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的10大時代悖論
今天我們來說說當下我們遇到了哪些悖論,以及他們是怎麼影響我們的生活的。
1、誰決定了你的價值?
市場VS老闆
一個人的價值究竟是誰決定的?這個問題在已經越來越清晰,市場。
雖然掏錢的是老闆,是客戶,但我們的價值卻是由整個的市場環境決定,不過真正的問題是,個人價值什麼時候能被市場反應出來?對於剛入職場的員工來說,市場還沒有發現他的價值,也不會立刻反應出他的個體價值,只能給出一個大體的平均估值,所以這個時候老闆對他的評價起到決定性作用,員工也只好在公司里表現的好一些,爭取得到更高的薪水。
這就需要個體始終建立塑造價值的意識,在互聯網大生態下發出聲音,讓市場感知到你的價值。
2、不吃不睡把事做完VS8小時規律工作?
「不吃不睡把事做完」是創業公司比較常見的作風,如今也有很多大型企業倡導員工要有創業心態,
那麼是不是說,所有的事情都應該把事做完再休息呢?
這個悖論是說,創業公司由於剛剛起步,抗風險能力低,遇到幾件事如果不能快速解決,很可能就是致命的,而一個問題的產生未必是在8小時的工作時間,可能周六的晚上突然你的app鏈接打不開了,那也得趕緊爬到公司連夜搞定它。
不過想一拼到底指望把所有問題都解決掉再休息是不現實的,跟過日子一樣,工作本身就是問題摞著問題,可能你的第18個問題還沒解決,第50個問題又產生了。所以人們才制定了一個「工作時」規則,把問題在工作時間裡集中解決,只有個別的棘手問題會不吃不睡的死磕,所以,請不要濫用了「創業精神」。
3、優越感:恨人有笑人無
優越感是怎麼來的我們在之前的文章《別奪走他的優越感》分析過,不過對於優越感,恐怕我們自己都需要,卻又討厭其別人擁有,如果你不得不與一個沒什麼了不起卻趾高氣昂的人相處或者公事,就會知道優越感有多討厭。
這條建議是,討論這個悖論就不談優越感該不該有,而是我們該怎麼面對自己和別人表現出來的優越感。
4、快產出VS慢思考
這個悖論說的是,互聯網時代用戶沒耐性了,老闆也沒耐性了,大家再紛紛拋棄「體系」、「長期規
劃」,而是轉戰「微課」、「微行動」、「最小可執行方案」、「小計劃」等等,強調用最短時間產出一個臨時可用的方案,然後再不斷的修改、迭代。
由此也引申出另一個問題,企業要不要把員工的工作安排的非常飽和?從利用率來講,員工工作飽和了,意味著8小時沒有浪費,老闆支付的工資就值得,可是如果員工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翻土、澆水、栽苗,那就沒有時間抬頭看天了,結果就會造成天上打雷、狂風亂作,員工還在低頭播種,而老闆在沒有窗戶的屋子裡等待來年秋天的大收成……
這條建議是,留白不止書畫中需要,員工的工作計劃里也需要,給員工留出思考和討論的時間,釋放出來的創造力有一天會結出多樣的果實。
5、工作求穩VS發現更多可能
這個悖論是說,一部分人認為找工作不要頻繁跳槽,能夠在一份工作穩定的做下去才會有所收穫。這句話本身沒問題,只不過換工作這件事本身包含著非常複雜的內涵,不能一見到「工作履歷複雜」的人就一棒子拍死,這其中就有「頻繁」到底有沒有數額的定位,哪個階段該跳槽,以及跳槽的動機等等問題。
國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比較開放,有的資深投資人在給自己的下一代寫信時尤其提到:「工作的前5
年,你可以換幾份工作,可以在多個領域裡試試。」原因很簡單,職業生涯初期的同學怎麼確定他的
職業方向?尤其有些工作類別大學校園裡根本就沒有相關專業,不試怎麼會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呢。
當然國內的抗風險程度相對要低,父母也擔心孩子如果頻繁換工作會造成生活拮据,不過我們還是要客觀看待這個問題,給孩子一定的選擇空間,同時了解一下他換工作的原因,再決定是否支持他的跳槽。畢竟,一家公司也是一群普通人做的,普通人就會犯普通人的錯,我們需要知道錯誤是誰犯的,是否可以容忍,是否還會多次重複犯等等,否則我們也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6、因為興趣開始,因為厭倦結束
找工作、找投資項目是該從興趣開始?還是從技能開始?我們都知道如果有興趣,做事就能長久,因為興趣本身就是驅動力,但是悖論在於,把興趣做成工作,那興趣就會被改造,如果只是興趣,我們就不用對結果負責,但工作就不一樣了,我們為了達成目標,就仍然落入制定計劃、組織實施、控制過程、追蹤結果、交付與復盤、迭代與歸檔等等的工作循環。
比如有的小夥伴喜歡看NBA,是個球迷,看球是個興趣 ,可是如果去說球,把興趣當成工作,就不得不查大量的數據、了解原來並不關注的無名球星、接受彈幕的鼓勵和謾罵,必須按時說球,有的小夥伴由於忍受不了網路環境下各類「鍵盤俠」噴出漫天的垃圾話而退出解說的工作……
你會把興趣發展成職業嗎?
7、教別人VS自己做
有時候我們會有這樣的感慨:說別人的時候頭頭是道,輪到自己頭上就走回老路。其實這個問題在領導和培訓師身上會體現的更加嚴重,他們都是要教人做事的,好多的業務技巧、溝通技能、關係經營、解決思路等等大家可以講的很精彩,自己做起來卻未必是按照說的那樣,不一定是他們有意的言行不一,實操過程中人們很容易受情緒的支配、受環境的限制。
這條建議是,我們做好自己當下的決定就好,不必去評判他人是否言行一致,也不必在乎他人的評價,至少我們學習到的經驗和規律是有價值的。
8、脾氣越大的人,越容易發脾氣
我們有一段時間會變得脾氣暴躁,而且會由對一個對象的暴躁擴大到好幾個對象,比如剛剛對訓了一頓下屬,隨後接了個家裡打來電話,就又吵了起來。這說明越愛發脾氣,那麼他下次發脾氣的可能性就越大。
這個悖論是說,我們發脾氣的時候本來是想通過發火來取得一定的進展,也就是這次的發火是希望下次不用發火,可結果是,雖然這次可能會加速問題的解決,但同時我們下一次就越來越依賴這個「發火模式」,最後似乎不發火問題就不能解決,甚至發了火問題也沒解決。
9、爭取反而得不到,不爭取又完全沒機會
這個悖論說的是,君子求淑女、甲乙談合作、銷售找客戶、跨部門配合,總是積極的一方被冷落,而且好像越表現的積極,越是有所企圖,越得不到對方的好感,目標越難以達成,可是如果我們不去積極爭取,就根本沒有成功的機會。
技術的進步正在加速信息的對稱性,但是這還解決不了人的問題,這又是對溝通風格、行為動機、決策時的情緒等看不見的味道的拷問。
10、學到的「一般規律」也許並不適用於個體
最後這條悖論是說,我們日常學到的大部分知識都是基於一般規律得出的結論,但諷刺的是,這些一般規律很可能並不適用於個體,甚至不能指導你當下的決策。
舉幾個例子:比如我們都知道「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這條真理告訴我們踏實的賺錢找正規渠道消費,不要貪圖便宜,所以如果告訴你某款手機可以半價入手,我們的的第一直覺是詐騙,然而內行的朋友就知道了,有時內部測試機的確可以半價入手,還有些階段性的促銷策略確實可以把它賣到非常便宜,就好像剛開始滴滴不也是貼錢讓你打車么?而當時的買賣雙方也的確撈到了偏門。
這個悖論意味著,你可以花時間去琢磨門道,時間沒準能換來豐厚的鈔票;你也可以花錢買時間,省下自己去摸索的時間,直接購買服務。
凡是是非分明的道理,往往都是一般規律,到了實踐的時候還要考慮實際條件,尊重個體發展的多樣性。這正是:大體美,個體真。
以上的10大時代悖論,僅供解悶。
推薦閱讀:
※當殭屍真正來襲,人類的逃跑路線有多不理性?(內不含血腥畫面)
※不停拉黑別人再不拉黑,從未刪除對方是什麼心理?
※如何才能走出喪母之痛?
※怎樣做到人人滿意呢?
※你們是怎樣跨過人生中過不去的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