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惡趣是放逸者永遠的家

佛陀之所以被稱為佛陀,乃是因為他以一己之力自行徹知了四聖諦,從而斬斷了輪迴。眾生因為尚未徹知四聖諦,故而經歷無休止的「生老病死」之循環,亦稱之為「輪迴」(samsara)。佛陀的教導,或者說「佛法」(dhamma),則是導向徹知四聖諦的方法。換言之,踐行佛法的人們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是徹知四聖諦,從而斬斷輪迴而不再有下一世的投生。

何其漫長,我們不斷地重複著「投生、衰老、死去、投生、衰老、死去……」的循環,因此遭受了無數的痛苦。然而就算是這樣,人們依舊對於生命有著強烈的貪愛與執著。在這些對於生命貪愛的牽引下,眾生不斷地有下一世的投生。唯一的區別是,有些人在臨終時善業成熟,於是下一世投生到了善趣,譬如投生為人或天人;有些人在臨終時惡業成熟,於是下一世投生到了惡趣,譬如為畜牲、餓鬼、阿修羅乃至去到地獄。

當眾生好不容易在此世投生為人後,卻大多又沉淪於對感官欲樂的追逐。什麼是感官欲樂呢?即是基於感官而帶來的欲界之樂。眼睛看到好看的人或物,會想要再多看久一些;耳朵聽到一些音聲,會想要再多聽久一些;鼻子聞到香氣,會想要再多聞幾次;舌頭嘗到美食,會想要再多嘗幾次;身體觸碰到一些人或物,會想要再去與他們接觸。

人們大多數都渴望獲得更多的金錢,然而金錢本身並不是人們渴望的對象,人們真正想要的,是由金錢能夠獲取的感官之樂。當有大量的金錢之後,人們可以使用金錢買到漂亮的衣服與飾品,購買音樂會的門票,品嘗米其林三星餐廳的美食,或是和伴侶一起去日本旅行並在此期間和對方親密接觸。這些都是人們獲得感官欲樂的途徑,而為了一再地體驗到這些感官欲樂,人們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去賺錢。

在我這一世的前二十年,我也在不斷地體驗著感官欲樂。什麼樣的人事物能夠給自己帶來快樂,這是一件不需要老師教導就知道的事。譬如我知道純樂器演奏的 Jazzhiphop 音樂讓我體驗到愉悅,亦或是某些網路遊戲讓我覺得樂在其中。雖然我對於美食並不在行,可是我也能嘗出某家餐廳的奶油蘑菇意麵的確口感頗佳。這些都是基於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所帶來的快樂體驗。

如果你願意仔細琢磨一下大多數人類在做的事,你就可以發現,人們並不清楚生命最終走向何處,人們更關心的是,及時行樂。行的是什麼樂呢?感官欲樂。整個的人類社會形成了如此複雜的體系,然而大家的目標卻出奇的簡單一致:人活著嘛就是為了開心。

人們當然喜歡快樂的體驗,沒有人喜歡體驗痛苦。基於我過去的經驗,我也很確鑿而清晰地知道,感官欲樂的確能夠帶給人們愉悅的體驗。可是為什麼佛陀還會教導出家人要防範於感官欲樂,警惕於感官欲樂,並訓練自己避免陷入對感官欲樂的追逐呢?

因為,佛陀發現,對於感官欲樂的追逐,乃是一種貪愛。當眾生在他們的意識中,或者說心路中不斷生起貪愛時,即會不斷地積累和貪愛相關的業,而且很不幸的,這些業的屬性是不善的。何以稱其為不善呢?因為當這些業在未來世成熟而結出果報時,那果報會帶來痛苦而非快樂,基於這種特性,稱其為不善。

對於感官欲樂的貪愛,會不斷地積累下不善業因,這些不善業因在成熟的時候帶來不善業果,這樣的發生機制是嚴格遵照「因果法則」的。人們應當明白,佛陀沒有在否定感官欲樂能夠帶給人們快樂的體驗,佛陀在強調的是,感官欲樂可以給人帶來快樂體驗,但是有隱患,而這個隱患就是未來的痛苦體驗。

一個禪修者,如果他遵照佛陀的教導,因持守戒律有了清凈的言、行,在此基礎上修習四十種止禪業處而培育起定力,又在定力的基礎上修習觀禪,如實地觀照自己的身和心,他將能夠辨析到自己的意識中的成分。有的禪修者在成功地辨析到自己的心路後感嘆:原來我們之前的每一天,幾乎都在源源不斷地產生各種各樣的不善心,由此累積不善業。

為什麼說「人身難得」呢?因為基本上來說,就現在在世的人類而言,絕大多數的人們在死後都會投生到惡道去,因為他們在其一生中所造作的善業頗少,惡業頗多。換言之,人們幾乎每天睜眼後就不斷地生起各種類型的不善心,如貪愛、嗔恨忿怒、愚痴、嫉妒、慳吝、傲慢,由此積累無數的不善業。他們並不持戒,於是殺生、偷盜、肆意地和不同的對象發生性關係、撒謊以及為了愉悅而飲用酒精或使用毒品;他們也不願意禪修,以訓練自己的心變得穩定、專註、有力;他們不願意為別人的成就而隨喜,反而嫉妒別人的成就;他們不願意對值得被禮敬的人表示恭敬,反而展現傲慢與輕視;他們不願意聽聞正確的教導,糾正自己錯誤的見解。長此以往,他們在一生中積累的善業和不善業的比例非常懸殊,於是在臨終的時候,很自然的,不善業優先成熟的幾率極高,於是便投生去了惡道。因此佛陀說,「惡道是愚人永遠的家」。何以稱其為愚人?因為他們在投生為人時,放逸於積累善業,放縱於追逐感官欲樂,等到投生惡道而沒有條件積累善業時,則為時已晚。

那麼如何積累善業呢?有十法可積累善業福德,它們是:布施、持戒、禪修、恭敬、服務、聽聞佛法、分享佛法、分享功德、隨喜功德、正直己見。

願更多人能夠在追逐感官欲樂的享受之餘,停下來想想,「不斷賺錢,用錢去換取短暫的感官欲樂,然後再賺錢,再用錢去換取短暫的感官欲樂」是否就是你想要度過此生的方式。等到此生臨近尾聲時,回首往昔,你是否會覺得自己虛度一生。

推薦閱讀:

有些南傳佛教弟子在知乎上的評論區很愛說「費拉不堪」,他們真的是「費拉不堪」嗎?
於他是事實,於你是信念
怎麼看待南傳上座部的諸多派系?
為什麼在中國,上座部佛教不流行?
世人何以與佛陀爭

TAG:上座部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