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區並不神秘,為何你依然所知甚少?

我局駐紮在西藏昌都地區的小央金同學,今天要為大家講述她所了解的西藏地域文化,為我們帶來一場西藏文化之旅(⊙v⊙)

藏文史籍記載「上阿里三圍,中衛藏四如,下朵康六崗」之「博曲卡松」,這是依據地理與自然條件對藏區的傳統劃分。依據方言不同則可以將大藏區劃為「法域衛藏(ü-Tsang)、馬域安多(a-mdo)、人域康巴(khams)」。

「上阿里三圍」古稱為阿里古,為藏區早期「十三小邦」之一,漢史籍將之稱為「羊同」,經過發展在公元4-5世紀時建立了象雄王國。松贊干佈於公元644年吞併象雄,吐蕃全境統一。

上阿里三圍在清代歸入西藏噶廈政府管理,現為我國西藏阿里地區。具體來說,曾經的上三圍主要是指今西藏普蘭、札達、日土這3個縣,這三個縣被稱為雪圍、林圍、水圍。即被雪山、林木、水域環繞之地。

上阿里三圍

普蘭——雪圍

札達——林圍

日土——水圍

這三地位於國道G219即新藏線,起於新疆葉城、終點則是西藏日喀則。

穿越舉世聞名的昆崙山、喀喇 昆崙山、崗底斯山、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海拔4500多米。

219沿途海拔變化圖

沿途翻越5000米以上的大山5座,冰山達坂16個,冰河44條。著實是一片接近天域的地方,因而在古藏典中被稱為「上」。

每年有無數的遊客慕名而來

「中衛藏四如」,如是古代藏族的軍事組織,亦基於這四個軍事組織劃分了地域。分別是:藏如(今日喀則地區江南地段)、衛如(拉薩市轄區)、約如(以山南群結的昌珠寺為中心的山南地區)、葉如(日喀則江北地段)。這些組織剛好遍布拉薩周圍,緊緊的形成了保衛拉薩的群結,因此也成為了「衛藏」。

「下朵康六崗」,「朵康」是藏語中的「安多」(a-mdo)和「康」(khams)兩個名詞的組合。所謂的「六崗」也是藏族傳統的地理概念,據《安多政教史》記載,六崗指的是:色莫崗、擦瓦崗、馬康崗、綳波崗、瑪扎崗和木雅熱崗。又稱「四水六崗」,四水指金沙江、雅礱江、怒江、瀾滄江。

六崗的具體方位是:

1、色莫崗:在金沙江和雅礱江上游之中間地帶,在現在甘孜州的白玉、鄧柯、石渠境內;

2、擦瓦崗:在怒江和瀾滄江中間地帶,在西藏自治區八宿、左貢縣境內;

3、馬康崗:在瀾滄江、金沙江兩河上游中間,元朝置萬戶府,歸宣政院管。今西藏自治區昌都、察雅、芒康等縣境內。

4、綳波崗:在金沙江和雅礱江中下部地帶,元朝設置達魯花赤2名,歸宣政院管。在現在的甘孜南部和雲南西部一帶。

5、麻扎崗:青海黃河以南至雅礱江上游東部地帶,今四川甘孜州乾寧縣以北至青海境內。

6、木雅熱崗:在雅礱江中游東部地帶,今四川甘孜州乾寧以東康定等縣境內。

目前最為普遍使用的是劃分方式「法域衛藏(ü-Tsang)、馬域安多(a-mdo)、人域康巴(khams)」。

衛藏「法域」地區包括前藏與後藏,前藏主要是拉薩、山南地區,後藏主要是日喀則地區。

衛藏是指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亦是當年經濟文化最為繁榮的地區,佛家三寶的興盛(大昭寺、札什倫布寺、昌珠寺等),使得這一區域被稱為法域。

圖中是拉薩前藏地區的藏裝風格:上圖是拉薩市區外農牧民盛裝,下圖則是拉薩市區內富貴人家盛裝。如下圖貴族或富家,女子頭頂所帶的一整具頭飾叫做「巴珠」。在拉薩如圖一個形似「人」字的飾物,將分叉的一方朝前固定在頭頂。「巴珠」上綴滿了珊瑚和瑪瑙、翡翠、珍珠等名貴的寶石。價格不菲,如果貨真價實,頭頂上最大的那塊寶石少則十多萬,多則上百萬。農牧區人家頭飾則以綠松石居多)

上兩張圖是後藏日喀則地區的典型藏族頭飾,她們的「巴珠」就是弓形的。小央金目前沒有找到特別好的資料來解釋為什麼日喀則地區頭飾會是如此大的三角型「巴珠」,把各色珊瑚,綠松石串在頭頂,也是一種美的展示吧。

這兩張是解放前日喀則地區傳統服飾,一眼很明顯看出上圖是官太太(右邊男子是噶廈政府時期較為高階官員的的打扮,紅色流蘇的大檐帽就是身份的象徵),下圖則是普通的農牧民,甚至更低,因為她的頭飾上除去木框架,幾乎看不到任何一顆寶石,在那時普通人家也會盡量保有一兩顆綠松石的。

馬域「安多」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其地理範圍包括青海省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省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地區。由於地域遼闊廣大,安多馬匹一直被認為在藏區最為優秀,所以稱為馬域。

對於安多小央金了解的並不是很多,中間最為特色的髮型是安多熱貢地區的髮型,極具特色。總的來說藏族頭飾都是以辮子為基底,加以各珊瑚、瑪瑙、貓眼石、蜜蠟的環繞,大同小異。但是各個地區還是具有地方的特色,整體顏色搭配也是充滿了視覺的衝擊,雍容華貴,還充滿「撞色」的流行元素

人域「康巴」是整個藏區極具特色的地域,康巴藏區位於橫斷山區的大山大河夾峙之中,即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部分)、木里藏族自治縣,西藏的昌都市、雲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青海的玉樹藏族自治州等地區。

這裡保留了更多的民族野性,素來有雲「康巴的漢子,丹巴的女子」的說法,康巴的漢子五官立體,身材魁梧,丹巴的女子則是秀麗貌美甲藏區。

丹巴女子

康巴漢子

傳說希特勒當年到康巴來尋找優秀基因培養最優秀的戰士,而康巴藏區的丹巴加絨藏區則是當年西夏王族的後裔。這裡具有性格最為豪爽開朗,外形民族特性十足的藏民,也因此被稱為「人域」。

康巴男子五官硬朗,男人味十足,現在甘孜州雅江縣還有一個康巴漢子村,裡面的男子都高大硬朗,身高普遍在180以上,五官線條明顯

丹巴美女(加絨藏族)的頭飾,與其他藏族頭飾區別較大,頭頂為一張方手帕

小央金本人現在就位於康定,康定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亦是康巴地區的一部分,是當年茶馬古道重要的交通驛站。

雪後康定

康定是以藏族為主,漢、回、彝、羌等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從三國時期,康定就已經為官方收編(康定漢代屬西南夷氂牛部落,漢初實行羇靡之制,為沈黎郡所管轄;唐宋之際或為蜀之黎雅州羇靡,或為吐蕃所領;元代,中央王朝在藏區推行土司制度,曾置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寧遠軍民宣撫司、魚通路萬戶府等土司隸屬吐蕃等處宣尉司都元帥府所管轄。

至此,康定始有建置載於史籍。明初,長河西土官元右丞刺瓦蒙授長河西等處軍民安撫司,「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領受長河西魚通寧遠軍民宣慰史司(即明正土司)」。爐城成為明正土司駐牧之地,其時康定之名始稱「打煎爐」(即打箭爐);一九五0年三月康定解放,為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府駐地於今)具體的變革可以參見下圖。

上述的正經的歷史沿革講完,下面開甩一些藏區民俗文化(以康定為點擴展):從寺廟宗教方面做一個掠影。

藏傳佛教有五個流派:格魯(黃教)、寧瑪(紅教)、噶舉(白教)、薩迦派(花教)、雍仲本教(黑教)。前四個教派都屬於佛教範疇,而苯教則由藏民族本民族原始宗教與佛教的交融而產生。如果是對佛教不是特別了解的人,很難分辨這些教派的差別,平日里僧侶們裝束差別不大,只有寺廟大殿陳設與重大節日上才會有比較明顯的區別。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區分:

(1) 黃教格魯派:黃色冠帽+嚴格的清規戒律(禁止婚配)+有佛學學位+班級制度

代表寺廟:色拉寺、哲蚌寺、塔爾寺等。

色拉寺

哲蚌寺佛像

宗師:宗喀巴

雪頓節:又名曬佛節,在藏語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宴」、「吃」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解釋說是吃酸奶子節日。每年藏曆七月一日舉行,為期四、五天。後來逐漸演變成以演藏戲為主,又稱「藏戲節」。現在拉薩的「雪頓節」也可以稱為當地最為盛大的活動,作為節日的序幕,哲蚌寺展佛是最令人矚目的儀式。

早上8點鐘,哲蚌寺背後的半山腰上,在第一縷曙光的輝映下,伴著凝重、莊嚴的法號聲,一幅500平方米的、用五彩絲綢織就的巨大釋迦牟尼像徐徐展露出祥和的容顏……數萬名信徒和深受感染的遊客無不雙手合十,頂禮膜拜,天氣不好時,這一曬佛的序幕可能會被取消,所以能看到偶爾還是需要一點運氣

哲蚌寺曬佛

雪頓節起源於公元11世紀中葉,節日最早在哲蚌寺形成,那時雪頓節是一種純宗教活動。黃派佛教忌諱殺生害命。由於夏季天氣變暖,草木滋長,百蟲驚蟄,萬物復甦,其間僧人外出難免無意踩踏到生靈,因此格魯派的戒律中規定藏曆四月至六月期間,喇嘛們只能在寺院待著,關門靜靜地修鍊,稱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開禁。待到解制開禁之日,僧人紛紛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為了犒勞僧人,備釀酸奶,為他們舉行郊遊野宴,並在歡慶會上表演藏戲。

1993年雪頓節上跳舞的人們

(2) 紅教寧瑪派:紅色冠帽+密宗修行

代表寺廟:桑耶寺等

宗師:蓮花生大師

有點面目猙獰啊。。

蓮花生大師,印度佛教史上最偉大的大成就者之一。公元八世紀,應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入藏弘法,成功創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齊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在寧瑪藏語中意為「古、舊」,該派是藏傳佛教中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個教派,寧瑪派對於密咒的鑽研,也較為深刻。

上圖為正在做法事的紅帽僧人,我們可以看到與傳統藏戲類似的法事表演,下圖各色特別裝束的人群,象徵著鬼神。

僧侶所吹的法號上端似骨製品。藏傳密宗有一系列法器稱為:嘎巴拉碗、嘎巴拉佛珠、嘎巴拉法號。嘎巴拉實質是人骨製品,在解放前都是人骨製品法器都被認為是重要法器,藏傳佛教人骨製法器被認為有無上法力

(3) 白教噶舉派:白色的僧裙(有白色條紋的袈裟)+嚴格的閉關+上師的直系傳承

代表寺廟:楚布寺

宗師:瑪爾巴大師

長相憨厚可掬

噶舉派僧侶頭上的帽子簡直艷冠全場

神秘的跳神儀式

一位噶舉派僧人在秘法修行後出關,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其一身的白袍,這和平時看見的噶舉派僧人還是區別明顯的

噶舉派下有很多派系:香巴噶舉,特別是許多藏文史籍中記載,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及其大門徒即後來被認定為第一世班禪的克珠傑等著名高僧都曾向香巴噶舉僧人求教一些雜密。由此可見,香巴噶舉曾在藏傳佛教史上掌握了很深入的雜密,並且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後來因為雜密符咒修法時必需的礦產和藥材逐漸斷絕,致使以雜密出名的香巴噶舉約於15至16世紀左右在藏族地區逐漸銷聲匿跡,從而結束了這一支派的短暫歷史。

白瑪哈嘎拉,六臂白瑪哈嘎拉正名為白如意珍寶依怙主 。首宏於香巴噶舉,後另傳至薩迦派分支,為特別不共法門,是求財的智慧護法,相傳此尊住於印度清涼屍陀林。

目前噶舉有「黑帽」與「紅帽」兩個主要派系,「黑帽」派目前存在一個中國西藏的出生活佛,還有一個印度出生的活佛,雙方信徒互相爭議。有興趣的看客可以1999年西藏十七世噶瑪巴大寶法王出走印度事件始末 - 搜狐社區 傳送門,兩個派別帽子制式幾乎一致,但是顏色不同,額中的法印也有區別,如圖。小央金只找到了紅帽的實物圖,黑帽由於現在印度,翻牆什麼應該可以看到實物圖,國內沒有找到實物圖

(4) 花教:政教合一(歷史上)+傳統上蒙古帝王的帝師+寺廟外部裝飾有「紅、白、灰」色

代表寺廟:薩迦寺

薩迦北寺

薩迦南寺

宗師:昆·貢卻傑布

他也是蒙古歷史上的帝王師

薩迦派裝飾「紅、白、灰」色」,稱為花教

本教最為大的特色就是薩迦派採用款氏家族世代相傳的傳承方法,薩迦派不禁娶妻,但規定生子後不再接近女人。薩迦派僧人戴紅色、蓮花狀僧冠,穿著紅色袈裟。

(5)黑教(雍仲本教):簡稱本教,西藏本土宗教與佛教的交融,也被稱為古象雄佛法,

寺廟:孜珠寺

「雍仲本教」在西藏傳統文化中居於最至高無上的位置,是西藏本土最古老的佛法,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佛法與一切萬法之源。 藏民的婚喪嫁娶、藏醫,在某種程度上仍沿襲著本教的傳統。藏民還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插風馬旗、插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瑪遮么耶薩雷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都是本教的遺俗 。

轉動轉經筒的藏民

夕陽中飛揚的經幡

酥油花:幸饒彌沃如來佛祖創建了雍仲本教後改變了很多原始的信仰方式,包括改變了殺生祭神等等,而採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種綵線花盤的形式來代替原始本教中要殺生祭祀的動物,減少了殺戮,後來各個教派也有有了如此的習俗。它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種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樓閣、飛禽走獸、花卉樹木等藝術精品。

孜珠寺更加有名的是「孜珠神舞」,孜珠神舞是孜珠寺最為隆重的佛門盛事,在每逢雞年舉行法會之時,數以萬計的朝聖者不辭跋涉之苦,華服盛裝地聚集在這雪域聖寺,弘宣善法,祈福懺罪,殊情勝景,蔚為壯觀。該舞每十二年才跳一次,每一次都加持所有的眾生得到當世的覺醒和心靈的重生。

在最近一次即2005年7月舉行的《極樂與地獄》法會上,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近二十萬的信徒參加。幾千頂白色的帳篷,從海拔4700米的公路一直泊到4800米的無數車輛讓孜珠寺成為一個大城鎮。舞蹈根據《桑阿林巴說閻羅十判善惡經》編排,講述的是:,展示了善惡因果報應的規律。全劇共十幕,由修行深厚的僧侶們表演。

劇情表現了閻羅王對善惡上師、善惡僧人、善惡官員、善惡平民、善惡女性共十人的罪福審判,發人深省地揭示出「極樂與地獄」的選擇取決與如何取捨善惡的道理,提示了人們通過所積累的業力,善入善道、惡入惡道。

各路鬼神,認真看我們還可以發現,由於雍仲本教與原始本地苯教結合較多,所以這些鬼神手中還有一些較為血腥的犧牲

根據小央金的詢問,藏民族對宗教的信仰並非是一個家庭只信仰一個教派,而是認哪位活佛,就跟著活佛信仰同樣的宗教,這也就可以能出現一個家4兄弟,因為認了四個不同教派的活佛,也就信仰四個不同的教派(真實情形,小央金的同事家裡真事)。可以看出藏區各個教派之間是相對包容並蓄的,歷史上各個流派相互交流與學習也是有跡可循的。諸如班禪與達賴互為導師,教派間對於藏傳佛教中「密咒」的交流學習。

本文只是隨筆的一瞥,略去了很多細節,有機會在再和大家做更多報道呀。

歡迎關注我局微信公號:diqiuzhishiju(地球知識局)


推薦閱讀:

我國民族地區有國歌的民族語言版本嗎?
請教一下,歷史上的甘丹頗章政權,其有效的行政管轄範圍到底有多大?
吐蕃帝國是如何興起的?

TAG:西藏 | 藏传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