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故居
魯迅故居的志願者講解員是上財大一的一妹子。她大致能說出先生生平,對辭世等具體時間記得不甚清楚,因而不好意思言說沒有記清。一行幾人表示理解紛說「沒事」。對一個本該忙於期末考試,但無償前來講解的妹子,對這種細緻入微而可能她並無興趣的細節確實無需苛求。
我當時倒是能大致說出,方法是我知道魯迅享年55歲。毛主席大我100歲,而魯迅大毛主席一旬12歲(蔣先生介於二者之間,小魯迅先生6歲,長毛先生6歲)。
(毛主席在井岡山做「山大王」時十分膜拜魯迅,如同那個秋天的法拉第與麥克斯韋,二人一生曾有一次可能會見面的機會,但終究如莫言之於馬爾克斯,遺憾地永遠錯過了。建國伊始魯迅會有如此地位與毛分不開,然而後來,經確鑿記載,「反右」時有人詢問魯迅還活在今天會如何?主席回答「要麼閉嘴,要麼抓進牢里」。當時特殊歷史環境無法用今天的標準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因此不黑任何人。但在這裡清晰印證了那句位子決定腦子,坐在什麼位置說什麼話)
以珠江入海的廣州為中心,向西向東一脈延伸,改革開放初期幾乎同時起步,東有毗鄰香港的深圳,西有鄰近澳門的珠海。40年後,得益於國家政策及隨之而來的全國各地人才及香港資本和產業的轉移,而今鵬城之輝,已暫時蓋過羊城。而受限於面積與普通鄉鎮相當的澳門產業輻射有限,珠三角西翼發展已遠遠遜色東面,雖同為經濟特區有金山魅族格力等知名品牌的珠海,經濟體量輕鬆可被山東一把近些年來籍籍無名的地級市碾壓。但從廣州南站坐上一班前往西南的高速列車,20分鐘車程所過的土地,涵蓋了100多年前最影響中國時局的三個人物的家鄉。他們是佛山道貌岸然的康有為,中山堪為國父的孫逸仙,江門「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梁啟超。在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洋務運動宣告失敗,馬關條約償巨款割台灣,天朝脊梁骨被打斷之時,這三人以自己方式主導了此後20年這個國家的救亡圖存。
從這個角度說,近代以來,最出這種改變時局的人才之地確乎不再是自古以來的王霸之地中原,不是河南山東。而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湖南和嶺南曾「為中國人所不齒」的廣東,曾左毛和康梁孫,他們對近現代的影響和改造,今天依稀看得到。
康梁孫三人生歲同樣可以這般記憶:我小毛主席100歲<不知道毛主席生年可翻看人民幣>,毛主席小梁啟超20歲,梁啟超小他的「康聖人」老師15歲,孫先生則介於二人之間,就像他的家鄉中山之於佛山江門,小康有為8歲,大梁啟超7歲。
曾左李三人生歲可同樣這般:李中堂年長毛主席70歲,長梁啟超50歲。而李小內聖外王屢敗屢戰的曾大帥一旬12歲,抬棺材為我族保下1/6國土的陸防派代言人左公宗棠,其實只比他的湖南老鄉小1歲。
年齡關係可能與此前潛意識裡的認知有極大差異的,還有這樣兩組六人。
遙看秦始皇巡遊車隊,一個是「大丈夫生當如此」,一個是「彼可取而代之」,同樣的豪氣干雲,然而劉邦與項羽其實算兩代人,而與秦始皇算同代人——劉邦大項羽24歲,而只小嬴政3歲。
垓下一戰,虞姬香消玉殞,霸王飲恨刎頸,時年只有30周歲。
漢歷百年,王莽篡亂,經光武中興,又歷百年。至東漢末年,已命數殆盡,群雄並起天下大亂,後雖有司馬氏短暫統一,但未過多時又開始長期的大分裂(這是目前我最喜歡和著迷的一段歷史),上一個這樣長時間的大分裂,是春秋戰國,而後來終結這次大分裂的隋和終結上次大分裂的秦,有太多的相同之處:同是二世而亡,一修長城一鑿運河,同樣不惜民力白骨累累,營造「過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工程,而推倒他們的下一個朝代都很長壽且強盛(時至今日,除去華夏,「漢」「唐」依然是最常用來代表我朝歷史文化的符號,從漢服到唐裝,從漢語漢族到唐人街),並大多數時間均以西安作為首都。
漢末群雄並起之時,劉邦來路不明的第n代孫,家道中落織席販履為生的劉備,任用老家距「大漢之源」沛縣咫尺之遙的山東人諸葛亮為軍師,隆中一席談,天下三分勢。劉備小曹操6歲,大孫權21歲。因而,辛棄疾名句「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合情合理——曹劉並沒有占孫權便宜,在那個年代,大他27歲和21歲的曹劉長子可能確實比孫權要大。實際上,孫堅與曹操同年出生,20歲時有長子孫策,27歲時得次子孫權。
推薦閱讀:
※为什么《全球通史》和我们历史课本上学到的很多细节有出入,哪个更可信?
※中國古代和歐洲有哪些有趣的交流?
※如何評價「經略幽燕我童貫」在接連被人指出歷史水平問題後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