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善良的姑娘啊,請帶上我這無家可歸的人!

回鄉之路

作者:北野

為你讀詩:李傑

心理分析:青音

請允許我把你的故鄉

也當作我的故鄉

請允許我把你的閨房、葡萄藤和月亮

也當作我的天堂

哦我願走在你的回鄉之路上

我願和你一起

分享你童年的幸福時光

請不要拒絕我這可憐的幻想

請不要理睬別的人會怎樣想

帶上我回你的故鄉

讓你童年的月光也灑在我身上

哦我願走在你的回鄉之路上

我願和你一起

分享你童年的幸福時光

我沒有童年也沒有故鄉

好像一股風把我刮到這世界上

回鄉的道路多麼使人神往

親人們的愛足以抵消一世悲涼

哦我願走在你的回鄉之路上

我願和你一起

分享你的童年的幸福時光

美麗善良的姑娘啊

請帶上我這無家可歸的人

請允許我和你一同前往

在你童年的月光下大哭一場

1996年1月

感恩故鄉,讓我們每個人都成了「李白」

文/朗讀:青音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說的是純真。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說的是思念。

故鄉,彷彿總是和我們生命中那些最珍視的感受和品格聯繫在一起。

同樣的「故鄉」會在不同的人心裡產生不同的情緒記憶,按照精神分析學派的客體關係理論來解釋,我們就更容易理解其原因。

在客體關係理論中,「客體表象」指的是客體在個體內部精神世界的反映,而個體體驗到的客體與現實環境中的真實客體往往並不完全吻合,決定個體對該客體的內在感受和現實關係的是這個內在的客體表象。

通俗點的解釋是,故鄉其實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反映我們的內心,當初那是怎樣的故鄉並不重要,現在有著怎樣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於是,跟「歷史」一樣,「鄉愁」其實也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離純粹的自我越遠,你就越思念你的故鄉,當你感慨於世事變遷往昔不再的時候,其實你是在嘆息那個再也回不去的你自己。雙眼蒙上的不是塵埃是精明世故,鉛華無從洗凈,那個憨憨的笑得跟陽光果粒橙一般的少年郎,不在了……

一個人有點「鄉愁」總是好的,至少你會跟你的天真和柔軟多待一會兒。

「我願和你一起

分享你童年的幸福時光

請不要拒絕我這可憐的幻想

請不要理睬別人會怎樣想

帶上我回你的故鄉

讓你童年的月光,也灑在我的身上……」

余秋雨在《鄉關何處》中寫道:「寫下中華第一思鄉詩的李白,回鄉並不太難,可是他卻老是找陌生的路去跋涉,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一條路直通故鄉,一條路伸向異鄉,李白或許會猶豫片刻但狠狠心還是走了第二條路。」

李白是一個真正的遊子,遊子其實是不大願意回故鄉的,即便回去,片刻停留之後也會很快的出走,然後「故鄉」就定格在了沒完沒了的思念里。

因此,遊子的故鄉既不在「此地」亦不在「他鄉」,而是在心裡。誰不是呢?我們每個人都是「李白」。

隨著城鎮化的步伐加快,有越來越多的人離開土地,去到家鄉以外的地方求學、工作、安家,於是,也有著越來越多的人會發現,自己在異鄉是外地人,可是離家太久了,回到家鄉,自己也像是個外地人。

當我們和家鄉的親情掉落在了彼此生疏的兩端,也就加重了我們無根的漂泊感,伴隨而來的,是對土地再也沒有了眷戀。沒有了「我屬於這裡」的歸屬感,也就不會有「我是這裡人」的自豪感,缺乏主人翁意識所帶來的,則是對周遭資源和環境的缺乏保護和不懂珍惜——反正這裡又不是我家,大不了將來我一走了之。

我很喜歡去台灣,每次一下飛機,看到大大的一行字「歡迎回家」心下就覺得好暖。有太多去過的人說台灣最美的不是風景,是人,他們總是一副好有愛的樣子。其實是因為他們愛台灣愛家鄉,所以才會對來到寶島台灣的客人們展現出當地人最良善美好的樣子。而我們呢?

互聯網時代,家鄉的邊界被打破了,倦鳥未必願歸巢,落葉未必能歸根。

當我們的周遭以及我們自己全都成了外鄉人、異地客,我們是否會像守護自己的家鄉一樣守護著他鄉呢?你是否也願意像感念著家鄉一樣感恩著你正在生活的城市和你腳下這片異鄉的土地呢?

明白這空氣、這陽光、這藍天、這水,雖然不如家鄉那般清甜,卻也一天天的滋養著我們、撫育著我們,這讓人慾罷不能的他鄉啊,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愛呢?!

懷念家鄉也守護異鄉,這才是一個剛及格的現代人。懂得感恩,使人高貴!


推薦閱讀:

我還沒出走半生,就已經不是少年了
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要去北京發展?
如果一直買不起房子,你還會留在北上廣深嗎?

TAG:漂泊 | 北漂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