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一次中醫討論看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

寫這個主題,緣起於上周心學群里一次關於中醫的討論。在傳統文化社群講中醫的不是,無異於捅了馬蜂窩,討論在人身攻擊中不了了之。(討論內容見文章:今夜偏北大風十級)

事後復盤這場討論的前前後後,發現問題在於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這差異,使得整場討論,一方在踢足球,一方在打籃球,風馬牛不相及。因而覺得有必要對兩種思維做一個比較。

先提個問題:東漢時期的張衡,比托勒密更早做出「地心說」模型,即水運渾天儀。但是為何最終沒有發展出完善的邏輯模型呢?(答案在全文中想)

卡西爾曾說:

「符號化的思維和符號化的行為是人類生活中最富於代表性的特徵,並且人類文化的全部發展都依賴於這些條件,這一點是無可爭辯的。」

正如卡西爾所言,我們的思維方式受文化熏陶,逐漸穩定成型,指導我們的認知與行為。

既然如此,為了比較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我們就追溯到東西方文化源頭,一探究竟。

公元前6世紀,大約春秋後期,中國的老子提出了「道」。同時期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了「Logos」。

在赫拉克利特那裡,雖然Logos叫常人難以理解,但它可以通過語言來說明。而《道德經》的開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對於道,老子一向主張「非言」。由此我們可以窺探出,中西哲學在初始階段,就有根本的不同。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人善於將一本書歸納成一句話,而西方人卻善於將一句話演繹成一本書。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

現把差異歸為以下幾個方面,逐個比較。

  1. 模糊與精確

  2. 悟性與理性

  3. 象與對象

模糊與精確

中國人對事物的認識,通常是微言大義。不像西方人對概念進行嚴格的定義和界說,明確內涵、外延,然後分析、判斷、推理,最後得出結論。

試看《傳習錄》中陽明解釋知性合一的例子。

問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須識我立言宗旨。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嘗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學生問陽明知行合一,陽明告訴他立言宗旨。這就是東方思維的解釋方式,不同學生聽了陽明的話後,領悟不盡相同。

關於中醫的討論,批判中醫的人經常提到一個反例:好幾個中醫大夫同時給一個病人把脈,得出的結果五花八門。這例子用西方思維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極具殺傷力。但維護中醫的一方對這例子變現得不屑一顧。在他們看來,中醫看病本該如此。

這就好像在中國家庭的廚房裡,幾乎找不到西方家庭必備的量杯、標準匙子。中國人做飯燒菜全憑經驗感覺,沒有一個固定標準,不像「肯德基」和「麥當勞」,全世界的連鎖店都一個味。

悟性與理性

我們有時評價一首詩詞寫得好,會說,這首詩詞意象深遠。什麼意思?就是用形象的詞語表達深奧抽象的道理。例如,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又如,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中國傳統思維注重悟性直覺,先直覺到某一真理,然後再用多種具體比較和形象寓意闡述。如論證「陰」、「陽」,會用到天地、日月、男女等作以說明。這種方式,可能會產生出許多天才的聯想,但卻缺乏嚴密性和科學性。

而西方重實驗驗證、歸納和演繹。愛因斯坦把西方科學思維歸結為形式邏輯和實驗。形式邏輯使概念確定,實驗使概念具有數學定量化的公式,並有一最終對正確和錯誤評判的標準。這就是理性邏輯。

因為一個注重悟性直覺,一個注重理性邏輯。所以中國古代的思想家都是匠人式思想家,務實,講求實際效用;西方的思想家都是真理的追尋者,務虛,永遠要追求超越性的真理。

象與對象

想像有一個智慧體,它在任何時間都知道所有控制大自然的力量,同時也知道每一項事物的運動狀態。假設這個智慧體可以將所有資料加以分析,將能把宇宙中大大小小物體運動的狀態用一個公式描述。對它而言,沒有不確定的東西;它的眼中可以清楚看到未來和過去。

拉普拉斯1814年的這段話刻畫出當時的科學界,都在用伽利略和牛頓發展出的方法,來描繪一個有秩序的,機械式的宇宙。

對現在而言,這樣的智慧體就是一台超級電腦,它知道宇宙中每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這就是理性思維所追求的。但如果宇宙中的某時某處,三個粒子同時撞擊,會發生什麼事呢?(答案見《三體》)

對象化是西方理性邏輯的一種貢獻,對於人類現代化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但這種把萬物作為對象分解,並加以抽象的做法,其本身就包含著僵化,因此單純靠這種思維方式,就不可能把握事物變化發展的整體。

例如西醫喜歡把事物分解開來,進行定量分析、實證檢驗,甚至把人的器官當成零件分開研究,這一方面促進了人體解剖學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得出了一些荒唐的結論。如霍布斯把人看作是「鐘錶結構」,心臟是發條,神經是遊絲,關節是齒輪。

而中國古代是天人合一觀,有學者稱之為象思維,注重整體和有機性。

象思維在中醫理論上體現的尤其充分。中醫的精髓就是治未病。中醫認為任何疾病都不是孤立的現象。眼病可能反映了腎的毛病;焦躁不安,是肝火太盛;營養吸收不好,不是腸道的問題,而是脾弱。

因此,西醫會有沒法治療的病,但中醫任何病都能治。至於治不治得好,這又是另一回事情。

總結

中西方思維從源頭起就顯示出了不同,之後差異越來越大。中國的傳統思想雖然很深邃,卻不夠清晰明白,即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還停留在宗教——實踐的維度。西方思想從伽利略開始,逐步把作為「智慧」的Logos,發展成以數學化的自然科學理論為主導的科學主義與技術主義。由此,科學成為了衡量一切的標準。

當一種思維方式產生以後,特別是對於人類社會發展起過巨大作用之時,它受到人們的尊崇,是必然的。但是,一旦這種尊崇被絕對化,就產生了異化。像任何異化一樣, 這其中勢必包含著僵化。

回頭看上周的中醫討論,一方以科學的標準審視中醫,另一方用象思維辯護。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下,討論進行不下去是必然的。中醫的陰陽說、經絡說,注重整體觀念、察言觀色、臨床經驗、師徒傳授、 辨證施治,具有很高的臨床正確性,但基本上是經驗的總結和歸納,缺乏嚴密的邏輯論證體系,不像西醫那樣注重生理學、解剖學,注重化驗、透視等科學的驗證。

其實,醫學,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是很蒼白的,偶爾有效,多數情況會有幫助,更多時候只是一種安慰。

文丨行齋


推薦閱讀:

700多年間數學領域的風暴式進化,滄海桑田只在朝夕│技研院
大學數學如何培養數學思維?
薩德入韓事件:正合奇勝,再歸平衡

TAG:思维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