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路:不要為填充時間找事做

我舅舅五十歲,在中學教語文,這兩年又當了副校長。但他覺得沒意思。他好多年前就有機會當副校長,因為生二胎,沒當上,灰心了,打牌輸了些錢,家人治病花了些錢。雖然才五十歲,在事業上已經沒有想法了。

他說,「你說我該發展點啥興趣愛好?不能就這樣等死吧。一有空,人家就喊我打麻將,唱歌。我不想去。不去吧,在家又沒事,閑得慌。去吧,打了,唱了,回來又後悔。回回都這樣。」

很多人沒有能力擁有閑暇。

一切重要的東西,都可以歸為閑暇。或者說,自由的時間。包括時間的量和時間的質。健康和快樂,也可以歸入時間的量和時間的質。錢不是不重要,錢很重要,錢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讓人從很多束縛中解脫出來,擁有更多更好的時間。

但並不是有錢有時間,就叫「暇」。「暇」有悠閑、從容的意思。即便沒有外物束縛,自己感到蹙迫,也不叫暇。失業在家,天天愁得不得了,不叫暇。

佛教講「暇滿」。「暇」,是閑暇,「滿」,是圓滿。閑暇是通向圓滿的條件。

閑暇不是時間多,而是時間不被奴役。人人都愛說「我沒時間」,誰一天不是24小時?說沒時間,不是沒時間,是沒有自由的時間。十之八九的人,時間被外物奴役。剩下一二,外物不奴役,自己的習氣來奴役。

佛教把奴役時間的情況叫「八無暇」。我們借這個詞,談談日常生活中的「八無暇」。

有的夫妻,天天吵架鬧離婚。鬧來鬧去也離不了,一有空就吵架。業餘時間花在怨恨別人上,這叫「地獄道」無暇。

有的人家庭和睦,不缺吃穿,工作也不忙,一閑下來就想:我該怎麼掙更多錢呢?業餘時間花在追求外物上,不得安適,這叫「餓鬼道」無暇。

有人對發財沒興趣,但覺得空閑不能浪費掉,干點啥呢?報個英語班吧!考個注會吧!學學吉他吧!玩玩攝影吧!或者定計劃,一年讀多少本書。他做這些事情不是為別的,就是為了填時間。經常吉他彈三天丟一邊了,報了口語班,學完覺得沒進步。這叫「旁生道」無暇。

還有人,財務自由,天天泡溫泉,跑步騎馬,週遊世界。自己和家人都沒病沒災。這是很多人理想的生活狀態了。看起來充滿閑暇,但也未必是真正的有暇。這叫「長壽天」無暇。

他正在沙灘曬太陽,一個電話打過來:你兒子吸毒被抓了。溫泉也不泡了,馬也不騎了,飯也吃不下了,夜裡愁得睡不著覺。

長壽天是什麼意思呢?這個人有福報,生活在非常優渥的環境里。環境太舒服,什麼追求都沒有了。但舒服的環境不會一直持續,會被無常打破。長壽天的天人,也有命終的時候,而且命終常墮惡趣。

菩薩有本事生長壽天,但菩薩不生長壽天。生長壽天是退失菩提心,犯斷頭罪。天天泡溫泉,喝紅酒,時間長了,就忘了世界上還有人吃不飽飯,看不起病,上不起學。所以菩薩寧可下三惡道,也不生長壽天。

有句話講,修行人常帶三分病,帶三分病,才好發道心。菩薩身上也有煩惱,不是菩薩沒本事斷煩惱,而是菩薩故意留一點煩惱。如果一點煩惱都不留,菩薩就不再進入輪迴,就永遠離開娑婆世界了。留一點煩惱,是為了潤生,不住涅槃。斷煩惱,是般若力,留煩惱,是方便力。

不過,菩薩留的是微細的煩惱,粗重的煩惱還是會斷掉。身上帶三分病,修道可以,帶七分病,就天天看病了。雖然有錢有時間,天天躺在病床上,動也動不了,因為身體不得自由,這是「喑啞」無暇。

還有一種,周圍沒有好環境,沒有善知識,沒錢的人忙著掙錢,有錢的人忙著吃喝玩樂。縱然厭倦,又找不到其他可能性。這是「邊地」無暇。

還有一種,所處的時代價值觀扭曲,叢林法則和拜金主義盛行,沒有信仰和敬畏,沒有人知道如何通向自由,這是「佛不出世」無暇。

最後一種,認為人生的價值不是自由,而是別的,比如賺更多錢,有更大名氣,被更多人崇拜羨慕。這是「邪見」無暇。

以上種種情況,都不能擁有真正的閑暇。換言之,時間無法讓他通向自由。

人們看到一個人寂寞、焦慮、生氣時,經常講,他純粹是閑的。這話不對。實際上,他正是因為沒有閑下來的能力才如此。一旦外物不再奴役他,他的習氣就會接替外物來奴役他。

忙碌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掩蓋問題的辦法。就像身上起疙瘩,癢,白天忙起來,不癢了。晚上要睡覺了,癢起來了。不是白天好了,白天毛病仍然在,只是不劇烈,被別的感受遮掩住了。

閑暇是發現問題的好時機,很多細微的問題,在忙的時候,是無法察覺的。閑下來,它就湧出了。很多人不知道閑暇是暴露問題的好機會,反倒以為問題是閑暇帶來的。就好比身上有了創口,不去清洗和消毒,卻把創口捂起來,別人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直到創口潰爛流膿,才不得不去對治。

閑暇時是出不了大問題的。大問題總是因為,無法安住在閑暇中,就去造作,大問題就出現了。閑暇只是為問題的出現提供助緣和條件。所以,閑暇正是改變的好機會,無論是向好的方向改變,還是向不好的方向改變。在閑暇的時候,你才有主動權。但人們的改變,十之八九都是被外界環境逼迫改變的,逼迫改變的時候,變好變壞就由不得自己了。由自己的是主動的改變,要想主動改變,必須利用閑暇。

很多人不具備擁有閑暇的能力,只會把閑暇交付給習氣,不願正視身上微細的毛病,要等它發展成大毛病時才去面對。

為了填充時間找事做,無論找到什麼事,都不是好的。就像禪宗常講的一句話,「擬議則差」——一說就錯。真正值得做的事情,哪怕再忙,都值得優先去做。

孔子講,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不是沒有憂患,只是有意義的事情太多,來不及陷在憂患中,一生就過去了,自己就老了。孔子不會問「閑時間該怎麼安排」,他每天的生活都充實有趣,包括彈琴唱歌,在庭院教誨孩子。

但這一切不是刻意安排的。一安排,就錯了。事情之所以重要,不是因為事本身重要,而是因為你通過做事對自己的改變重要。

所以,做什麼事都不要緊,只要能讓自己變得更好,就有意義。哪怕是掃地、做飯、打招呼。它的重要性不比賺大錢發大財低。

判斷事情該不該做,有個簡單的方法:假如能回到十年前,在當時的環境下,你還會選擇像當年那樣度過每一天嗎?

同樣,考慮今天正在做的事情,有哪些十年後依然會做?如果十年後自己變得更好,是建立在今天做的哪些事情基礎上的?這樣想,就容易知道現在該做什麼。

輕易確定外在目標,常常是愚蠢的。比如說十年後要掙十個億,所以今年先掙一個億。掙多少錢,發展多少用戶,公司在哪個時間點上市,是自己不能控制的,但定下目標後,就會放棄一切為這個目標努力。那就是為做事而做事,不是為改變自己而做事。它的代價太大了。

有可能十年後看現在,覺得除了吃飯睡覺做對了,其他都白做了。不過,像吃飯睡覺這種事,總是不大會錯的。無論你十年之後怎樣,每天還是得吃飯睡覺,重來一遍,仍然如此。如果不知道做什麼事好,至少,好好吃飯,好好睡覺,總是有意義的。

不過,唐朝有個趙州和尚,他說,老僧四十年來,只有吃飯一件事做得不太好。原話是,只有吃飯是「雜用心處」。但飯又不能不吃,吃飯是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的基礎,「為成道業,應受此食」。可見,他平日的生活何等有意義。只是,那種生活在外人看來,也沒有絲毫奇特的,無非像青青翠竹佇立在庭院中,鬱郁黃花盛開在山崗上。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女子組合SNH48里的S隊在2017年10月19日晚表演的《第48區》公演?
你們怎麼處理用了一半的舊本子?
如何評價 2014 年巴西世界盃阿根廷與波黑這場小組賽?
作為一個公民,你報過警嗎?
如果日本沉沒海底,你願意收留失去家園的日本嗎?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