以心性學為標準看全球文明
以心性學為標準看全球文明
孟子講,學問不過是求放心。說出了知識的真諦,真正的知識一定要達到人心的層面。這也是後來陽明心學之基礎:心即理。以此標準來衡量西方的知識、學問,就會發現,自古至今西方之學問都遠未達標,沒有意識到人心才是學問之大本。都是錯誤地把人心所造之物當成學問之根本。無論是神、形而上的哲學真理,還是當下結合經驗之科學真理,以及海德格爾之存在,都是人心所造之物。
也就是說,當目前為止,西方學術都停留在物的層面,而未達心之高度。物乃心之所造之物。「心外無物」。
包括現代科學在內的西方學問都不是求放心的學問,都是逐物的學問,西方學術的所謂進步不過表現在物的不斷變化,但沒有超脫物本身,沒有看到心的獨立存在,達到心性的自由。
但西方學術的進步,的確又表現在心性成份的不斷增加上。整體而言,從多神教到現代科學,西方學術呈現一個不斷朝向心性學趨近的過程,但至今距離真正的心性學依然尚遠。
所謂的存在主義是繼黑格爾之後西方學術的又一次朝向心性學的大趨近,但依然屬於逐物的學問。其實,套用陽明的話,「心即存在」,「心外無存在」。
放眼整個人類文明史,心物之辯不僅是中國學術之主軸,也是全球學術之中樞。
不同的是,中國文明自誕生起就明確意識到心性的獨立存在,及其根本性。這是《易經》的思想之核心。即中國學術從一開始就是心性學的。但後來卻屢次遭遇物化的外來文明衝擊,一次次陷入物化之泥淖,出現心物之衝突,出現心物之辯。而最終中國固有的心性傳統卻又會戰勝外來的物化思想,使中國回歸心性學,回歸心性自由。
而西方文明自開始起卻是嚴重物化的,表現在多神教的偶像祟拜上。但西方文明卻屢次遭遇外來的心性文明之洗禮,一次次增加心性的成份,降低物化的成份。這個過程實質上也是心物之辯的過程,只不過是隱性的,因為儘管一直在進步,但西方一直未能意識到心性的獨立存在。所以他們的心物之辯就體在在神學爭論上、宗教改革上、哲學神學之辯上、哲學科學之辯上、科學神學之辯上。
這樣以來,心性學就是中西學術的共同歸宿。只不過,心性學對中國文明是已實現的、歷史的、顯的,對西方文明卻是目標的、未來的、隱的。
當今世界的整體趨勢是,中國回歸心性學,西方最終跨入真正的心性學。全球共同實現心性化,此即世界大同。
世界大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制度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內在的心性的基礎之上。前者只能帶來專制,後者才是真同。
此即孟子的同心-同理說。中國人之所以崇尚天下主義,崇尚大一統,根源在於中國在文明之初就是心性學的,看到人的根本在人心,而人心的根本是相同的。
所以,中國的大一統絕非是秦始皇締造的,而是從一開始就有的。心性文明必然是大一統的、大同的。
反過來說,也正是因為西方從未出現真正的心性學,所以也不可能出現真正的大同思想,出現大一統的天下主義。他們的統一一定是建立在在外在的制度的基礎之上,建立在神權或暴力專政的基礎之上。這也是當今美國所主導的全球的思想基礎。
當今全球化出了問題,根源就在它不是以心性學為理論基礎的,不是大同的。(微信公號:新心性學派)
推薦閱讀:
※溫良恭儉讓過時嗎|儒學辨義 論語 學而篇第一 10
※何為中正?
※為什麼中國不遵循法家而是儒家?
※屌絲們所不知道的孔子——作於孔子2567歲華誕日
※真正敗壞儒家的是身披儒家外衣的「儒奸」
TAG: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