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讓我懷念的這些家鄉菜...

滷肉飯

北台灣用的碎肉做滷肉飯;南台灣用的整大塊紅燒肉

滷肉原本就是用醬油燉制豬肉而成的菜肴,但在台灣卻因為愛吃的天性,以及北中南百姓口味的喜好不同,演変出不少的変化。

在選肉部份,台灣豬肉好的沒話說,出去過那麼多國家吃過豬肉,唯有台灣豬肉肥痩均勻又不腥膻。五花肉或腿庫肉都有人使用(哪便宜用哪),有些店家切條;有的店家切丁;有的店家去皮,有的用冰糖、有的用甘蔗頭、有的用黑糖,各家主張不盡相同。

炸好的小香蔥酥

而相同的都是使用台灣本地豬肉外,使用台灣當地紅蔥頭(火蔥)炸香提味,台灣純釀醬油添純,台灣米酒提鮮,再加上各店家掌控的好火喉及燜功,成就了地道台灣好滋味。

而往往容易被消費者遺忘的其實是「選米」,全新米的含水率過高,並不適合再淋上滷汁食用。用心的店家會在新米中混入一定比例的陳米,增加咬感強性和降低飯的水份,才能使滷汁與米飯混合後,有最好的口感又不粘成團,入口飯松又香Q才是碗好的滷肉飯。

在外面小店吃滷肉飯,要點許多小菜佐滷肉飯一起吃才地道

蚵仔煎的多層次口感,濕、粘、脆、鮮、香...

蚵仔煎

蚵仔煎在台灣有個英雄式的傳說,在鄭成功打退荷蘭人後,因為軍糧缺乏,老百姓用地瓜澱粉和蚵仔來給大夥充饑…。而我比較相信蚵仔煎是福建沿海一帶小吃「蚝烙」的変化,在台灣落地發展至今的新形態。

台灣居民擅用米粉及各種澱粉類材料製成食品,一鍋蚵仔煎的水粉料,不少店家使用至少三種(地瓜粉、玉米澱粉、土豆粉…)按比例配製而成,若再仔細點看,不難發現店家的水粉里飄著綠蔬菜-韭菜,主要是提香去澀的功能。

這是個著重材料的小吃! 從蚵、優質的粉,最後加上店家獨特的醬汁

由於店家對水粉的比例不同,所以口感會不同,像我就喜歡粉煎的有點酥,但裡面還要是水嫩嫩的口感,不要粉太多…,而有些人就是喜歡粉厚而多,吃起來QQ的那種感覺。

光是這樣體現不出各店的特色,選蚵也是其一特點。目前全台店家比較喜歡用東石和布袋的石蚵,個頭大賣相好;但我更喜歡彰化、王功一帶的珍珠蚵,雖然看著小,但更鮮甜而且無一絲腥味。

我覺得目前台灣北、中、南部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淋醬。北部喜歡紅色以甜辣醬為基底再去調配,中部開始可以見到粉白醬或是赤醬,有的以蕃茄或梅子熬制,有的則以味噌和醬油調配;有的再配點肉燥或花生粉,都是畫龍點睛的效果,各自有一方食客擁戴。

台灣本地派,喜歡以牛腱肉製作

牛肉麵

若嚴格說,台灣牛肉麵並不是台灣傳統小吃,它是由當年隨國民政府到台灣的軍眷老兵,依手藝及台灣當地百姓口味而研發出來,「師承老兵而源自台灣」。

台灣一直以務農為主,所以不吃牛肉是台灣老一輩的傳統(至今尚存此傳統),所以當時退伍老兵們的支起的」牛肉麵攤「,幾乎只有外省人光顧,慢慢的才被當地老百姓接受,進而普及。台灣牛肉麵集合了多種工藝,」炒香料「、」鹵牛肉「、」吊湯底「,光是炒料就能有數十種食材,常見的蔥姜蒜外,而有許多中藥材像是豆蒄、草果…,還有川菜中使用的辣豆辨醬,以及北方人用的黃豆醬…等。

傳統外省派牛肉麵,習慣選用牛腩肉製作

在鹵牛肉的環節更是不能馬虎的一件事,牛肉要燉的透爛並不太難,難的是如何在一整天保持好水份不流失,那就得看「泡「的好不好;而牛大骨所吊的牛骨清湯,更是不可或缺的基底,在台灣有的店家為了提升湯底的鮮味,會在加入雞架甚至豬骨熬制。

麵條其實不是大家最在乎的,手擀麵當然最好,也有店家用拉麵或刀削麵;然而大家最在意的居然是牛肉的部位。牛肉麵一直演変至今,大致依牛肉的部份而分類為二類牛肉麵,牛腩塊的外省牛肉麵;以及厚片牛腱的台式牛肉麵。不論哪種哪派,紅燒或清燉,牛腩或是牛腱,牛肉麵在台灣發展而台灣的一張地道的名片,遠名海外,確實是名不虛傳。

北台灣吃牛肉麵,必須配酸菜!南台灣則配榨菜

蚵仔麵線

講到蚵仔麵線,不得不先提」麵線「,在過去傳統製作麵線的過程中,先要找合適晾曬麵線的地方,太陽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風「,全島目前尚存的手工制面地方,可能只剩下雲林北港、彰化和台北木柵了,這些地方的風及日照,提供了麵線最好的環境。而製作麵線的這項手藝,也由於太辛苦也面臨無人接班的問題,師父一次至少要手工揉制10公斤的面,除了最後要切割外,搓面、捆面、拉麵、甩面,都是抜術,才能成就最後能夠穿針的麵線,其間還要老天爺做美,不然一場雨就能折騰曬面人家整個下午。

傳統製作手工麵線的師傅,面臨無人承學技能的問題

麵線被店家應用做為餐點至今己沿伸出數十種產品,豬腳麵線、當歸鴨麵線、麻油麵線,而最有名的麵線做法,就是麵線糊了。

把麵線煮至透爛而不化,澱粉釋出而自然形成稠狀,是麵線糊的特色,十分考験麵線本身的質地,要經的起久煮而不化。北台灣喜歡用含了醬油的紅麵線製作,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蚵仔麵線和大腸麵線了。南台灣能常見到白麵線糊,是最傳統的古早味!!

一碗熱乎乎的紅麵線糊,上面加上鹵透的大腸,或是碼放上沾著紅薯粉氽燙過的鮮蚵仔,放點蒜汁,灑點香菜,最後再淋點陳醋,讓它在稠乎乎的麵線糊里提香,就是我從小就愛吃的麵線,若再配上一隻剛烤好的香腸,完美。

肉圓

很多人以為肉圓是一坨肉團成的丸...大錯特錯! 當我沒有照片來形容它的時候,我喜歡拿肉包子做比喻,只是拿米和澱粉製作的粉皮包著。

肉圓-它的多種醬汁是最特別的地方,每個城市的醬汁都不太相同

肉圓這個台灣小吃,不同於一般小吃有正宗可尋,我覺得是派別最多的一項小吃。除了都是不用麵粉製作,用的都是米和各種澱粉的混合外,從製作上各地方真是不同。

北台灣吃肉圓的少,尤其是台北特別少見。以類別來分,新竹的紅糟肉圓、彰化的香菇肉圓、台南的蝦肉圓以及湯肉圓、屏東的滷汁肉圓、苗栗的豆乾肉圓...幾派!而廣義的說,分成油炸及蒸肉圓二大派。

我出生於新竹,所以新竹城隍廟裡的紅糟肉圓是我從小的記憶,用低溫油浸的方式,里頭的肉是用紅糟米腌制,再配著青蔥和栗子,特別香甜;

而從南到北最有名的肉圓發源地就是「彰化肉圓」,幾乎哪個城市都能找到一個賣彰化肉圓的地方,其知名度很大。

彰化以南,就會常出現蒸制的肉圓。肉圓最難的地方,我覺得在粉皮的製作,有的店家為了皮的口感水嫩,會在熟之前使用器皿盛粉及肉,用以定形;而大多其它的做法都是用團的方式團成圓。

另一個最難的就是各家的醬汁,通常都是各店家精心熬制,先不說口味一絕,光是顏色就能有醬色、白色、紅色、粉紅色,看的出小小的台灣,各個小鄉鎮的口味就大大的不同。

碗粿

以台南最為出名。在台灣小吃里,顯少有專用的盛器及餐具,碗粿就是其一;再者,它被生活化到百姓的通用口語詞里,也是獨無僅有的。(例如台灣人常說:蝦米碗糕,碗糕意指碗粿,是普通話什麼東西的意思),可見「碗粿」是多麼深入百姓的小吃。

碗粿都用蒸的,但也分三種,一種是把食料都混入米漿中一起蒸制;第二種是光蒸白米漿,食材是碼放在碗粿上面;第三種是用紅糖混入米漿中,做成甜口的碗粿。

碗粿有專門的碗,以及專門吃碗粿的竹韱

碗粿最難的不是裡面的食料,而是米漿的比例及蒸煮的功力。大家試想,米漿和澱粉一樣很容易沉澱,水粉比沒配合好,吃起來分層,下面硬上面不定形。再來是米的選擇,收割季不同,米的含水率不同,就會影響製作,老師傅如何掌握火喉和水粉比,使得碗粿365天的口感一致?這把尺就是在老師傅的心中,唯有數十年的積累,才有的功力。

好吃的碗粿,看著表面有點內凹,挖下去要有點彈,入口要有水嫩感不能太干太硬,才是好碗粿。再配上各家的食料及醬汁,真是好滋味。

有時很不明白,這些傳統食物的技能,如此複雜又困難,為什麼有人願意去製作它?

但反過來想,如果沒人再去傳承它,想吃的時候就再也吃不到了....

我想~應該就是這樣,在台灣沒有人想要再也吃不到小時候的滋味,所以總有人願意為鄉親及自己,去傳承這些複雜又便宜的百姓小吃....

我們就是如此「樸實」....

馬上就要過年了,是不是開始也懷念起家鄉的美味? 期待你和我一樣,也分享出你的家鄉味~

zhihu.com/people/vinca5 (二維碼自動識別)

正在計划去台灣的朋友,可以下載以下APP,自由行的時候會方便很多

推薦閱讀:

你是什麼時候發現再也不想回到大城市,要回到五線小城市?
如果讓你為你的家鄉所在城市選擇一個城市原點,你會選在何處?
身在北上廣的你,什麼時候最想家
小城
關於你們家鄉的變化,你有哪些故事?

TAG:家乡 | 台湾小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