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不過餃子

昨晚和王導一起準備今天中午包餃子的面和餡時,聊起「小時候」看他爸媽每個周末都雷打不動地包餃子吃,覺得特不可思議,現如今我倆一到周末也張羅起這人間美味,樂此不疲。

今天是最傳統的白菜豬肉餡,少許蛋和蝦仁,味道清淡,口感爽脆,從吃第一口到吃完後許久,我一直在不停地讚歎「太好吃了!」「太好吃了!」「太好吃了!」

我拿手機拍流程,說這方子已經穩定得可以分享了,王導竟悄沒聲發了篇字兒給我,打開一看,竟是我家餃子的詳盡製作說明!細讀下來,發現若照此文操作的話,美味基本沒跑兒。

以下就是王導寫的:

餃子餡是餃子的靈魂。

所以,北京人常把吃餃子、包子這類帶餡的食物叫做「吃餡」。

我老家沒有「吃餡」的叫法,但對餃子餡的講究卻很多。

首先,肉餡要肥。

比你想像得肥很多,超市買肉餡時,最肥的那種就很合適。只是看上去好像太肥了。

我每次買肥肉餡,並不再買點兒瘦的去配,賣肉師傅會跟我說一句「您會吃!」

下回您買肉餡時,試著膽子大一次,別害怕,就買最肥的,保管做出來你覺得好。

為什麼要肥的才好?

主要是煮餃子的時間受面的限制,面熟了就不能煮太長時間了,餃子裡面的肉比任何其他做法實際上受熱時間都要短,肥肉比瘦肉好熟,而且肥肉比瘦肉腥味小。

太瘦的肉做出的餃子都會多少有一股生肉味,就是這個道理。

為了蓋住肉腥味,即使是肥多瘦少的肉餡,也要盡量用醬油、胡椒粉、薑末這類東西多腌一會兒。

現在有冰箱了,可以頭天晚上就腌上,腌上一宿,效果比沒冰箱那會兒腌一上午要好很多。

具體做法是,肉餡加老抽、姜酒、胡椒粉或花椒油,拌好放入冰箱冷藏室到第二天和餡時。

老抽的好處是沒生抽那麼咸,怕鹹的人少放些就能出好顏色,而且,老抽不用加熱處理也沒有生醬油味。

姜酒是浙江人用的傳統調料,是用酒和薑末加熱製成的,沒有生薑味,也省了切薑末的功夫,真要切薑末的話,一定要細之又細,吃不出姜的顆粒才行,很費功夫的。

第三味胡椒粉或花椒油都可以,目的就是進一步去除生肉味的,看你更喜歡那種味道了。

用胡椒粉比較方便,就是超市裡賣的細胡椒粉,少許。

有人對「少許」這種中國式計量說法很反感,認為不嚴謹,其實委屈老祖宗了。

調料是調味用的,個人口味不一樣,用量也不應該一樣,如果一樣,那所有東西就都一個味兒了,就一定適合你嗎?

像胡椒粉這類東西,放多少合適,完全要靠你自己一次次試才能知道。

胡椒粉還可以用花椒油代替,就是把油燒熱後,加進20粒左右花椒,在花椒要糊之前關火,把花椒粒撈出扔掉,直接澆到拌好了老抽和姜酒的肉餡上,然後拌勻。加香油則不用加熱,直接加上就好了。

一般來說,想在肉餡里加點香油的就用胡椒粉,不喜歡香油膩感的,就用花椒油。

總之,肉再肥,也是要加植物油的,為的是跟後面要加的菜相配,讓餡油乎。

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餡里還想加點蝦仁,就一定要後加,盡量不要讓蝦仁跟胡椒粉或花椒油湊在一起,蝦仁的腥味是本來想要的,不能被花椒或胡椒這種去腥味的調料把味去了。記住,蝦仁最後加,加完菜之後再加。加了之後馬上包。

還可以把蝦仁炒熟之後再加,蝦仁會有一種淡淡的甜味,也一樣要最後加。

好,肉餡加上老抽、姜酒、胡椒粉或花椒油,拌好放進冰箱,就可以和面了。

對,面也要頭一天晚上和好放冰箱里放一宿為好,面與水充分融合,效果相當於揉一百下。不提前準備的話,就多揉一百下就好了。

面與餡的比例是大致1比1。面是指乾麵粉,餡是指將來和好的餡,可不是光肉餡。

這類主體材料的計量要嚴謹,不能「少許」什麼的。現在家家都有秤這類東西,也很好計量。

500克麵粉對應500克餃子餡。

500克麵粉對應325克水。

這樣包出的餃子是50個多一點。跟餃子館裡1斤50個是相應的上的。

包之前,往準備好的肉餡里加蔥和菜。

先切菜,注意是「切」菜,不要「剁」菜。剁出的菜成泥了,就成食堂風格了。「懶逼吃菜泥」之謂也。

一般最常用的大白菜,要先橫切成絲,再把絲豎切成粒,切完就完,不要剁。

然後把切好的菜粒放到盆里,撒上鹽,拌勻,讓它出水。時間要半小時以上。最好是,早早把菜切好,加上鹽,再準備別的,好讓腌的時間長一些。

腌上菜了,可以切蔥,也是切,不要剁。根據對蔥的喜歡程度可多可少。

蔥切好後拌進備好的肉餡里,這時肉餡已經出香味了。

臨包之前,給腌好的菜去水。現在家裡一般都有甩干機,把菜裝到布袋裡放甩干機里甩,非常方便,遠勝於過去的擠水。甩干要在2分鐘左右,越干越好,不要怕干,回頭放到肉餡里還會被醬油拿出些水來的。

一般來說,去水後的菜粒重量只剩一半。

這就很便於計算餡的整體重量了,跟面的份量合適不合適,是提前就能知道的。

比如說,你用500克面,150克肉餡,那麼,菜粒只能用350克。因為脫水後的菜粒是脫水前的一半重量,那麼,脫水前的菜要用700克。

肉餡和菜粒的配比是完全根據你個人的品味自己定的,總之兩者加在一起等於乾麵的重量就對了。

西葫蘆、冬瓜之類的菜脫水量也大致是剩一半,老點兒的水少點而已。瓜類不用切,擦絲,放鹽腌,脫水,跟白菜相似。

芹菜、茴香、豆角之類不用脫水,是多少就是多少,只是要注意,豆角要煮熟了切末加進去,生豆角是有毒的,靠煮餃子那點加熱量是煮不熟的。

肉餡加進菜粒後,馬上拌,還可以再加韮黃、蒜黃之類提味菜。

這時就能看出油加得夠不夠了,油不夠餡是散的,怕油膩的可以就這麼散著,無所謂。

在準備餡的時候,可以有人揉面,麵糰頭天放冰箱里的,揉200下,現和的揉300下,這樣餃子皮才會筋道,不容易煮破。

煮餃子要用你們家最大的鍋,加盡量多的水,為的是加大熱容,讓餃子在最短的時間裡充分加熱,避免皮熟了餡還沒熟的尷尬。

你們看餃子館和麵館里的煮鍋都用多大的?恨不得讓餃子還沒沉到底就已經開始上漂了,上漂是走向成熟的標誌。越快上漂越好,鍋蓋蓋不蓋都無所謂。你們看餃子館裡用大鍋的,都有蓋兒嗎?根本不用那個。

當然,誰家裡的鍋都沒那麼大,餃子下去就會沉到底上,要趕緊用鍋鏟或漏勺攪動一下,讓水轉起來,避免餃子貼到鍋底上。

餃子漂起來不算熟,也不用拿嘴去嘗熟沒熟,就看餃子是不是「起鼓」了,也就是餃子裡面的蒸汽把餃子撐得膨脹起來一些,只要看到有一半以上的餃子起鼓了,就算熟了。我奶奶煮餃子時,會撈起一個,用筷子按一下,能回彈起來就是熟了。

開鍋後往外沸的可以加點兒涼水,不往外沸的不用加,加不加鍋蓋無大礙,就看起不起鼓。一般說來,第一鍋起鼓不太明顯,越往後起鼓越明顯,主要是面的緣故,越往後,面醒得越充分,筋效應越明顯。

我老家吃餃子不能再吃別的炒菜,那叫享福過頭了,不吉利。如果一定要配菜,就是涼拌白菜心、松花蛋、拍黃瓜這類沒肉的東西,魚也不行,但海蜇可以。

上面說的就是最家常的餃子的做法,應該叫「菜+肉餃子」的作法,此外還有純肉餃子和素餃子的做法,等到該吃到的節令時再說。

哈哈,今天的贊,都是給王導噠!

推薦閱讀:

如何簡單的包餃子?
為什麼電影院吃不了餃子?
如何包出漂亮的餃子?
單身食譜 | 手殘不會包餃子?來試一試不用包的餃子吧~

TAG:饺子 | 北京美食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