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資排輩」陋習教你讀書方法
元概念
今天周二,咱們一起繼續讀吳思的《潛規則》第8章——論資排輩也是好東西。
論資排輩怎麼會是好東西呢?這裡的故事是這樣的:
這個世界上原來是沒有論資排輩這個制度的,這個制度是有一個大官員情急之下發明出來的。
當是時,這位大臣就像是咱們今天的職能部門HR們的頭頭——人力資源總監,專門負責為皇帝提供人才支持,包括對人才的獎勵懲罰等等一系列的職責。
朝廷的情況呢,是新皇登基,百廢待興。外有軍官數著人頭邀功,內有騷動不安的下級官員。
為了鞏固朝廷的長治久安,這位人力資源總監想了半天,就想出來了「論資排輩」的這個規矩。
這個規矩有什麼好處呢?
保證公平,各方利益不得不服。 男女老少,大家一律按照年齡來。按照殺敵人頭的,不行。這樣一來就杜絕了武官治國的要害。按照其他條件的都不行,長期來看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相互嵌套制約各方利益。年老的人往往關係多,經驗豐富,還經常是年輕人的師長,年輕人很難公開反對他們,這就讓反對者難以成勢,同時年輕人就像是「在野黨」一樣使得老人不至於興風作浪。?
- 整體上看,好不容易熬到年齡的既得利益者不會捨得輕易放開利益。因此,論資排輩的廢除代價很高,試圖毀滅之都的人會得到眾人的「群起而攻之。」從而保證了朝廷的長治久安。
你看,一個「論資排輩」的制度使得各方利益雨露均沾的同時又相互制衡,是官場中阻力最小,壓力最輕,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肥缺分配方法。
因此,發明「論資排輩」制度的人實在是良苦用心。只是,他的良苦用心不被世人所理解而已。
當然了,「論資排輩」制度在往後的日子裡面越來越變形,越來越成為一個陋習,這是後話。
當時的情況,「論資排輩」說到底就是中央制度向整體上下級官員妥協的結果。
因此,朝廷的人力資源制度最終就變成了:頂層制度是選賢任能,為才是用。中層是論資排輩,下層是權勢集團私下走後門通過保舉等制度可以繞過論資排輩等制度。
頂層制度是檯面上的事情,論資排輩和走後門都是台下的潛規則。
這就是選賢任能的潛規則。
跨界思考
咱們可以從信息學的互信息中窺見一些「論資排輩」制度的有趣之處。
所謂互信息就是指信息學當中的兩個信息之間存在某種聯繫,也許是正向的聯繫,也許是反向的聯繫,也許沒有聯繫。
就信息個體來看,它整體上是散亂的。同時,就整體來看,正向聯繫的信息必然越來越往同一個方向走,反向聯繫的信息必然越來越往另一個方向走。只有無意義的信息,會四處亂走,沒有明確方向。
因此,互信息呈現出的是一種有趣的現象:整體的統一與個體的散亂並存。
最出名的互信息的應用莫過於一個殺牛的小故事:
一頭牛不知道是誰殺的?眾說紛紜,信息繁雜混亂,信息學家就收集了多方的口供。
王二說牛是張三殺的,因為殺牛的刀在張三家見過。李四說牛應該不是趙五殺的,因為趙五一直在家裡喝茶….
單看每個信息都很雜亂,收集儘可能多的信息一起看,就會慢慢發現:對的證據往往越來越指向同一個人,反之,錯的證據往往指東指西的,沒有一個方向。
最終,信息學家靠著互信息破案了。
論資排輩的有趣之處,正是在於:就個體來說,它未必顯得非常公平。同時,就整體來說,它顯得非常公平又穩定。
這才是「論資排輩」制度的真正厲害之處。
跨界應用
生活中哪裡可以用到「論資排輩」的制度藝術呢?答案你可能想不到,它是——讀書。
讀書這件事情,大家最怕的可能是讀到壞書了,更多的人為此四處找書單尋選書方法。
實際上,只要你的閱讀量足夠多,閱讀的領域足夠廣,你最終的結果是:不會讀錯書。
選什麼樣的書就像是選擇什麼樣的信息。就單本書籍來說,你有可能選擇錯誤。同時就整體來說,好書必然越來越指向同樣一個方向,甚至彼此之間互相產生聯繫。
只要確保你的閱讀量足夠大,閱讀領域足夠廣,長久來看,你會越來越會選書,越來越會讀更好的書。
反之,四處要書單和選書方法的人未必就好:
- 書單的書好同自己覺得好,真的是一回事嗎?
- 選書方法好,同自己的理解程度沒有關係嗎?
往往適得其反。
咱們讀書社群的口頭禪是:讀書,慢慢來,比較快。
這句話不是說著玩的。讀書的速度就是取決于思考和理解的速度,一開始讓自己讀巨著經典,自己倒是讀的下去啊。
推薦閱讀:
※3種方法教你如何快速吸收閱讀的內容
※讀英語原版書的時候同時聽有聲書對閱讀有好處嗎?
※晴予:你不讀書會死么?
※讀完一本書往往記不住情節 那讀書的意義何在?
※最簡單實用的讀書方法論,過目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