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可學論(一) 凡塵遮眼道難求

吳尊師傳

  吳筠,字貞節,魯中儒士也。少通經,善屬文,舉進士不第。性高潔,不伍流俗,乃入嵩山,依體元先生潘師正為道士,傳正一之法,苦心鑽仰,盡通其術。開元中,南遊金陵,訪道茅山。久之,東遊天台。筠尤善著述,在剡與越中文士為詩酒之會,所著歌篇,傳於京師,玄宗聞其名,遣使征之。既至,與語甚悅,令待詔翰林。帝問以道法,對曰:「道法之精,無如五千言,其諸枝詞蔓說,徒費紙札爾。」又問神仙修鍊之事,對曰:「此野人之事,當以歲月功行求之,非人主所當適意。」每與緇黃列坐,朝臣啟奏,筠之所陳,但名教世務而已,間之以諷詠,以達其誠。玄宗深重之。天寶中,李林甫、楊國忠用事,綱紀日紊,筠知天下將亂,堅求還嵩山,累表不許,乃詔於岳觀別立道院。祿山將亂,求還茅山,許之。既而中原大亂,江淮多盜,乃東遊會稽。常於天台剡中往來,與詩人李白、孔巢父詩篇酬和,逍遙泉石,人多從之,竟終越中。文集二十卷,其《玄綱》三篇、《神仙可學論》尤為達識之士所稱。凡為文詞理疏通,文彩煥發,每制一篇,人皆傳寫,雖李白之放蕩,杜甫之壯麗,能兼之者,其惟筠乎!

唐禮部尚書權德輿撰

《神仙可學論》是唐代上清派宗師吳筠之作,可為崇玄之士樹立信心。即日起,我會於專欄內不定期更新《神仙可學論》的白話解,不談玄虛,只說道理,夾雜些許個人感悟,力求以平實的語言去展開。由於本人道行低微、水平有限,加上發揮隨意,因此其中若有不當之處,還請方家斧正。

《洪範》響用五福,其一曰壽。延命至於期頤,皇天猶以為景福之最,況神仙度世永無窮乎!然則長生大慶,無等倫以儔擬,當代之人,忽而不尚,何哉?

《洪範》中說的五福之一叫作壽。如果人的壽命能夠隨心意延續的話,那真是最幸福不過的了,更何況天長地久的仙人呢?然而長生這樣無與倫比的美好之事,如今的人卻並不崇尚、嚮往它,這又是為什麼呢?

宗玄先生在開篇就拋出了問題:成仙可有無窮之壽,為何世人並不崇尚仙道?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道教雖貴生惡死,但修道的目的並非僅僅為了長生;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才是終極的追求。然而對凡夫而言,長壽確實比追尋虛無縹緲的大道更具有吸引力,即使如此,玄風依然不顯於世,何也?

嘗試論之,中智已下,逮於庶民,與飛走蛸翹同。其自生自死,昧識所不及,聞道則相與笑之。中智已上,為名教所撿,區區於三綱五常不暇,聞道而若存若亡。能挺然竦身,而不使常情汨沒,專以修鍊為務者,千萬人中或一人而已。又行之者密,得之者隱,故舉俗罕為其方。

我嘗試著討論其中的原因:中等智慧以下的人,甘心過著庸庸碌碌的生活,就如同那些飛蟲一般,自生自死,盲目而又愚昧,n聽聞了大道反而嘲笑、誹謗之;中等智慧以上的人,被名教所束縛,匆忙地應付於三綱五常之間,聽說了大道,內心對道的理解卻在若有若無之間。能夠於俗世中挺身而出、專心修鍊而不被日常情緒所蒙蔽的,千萬個人中大概也只有一個而已。再加上真正修道的人、得傳道法的人都隱密於世間,所以在整個俗世里都很少有人能找到修道的方法。

這一段論述,正如《道德經》所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蓋因世間之「上士」實在是少數,因此自古傳道、授道都講究道緣,所謂是斯人速臨斯地,非吾道莫入吾門。當年我幸得點破、明悟丹理之後,亦曾想於身邊多傳幾人,再不濟也可得養生效驗。然而發心簡單,實踐卻難,謗道者有之,當耳邊風者有之,或有興趣者,也無法做到堅持。呂祖亦曾感慨道:「世之迷徒,只知惡死,不肯求生;不悟玄機,殊昧妙理,反生謗毀… …吾固憐之,無能拔濟。」以呂祖之能,都感慨度人之難,又何況我等?這也正是行道者、得道者大都和光同塵,聲名不顯的緣故。故而現在我亦處之淡然,應機而說,一切隨緣。須知唯有真心求道者才有緣得遇明師,抱有輕忽之心、想學著玩玩的,最終只會把自己玩完。

至此,宗玄先生指出了道不輕傳,道法不顯的根由。從下一節開始,文章將真正轉入關於「神仙可學」的論述。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怎麼理解?
道家的「玄關」是指什麼?

TAG:道家 | 道教 | 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