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開放兩岸探親之後,這批人第一次回家的場面是怎樣的?

1949年撤退來台,1987年開放兩岸探親,這些人重返故鄉後都發生了什麼事情?


小時候在我家樓下,每到黃昏都有個騎著摩托車賣包子和饅頭的山東老頭。台灣社會上還真的有不少這樣的人,他們都騎著摩托車或腳踏車,後面載個大箱子,裝著各種包子饅頭,箱子會用棉被包起來保溫。這老山東在宣布開放探親時,顯得越來越浮躁,恨不得每天能多賺個百十來塊,附近鄰居也很體諒他,都向他買包子吃。這個故事的後半段是,當年他為了表示效忠「黨國」,跟許多老兵一樣,在手臂上刺了「反共抗俄」等標語,老了後,手臂的皮膚如風乾的橘皮一樣粗糙,當年刺上墨跡的字樣也褪為淡藍色,不再那麼清晰。他急著想回去探親,可是心裡又總是非常擔心,手臂上有這些字,一回去會不會因有政治問題被抓走,畢竟他年輕時跟共產黨打了好久的仗,對共產黨的認識就是幾十年前接受的那個樣子。他當然沒錢去做激光除痕手術,可是歸鄉心切,最後他用了一個很極端的方法:直接拿強酸往手臂上一倒……後來,再也沒有看見他出來賣包子饅頭,只聽說他的手也廢了,這下連謀生的能力都沒了。

少小離家老大回,面對多年不見的父母、妻子、兄弟、兒女,無不淚流滿面,有的甚至因激動而休克……那年年底的記者取材簡直俯拾皆是,老兵的故事充滿了各個媒體的版面。

當時,我正在讀小學四年級,印象最深刻的一張照片是一個女人坐在那裡哭,下面的文字解釋了為什麼那個女人在那邊哭:原來是當年國民黨從舟山抓走了四五千人,這位舟山老兵年輕時結婚不久即被抓到台灣,他離家多年返鄉,發現當年的媳婦已經改嫁,兒孫滿堂。老兵雖然心裡失落,但也不敢多作打擾,只好黯然返台。那張照片中,上了年紀的女人就是他元配,低頭啜泣的畫面讓我到現在都難以忘懷。

過了一陣子,另一個老兵返鄉的故事更讓我忘不了。一個老兵,離開家的時候才結婚不到三個月,臨走前他跟太太說,三年後回不來就改嫁吧!沒想到一去當兵就好幾十年回不來,他妻子後來被逼著改嫁,於是就按當地習俗收繼婚,改嫁給鰥居的大伯。

後來開放大陸探親了,老兵也聯絡家裡說要回去看看,他改嫁的妻子自覺對不起他,就在他回家的前夕跳河自殺。老兵回到台灣後再也不提家鄉的事,只是常常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後來因為健康問題入院,在住院期間就上吊自殺了。

這些上了年紀的外省人返鄉,總是要帶好多東西,在機場總是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返鄉探親者:穿著西裝,身上背滿了背包,左肩右肩又各再側背一個,都是要拿來送給親人的禮物,所謂「三大件五小件」都是當時常送的禮品。當年那些被抓壯丁的兵裡面,真的有人就是當初出來打醬油就被抓壯丁,後來回鄉時也真帶了一瓶醬油回去。他們回鄉後不管是認親、敘舊、哭墓、修墳、造橋鋪路、濟貧興學,就算回來台灣後,也不斷往大陸寄錢,都是想要努力把過去的遺憾和虧欠彌補回來。

很多大陸朋友告訴我,就在那幾年,大家都開始有種「台灣人很有錢」的印象,就是因為那些返鄉外省人出手大方。也許真的是這樣吧!如果在台灣已經成家立業的那還好,可事實上,更多的單身老兵真的都沒什麼錢,他們做的是社會上最基層的工作,領著微薄的薪水,如果身體不好無法工作的話,自己生活都有些困難了。可是當他們返鄉時,還要想辦法營造出自己在台灣過得很好,衣錦榮歸的樣子。台灣本地民眾當然知道這些老兵的真實處境,也頗同情,另一方面,台灣人又看到這些大陸親屬在不斷向這些老兵要錢,老兵也來者不拒,想辦法努力多掙點錢寄回去,為了寄錢回老家而苦了自己或在台灣的家人。從此,「大陸人死要錢」也慢慢成為一種固定印象。

很多人帶著全家一起回鄉,除了發現物是人非,返鄉之旅變成掃墓之旅外,還出現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很多在台灣娶的老婆,不過是一趟返鄉探親之旅,就發現自己居然從「元配」變成「二奶」,基於親情,又不好說什麼,只好隱忍在心裡,但也成為日後爆發家庭戰爭的導火線。還有在台灣生的兒子,一到大陸,發現自己居然已經是「爺」字輩了,得意揚揚。也有些比較不識相的孩子,從小就聽老爸說故鄉多好多好,結果真的回鄉一看,啊!怎麼那麼破,此言一出,也讓老爸很沒面子,反而增加許多失落的情緒。

最讓這些外省人心裡不能接受的是,他們居然從「本地人」,變成「台灣人」。我有個朋友的爸爸是個湖南人,以前他回去探親,別人問他「您是從台灣來的吧?」他都熱情地回答:「不是,我是本地人。」他心裡理所當然地覺得自己是本地人。結果有一次,他東西被偷了,跑到派出所報案,警察問他是哪裡人,他還是答本地人,於是警察就不太理他,情急之下就說是台灣來的,於是警察嘀咕了一句:「台灣人就台灣人嘛,還本地人。」馬上積極幫他辦理。從此,他只好心不甘情不願地說自己是台灣人。在台灣,本省民眾叫他們「外省人」,回到故鄉,鄉親又叫他們「台灣人」,他們到底是哪裡人,變得好像沒有根一樣。

在這一點上,外省人跟本省人想的就會差很多,台灣對本省人而言,本來就是家。對第一代外省人而言,台灣只不過是過路的地方,遲早有一天要回去,但最終發現居然無法回去,心裡又無法對台灣這塊土地產生認同的話就很痛苦了。而外省的第二代,經過父輩的耳濡目染,自然對大陸也會有種嚮往,不過這種嚮往在他們真正到過大陸之前都還是很虛幻的。以前張雨生有首歌《心底的中國》正是描寫這種情懷:

我沒有走過父親走過的長路

他的臉上是幾分滄桑 幾分血淚

我沒有看過父親看過的國度

他的鄉愁是浩蕩之江 滾滾之水

我只能偷偷瞄著父親的眼眸

感覺他眼光最深沉處的浮雲蒼狗喔

我沒有留下父親留下的瘡疤

他的傷痕是不敢思憶 不堪回首

我沒有經歷父親經歷的掙扎

他的割捨是午夜夢回 茫然失落

我只有悄悄等著父親的動容

感覺他神色最恍惚間的愛恨交錯

什麼叫中國 我曾經沒有把握

如今我才知道 她在我胸口跳動

什麼叫中國 我現在真有把握

是父親畢生的守候 我與生俱來的光榮

引自--廖信忠《我們台灣這些年2》


小時候家裡有一個證,就是台胞親屬的什麼證,具體名字已經記不清,現在早廢除了。我祖父的一個兄弟,是老榮民,就是去台的國軍老兵,按輩分我應該叫他二爺爺。二爺爺在世時每年都要回來探親,我那時小,什麼都不懂,就是圍著要錢,想老人家大約覺得有點悲哀的,本來是為鄉愁,是為親情而來,這也是隔膜吧。後幾年老人家大約是上了年齡,或者是討厭這邊的人,就不怎麼來了。有幾次父親提到了,說,你二爺爺大約已經不在世了吧。

————

我曾經問過許多人,你知道你父親的名字嗎?回答是必然的。那麼你知道你祖父的名字嗎?一半人點頭。那麼你知道你曾祖父的名字嗎?幾乎無人肯定。

————

我就想,真可憐,人不過四代,就不清楚根在何處,世上多少人為續香火費了天大週摺,實際上是毫無意義的。人生短短几十寒暑,你最需要解答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你的時空坐標,你的歷史定位,所以才有那麼多人去尋根,去還鄉,但也大多僅限於華人華僑台胞之類的。國內的國情大約是富而不仁,或者是有錢任性,輪番上演監獄風雲。正常的精神建設都沒有,談何進一步的呢。

————

我的曾祖父名諱冬生,大約是冬天出生的緣故,真好,這一點我是繼承了。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大概是1988前後,小學後面有個老婆婆,老婆婆在台灣的丈夫回大陸來看望她來了,老婆婆和他這個台灣的丈夫結婚了一個月,丈夫是國民黨軍官,隨著國軍一直撤退到台灣,這個老婆婆終身未嫁,無兒無女,孤苦伶仃,這個國民黨老兵在妻子面前淚流滿面長跪不起.....當時我也跟著大家去看,現在想來,當時兩岸的差距是很大的,且不說台灣老兵和隨行人的西裝領帶,我記得老兵站起來的時候,從兜里掏出一包濕巾(當時不知道這個名字,後來才知道),擦了擦手,在當時連衛生紙都不是很普及的時候,台灣老兵竟然用的是濕巾,大陸濕巾的普及也就是近10年的事情吧,從這方面來說,當時兩岸的差距還是很大的,老兵給他的外甥(他姐姐的兒子,姐姐已經去世)了幾個金鎦子(金戒指)幾百美元和兩塊金錶,我的小學老師按輩分來說,應該叫他舅爺,那個小學老師也確實叫了他一聲舅爺,老兵給了她一個金戒指和100美元,這在當時已經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老兵後來又回來了幾次,給老婆婆留了些錢,給外甥交代了一些事情,後來老婆婆病逝,老兵的外甥辦理了老婆婆的後事,這個老兵應該是第一批回大陸探親的老兵,應該說的混的比較好的,據後來再回來的其他老兵講,有部分混的差的,因為在台灣沒有很多錢,生活艱辛,更怕給家鄉的親戚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至死都沒有回大陸探親,只是生前囑託自己的同鄉,將來一定要把自己的骨灰帶回家鄉,埋在父母的腳下........現在想下,老百姓才是戰爭才是兩岸分裂的最大受害者!


請看王全安導演的電影《團圓》


推薦閱讀:

TAG:政治 | 台灣 | 中華民國 | 中國近代史 | 兩岸關係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