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名若,比孔子小33歲,他是孔子晚年時期前來求學的一位學生,孔子的徒弟中能夠稱「子」只有有子、曾子、閔子、冉子四人。關於為何有若被稱「子」呢?主要有三條線索,一是太史公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曾說:「孔子既沒,弟子思慕,有若狀似孔子。弟子相與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意思是說孔子去世以後,弟子們經常思念起老師的音容相貌、言談舉止,而有若的長相酷似孔子,於是眾弟子尊以為師;二是《禮記》中也曾記載了一段子游評價有子的話,他說:「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意思是有子的話非常有夫子的風範啊;三是孟子也說過:「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孟子·滕文公上》)的話,可見無論是從相貌還是言談舉止來看,有子是孔子去世後受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們非常尊重的一個人,因此,稱他為「子」也就不難理解了。

孔子教弟子的最重要就是如何為人之道,而為人之道的核心也即「仁道」,那麼什麼是「仁」呢?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意思是:仁的意思就是人。把仁與人合起來講,這就是道了。我們可以繼續追問下去,仁與人究竟合於何處呢?孟子說:「仁,人心也。」因此,最合理的解釋應該是合於本心。也可以說合於本心即是「仁德」,踐行「仁德」才能體悟到仁道。那麼對於人來說「仁道」最先從哪裡開始表現出來呢?有子認為是孝悌。什麼孝悌呢?簡單的說,善事父母曰孝,友愛兄長曰悌。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思考下去,如何善事父母、友愛兄長呢?

第一個問題:如何善事父母?在本章後面及《為政第二》章中孟懿子、孟武伯、子夏、子游都問過孔子這個問題,孔子從不同角度做了解答。到時我們另詳細的解說,下面我們僅從「孝」的字面上去略作解釋,讓大家先了解個大概,「孝」字上半部分是像一個「老」字的上半截,好像一個半截身子埋進黃土的老者,下半部分則是一個「子」字,代表兒女,因此,孝字本身告訴我們一個很樸素的道理,即:兒女要照顧、服侍老子。這就是最基本的孝了。

第二個問題:如何善事兄長呢?我們也可從這個「弟」字上分析出來,這個「弟」是個通假字,應該作「悌」字解。若細細剖析「弟」和「悌」字,兩者也不能簡單的做通假認定,彼此也是有一定的關聯的。我們略作一解釋,甲骨文中的「弟」字形狀如

,像用一繩子纏繞的戈矛之類的武器的樣子。清代文字訓詁大家段玉裁先生在其《說文解字注》中說:「弟,韋(wéi)束之次弟也。以韋束物。」「韋」就是用皮繩纏繞的意思,再結合字形來看,其大概意思就是用獸皮做成的繩子把戈矛之類的東西有次序的纏繞捆綁起來。所以「弟」的本義強調了次序、次第。兄弟姐妹的長幼順序,也是按照出生日期的先後次序排列的,所以「弟」也引申為兄弟的弟。後起的「悌」字則用了弟字做聲旁,左邊另加一豎心構成。豎心在這裡表示心生起敬意。因此,「悌」字意思中也隱含了對兄弟要心存敬意、敬重、敬愛之情,也即如許慎在《說文》中所解釋的:「悌,善兄弟也」,要善待、友愛兄弟的意思。

為什麼有子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呢?

原因很簡單,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這樣的人大多是懂得尊上愛下的人倫秩序的,懂得人倫秩序的人是不會輕易冒犯上司領導的,所以有子說「鮮矣」,這樣的人很少見啊。

《禮記?禮運篇》中對人倫做了十種界定,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溫順合作)、長惠幼順、君仁臣忠。這十種界定是教導我們要恪守人倫道德,盡人的十種義務。當然, 如何正確理解這十種界定呢?後面《顏淵篇》我們會講到齊景公問政於孔子時,孔子說了一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話,這裡略作以解釋,若按孔子思想去理解,所謂「父慈子孝」也如同孔子所說的「父父、子子」的道理一樣,「父父」第一個父是名詞,指父母。第二個「父」作動詞解,「子子」也是一樣。「父父、子子」的意思就是作為父母,應該履行父母應盡的義務,要按照當父母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子子」就是做兒女的要履行兒女應盡的責任,這個責任就是對父母盡孝。當然,「父父」與「子子」二者是存在一定的因果關係的,或者說是雙向關係。倘若父不父、子不子,做父母的不足以成其為父母,或沒有盡到做父母之慈愛子女的責任,只是單方面要求子女來盡「孝」或者做兒女的沒有做到對父母盡「孝」的責任,都是不合理的。這需要換位思考一下,父母既是兒女的父母,也是父母的兒女;兒女既是父母的兒女,也是兒女的父母。每個人一生不同時期都會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後世的孟子也同樣認識到了孝悌人倫的重要性,他進一步總結說「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的話和《禮記》的話基本意思是一樣的,把人倫應用到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這五種關係上, 想想看,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如果真能做到當父親的慈愛,作兒子的孝順;當領導的仁厚,作部下的忠誠;當丈夫的能做到三義:道義(承擔起家庭的主要責任)、情義(對妻子感情始終如一)、恩義(上敬老人、下愛子孫),作太太的溫順合作,做到四德:婦德(熱愛自己的丈夫、子女)、婦言(言語柔和得體)、婦容(儀態端莊大方)、婦功(善於操持家務及帶好孩子);兄弟之間團結友愛;朋友之間有信用,來往合乎禮度。試想,在這樣的理想的氛圍中生活,人與人間將是多麼的和諧啊。

言歸正傳,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有子是按怎樣的邏輯思維來論述的呢?

他是從我們上面相反的方向進行解釋的,是由表及裡、從外向內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作總結這樣來層層推論的,他先擺出一個常人大多都認同的事實:「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又喜好冒犯領導,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大家認同嗎?認同,好!然後進一步擺事實:「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不喜好觸犯領導,而喜好造反,這樣的人歷史上是不曾有過的吧?然後,再講一個常人普遍認同的觀點:「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子專心致力於事務的根本,根本建立起來了,仁道也就由此而生了。最後,把事實和觀點兩相結合,得出結論:「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應該就是仁道的根本了吧?這樣的論述思路,是我們寫作時經常會用得到的,當然,孩子的作文也可以這樣教。

最後,我們不應該停留在此段話的論述思辨上面,更要認真體會有子這幾句話的深意,有子的話其實指明了孔子教學方法的一個核心要點,也即從「孝悌」這一方便方法中去踐行「仁德」、去體悟「仁道」。孔子弟子中如曾子、閔子騫等很多都是嚴守「孝悌」之道的,後面我們會講到,曾子把孔子的孝道思想進一步發揚光大了。閔子騫的孝道則是讓孔子尤為欣賞的,《論語》中收入孔子對他這樣一句評價:「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說,閔子騫真是孝順呀!人們對於他的父母兄弟讚美他的話,沒有什麼可挑剔的啊。

我們知道了仁,那麼什麼是不仁呢?下面一句,孔子就為我們做了舉例說明。(譚清風)

推薦閱讀:

《論語解構》從「繪事後素」 體認樸素之道
通過圖像類比法快速記住八卦,易經入門(自學必備)
國學是不是一個騙局?為什麼?
國學培訓市場吹來「中國風」,500億市場規模的兒童國學何去何從?
感覺國學圈裡真有「學問」(學識和修養)的人鳳毛麟角,絕大部分都道貌岸然、唯利是圖。這種感覺對嗎??

TAG:论语书籍 | 国学教育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