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家長這個「好習慣」反而壓制了孩子的個性發展,您還不知道嗎?

作者:毛志傑

當有人說「你的孩子真像你,習慣、性格都很像」時,不少家長都會很高興。但這並不是值得高興的事。

因為,家長都希望孩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有朝一日超越自己,比自己過得更好、更幸福。如果要求孩子「像自己」,用自己的習慣和標準限制了孩子自身個性的發展,孩子就很難突破父母這個「天花板」。

我兒子經常會和我們談起學校的事情,對於發生在他和同學間的一些事情,我都會給他提出一些建議。但是後來發現,我所提出的建議大多是符合我自己的性格、習慣,如果他都按照我的建議去做,並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方法。更何況,由於年齡的差距,我並不一定了解現在十多歲孩子們的世界,一些看起來正確的建議並不符合他們的處事方式。

相信不少家長都有類似的感觸。比如說同學發生了小矛盾,很多「保守派」家長最直接的建議就是「給老師說」,但在孩子們的字典里,這往往是最後的選項;一些脾氣暴躁的家長會鼓勵孩子採取「強硬措施」處理矛盾;一些「書生氣」的家長則會讓孩子「擺事實,講道理」處理同學關係......

而孩子雖然父母所生,但是在性格、個性等方面不一定就和父母相近,甚至有的差別還很大。所以,如果家長給孩子「帶有自己觀點」的建議過多,就會影響到孩子自身個性的發展,從而「越來越像父母」。

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我記得兒子上小學三年級時的一件事:他們小組打掃衛生時,高年級的學生隨意丟棄垃圾,從而引發了衝突。他們正義感爆棚地和高年級同學「講道理」不通後,簡單幹了一架而不落下風。說實話,我為兒子的勇氣感到高興。但是出於擔心,我還是告訴兒子: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告訴老師,盡量避免衝突。

其實,到現在我還後悔這麼給兒子的建議。因為,這個建議並不符合當時一觸即發的場景和孩子的特點,太像我的處理方式。而如果用他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或許更能鍛鍊出可貴的勇氣和正義感。

由此我也反思:今後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先問問兒子自己處理問題的想法和方式,盡量壓制住我的想法。只要不出格,都會鼓勵他按照自己思考的方式去處理問題,我的建議只能做為參考。從而鍛煉他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許比我的建議更接地氣、更合適呢?

因為,我們培養孩子的目標不是為了讓孩子「像父母」,而是要保護好孩子自己的個性,使他們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推薦閱讀:

是什麼讓你覺得,窮養富養的粗暴二分並不可取,教養方式更不應該跟男女掛鉤?
父母跟你講過的哪句話在你印象里最為深刻?
培養孩子具有于丹那樣超人的口才,父母只需做到這一點!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