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氣的中國菜,論中餐在美國的發家史

美劇里除了牛排這種高檔的餐廳,家庭聚會場景中有兩種食物的出鏡率最高,一樣是披薩,還有一樣就是中餐了。

比如說《老友記》

《生活大爆炸》

好萊塢被中餐攻陷

連動畫片里也少不了

中國菜應該是唯一遍佈於五大洲的菜系了,歷經2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餐已經是美國大眾的家常便飯,而吃中餐,已經成為美國的一種生活方式。

中餐在美國的雛形

中餐最早是什麼時候傳入美國很難考證了,一種說法是1784年美國的「中國皇后號」商船抵達中國廣州開始,中餐便隨之傳入美國。在此後的200多年裡,中國文化與中餐隨著一波又一波華人移民在美國得到了發展、融合,最終形成了具有今天的美式中餐文化。

19世紀中期,大量的華人勞工和淘金者湧入美國,當時生活極其艱苦,華工們為了省錢都是自己做飯,當時美國人都以吃肉為榮,而華工吃的米飯被認為是羸弱的象徵。在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圖書館中,至今還保留著《山姆大叔的感恩節晚餐》的漫畫,圖中山姆大叔右邊的中國人在吃一隻活老鼠,中國遭受這樣的醜化和嘲笑,所以當時中餐並未得到美國人的接受。

中餐在美國的發展

到了19世紀末,白人女性越來越多外出工作,原來的家務就由華裔等移民承接過來,這其中當然少不了做飯,他們賣飯菜的地方就是掛著黃色三角旗(食肆旗)的棚屋,這就是早期中餐館的雛形。

美國人最初對中國菜的印象就是「雜碎」(Chop Suey)。這不是罵人的話,當時一篇文章中對雜碎的介紹是:對那些中國食家,一道主要的菜是『炒雜碎』,這是一道用雞肝、雞胗、蘑菇、筍尖、豬腸、豆芽配以各種佐料烹制而成的菜。這種做法特別符合中國人勤儉節約的天性。

芝加哥最早的中餐館「宏發樓」

雜碎的起源之一是說李鴻章訪美對這道菜讚譽有加,於是讓美國人另眼相看;還有一種說法是美國客人到中餐館吃飯,由於食材已經幾乎賣光了,中國廚師就用各種剩餘的食材混在一起炒,卻讓美國人吃得讚不絕口,於是流行開來。

中餐在美國的興起

到了20世紀初,中餐館的數量迅速增長,很多菜式也非常美國化了,不過白菜豆角這樣新奇的食材做法和低廉的價格仍然讓美國人對雜碎趨之若鶩,甚至美國本土的飲食中也加入了「雜碎」的概念,不少美國主婦們還特意向華人主婦學習雜碎的用料和做法,這瀰漫著遙遠東方氣息的辭彙深刻地影響著中美飲食文化的融合。

勤勞智慧的華人,也對店面做了裝修,並且逐漸開到了洛杉磯的市中心商業區,於是華人聚集的「唐人區」形成了,而中餐館也在全美風靡起來。

由於絕大部分的美國人都不吃內臟,於是到了20世紀20年代,很多中餐廚師用肉絲代替了原先的內臟,效果更加好了。據說當時紐約人每周都要吃一到兩次雜碎,出版界也推出了加了黃油和通心粉版本的雜碎食譜。巔峰時期,僅紐約一座城市,就有300多家雜碎館。

當時有一首流行的民間小調《我走後,誰將為你炒雜碎?》中唱到:

「炒雜碎,炒雜碎,

滿嘴的昏昏嗷嗷,滿肚的亂七八糟,

… …

炒雜碎,炒雜碎,炒雜碎,炒雜碎,可愛的炒雜碎!」

中餐成為美國飲食文化的主流之一

二戰後,美國餐飲業掀起了外出吃飯、享受生活的運動,中餐業也順應這股潮流,不論在餐館的裝潢、氛圍的營造、菜品的選擇方面都大力突出異國體驗、東方風情的特色。

現如今,中國菜已經成為美國人最喜歡的食物之一,根據Google Trends統計稱,早在2005年,美國的中餐館就已經超過了四大快餐連鎖(麥當勞、肯德基、Wendy』s和漢堡王)的總和。

有調查顯示,在美國有近40%的少年喜歡中國菜,超過70%的美國人每周至少會吃一頓中餐。在南極科學站的科學家們,都會將每周一的晚餐定為中國菜之夜;美國宇航局還將恆溫的糖醋裡脊列入了宇航員的航天菜單中;前美國總統布希和他老爸老布希,還在某間高級中國菜館擁有防彈玻璃專屬包廂.......

在眾多大大小小的中餐館中,熊貓快餐(Panda Express)華館(PF Chang』s China Bistro)兩家是最出名的代表,旗下的連鎖餐廳遍布全美。儘管中國人煎炸烹炒帶來的烏煙瘴氣似乎顯得不夠優雅,美式中餐也已經不再是地道的中餐了,但卻始終脫不去泱泱中華飲食文化的影子,特別是對於久居海外的華人以及年輕的留學生們,一頓美式中餐,不光是好吃,更是紓解鄉情的寄託。

微信公眾號:樂鼠基地

內容為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官方網站:樂鼠基地 | 國內外精品美食資訊分享

吃貨集中營

分享最新最全的國內外美食資訊
推薦閱讀:

美劇製作和播放體制是怎樣的?
Sheldon在學術界的地位大概是怎麼樣的?
家裡老人中風了,怕被請的保姆虐待,有沒有可以遠程看又能插卡存錄像的監控?
現在可以在哪裡看生活大爆炸?

TAG:中餐 | 美国 | 生活大爆炸TheBigBangThe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