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港文化遺產連載】之四 通鄉敬先堂遺址:曾經的光祿第

上期有提到西門為瓮城之門,相對其他城門,西門的城防體系可謂最為牢固。在貴縣城內五門中獨有西門設有瓮城,這跟清末貴縣街陳璚家族有著莫大的關聯。

陳璚,1827-1906,字鹿笙,晚年稱老鹿。咸豐十一年(1861年)廩貢,同治四年(1865年)任浙江杭嘉湖道,開始了長達四十餘載的宦官生涯。後升湖南按察使,官曆山西、四川按察使,官到四川布政使,護理四川總督印信(相當於代理總督),官職至從一品,為其仕途生涯的最高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杭州以八十歲高壽而終。

(人物圖源:[書法收藏]晚清杭台嘉處州知府陳璚條幅_大家_盛世收藏網)

作為晚清七十年貴縣籍任官職最高的大吏,家在貴縣城內西街陳璚一族的安全,成為貴縣當地官員任內的大事:從光緒七年開始重修的貴縣城牆防護體系,在西門修築瓮城,其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加強府宅在西街的陳璚家族安全保護係數,當時陳璚家族聚居地在西街(今西五街)的範圍包括:光祿第、大夫第、怡園等成片連體的建築群。後來隨著時代變遷,陳璚家族府宅不斷龜縮,至民國時已剩不多,這是後話。

本期所要講的通鄉敬先堂遺址,前身是光祿第,曾是陳璚這一大家族府宅的主體區域。光緒《貴縣誌》僅有一處記載:「通鄉賓興館在城內西街。光緒十年建。楹聯云:登堂萃卅六里同人,觀國寶王儲偉器,築室凝千萬間廣廈,搜岩采干出名材」。

民國《貴縣誌》的記載則有數處:「通鄉賓興館,清光緒十年成立 ,附設於縣城西街通鄉敬先堂內 ,清末廢」。

「通鄉敬先堂,在縣城西街,清光緒十年建 ,清光緒間縣人劉康山徐斐臣等,邀集縣屬通鄉人士一千三百五十八人,集資二萬餘金,在縣城西街建敬先堂,併購置田業,以田租收入為春秋祭祀及培植子弟讀書之用,清季科舉既廢,酌撥祀款,以通鄉學會名義創辦震華學校,民國初堂宇毀於火,旋就原址重建,參用西式,民國十八年,復撥款創辦貴縣私立樹人初級中學校」。

「私立樹人初級中學校,民國十八年,通鄉敬先堂撥款創辦,借縣城西街通鄉敬先堂為校址 ,現有學生四班畢業者凡三班」。

清代舊縣誌記載的那對楹聯,讓後人清晰地感受到當年光祿第的磅礴氣勢與宏圖偉願。「卅六里」是指清代貴縣的區劃設置,清代行政區劃以里圖(後改為鄉鎮)為地方行政建置,貴縣共有36里,與十年前貴港市鄉鎮撤併前的市轄三區30個鄉鎮大體一致。

民國舊縣誌對敬先堂的記載更為詳盡,得以讓今人了解作為光祿第的後身——通鄉敬先堂的情況:敬先堂於1884年由縣人劉康山倡議,並得1358人集資共2萬餘金,在西街建立,同時還附設「通鄉賓興館」於內。

清末廢科舉,跟全國各地將廟宇祠堂改為學堂的浪潮一樣,通鄉學會遂將敬先堂改為創辦震華學校。 民國初年,敬先堂毀於大火,在歷經敬先堂,震華學校後,傳統的光祿第建築物便化為灰燼,緊接著通鄉學會在舊址上新建了西式樓堂,並於1929年將震華學校改為私立樹人中學,這是當時貴縣首家私立初級中學。

民國版縣誌修編於1934年,1934年後的文獻記載在1993年出版的《貴港市志》中找到了續接:「1936年春,私立樹人初中停辦,縣府把通鄉學會的產業收歸縣有,將樹人中學併入貴縣初中」。

從這個角度而言,如今的貴港市高中,確實彙集了清民時代諸多學堂學校的淵源,樹人初中只是其一,這也是後話,將在下期另寫。

解放後,區劃變更不斷:位於今天西五街的敬先堂遺址成為縣城城關鎮辦公駐地;再到後來,城關鎮改為貴城鎮,又成為貴城鎮鎮政府辦公地;數年前貴城鎮改為貴城街道,遂成為如今的貴城街道辦事處辦公用地至今。

(歷經光祿第、敬先堂、震華學校、私立樹人中學及鎮政府駐地,直到今天貴城街道辦事處,目前仍殘存民國初年以西式風格重建的建築物。)

【楊旭樂 文/圖】

有增改,原文地址:【貴港文化遺產連載】之四 通鄉敬先堂遺址:曾經的光祿第


推薦閱讀:

【貴港文化遺產連載】之三十四 紫水
【貴港文化遺產連載】之十 縣東街天主教堂
光緒癸巳年修《貴縣志》之序

TAG:贵港 | 城市文化 | 广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