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O絕密箴言:雲端融合下的移動技術創新
「移動應用只是說這個冰山的1/10。剩下9/10是在水下,這部分是雲做的事情。」
「全新的移動和雲帶來全新的技術挑戰,同時對我們這些創業公司來講,也是全新的商業機會。我們第一次有機會挑戰中國傳統的企業級軟體市場,我們能在一個全新的市場做事情。」
「未來所有應用都是數據驅動和情景驅動的,我們會更加關注運營層面,運營離不開數據,數據必然要求雲和端之間發生強烈的融合。」
「雲和端其實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也許未來某一天手機本身就是在整個大的移動互聯網裡面一個小的點。」
雲喊了很多年,對於很多普通的技術人,心中有很多疑問:雲端融合到底意味著什麼,對公司的技術體系有什麼影響,未來又會走向何方,有哪些技術上的創新機會正在發生和將要發生?在2016AppCan移動開發者大會上,5位奮戰在技術和用戶需求第一線的CTO和CEO們,進行了一場深入的對話,將雲端融合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
對話主題:雲端融合下的移動技術創新
對話主持:獨立CIO、《移動平台》主編 陳其偉
對話嘉賓:正益移動CTO趙慶華、Testin雲測總裁徐琨、雲智慧CEO殷晉、TalkingDataCTO肖文峰、訊飛開放平台技術總監吳江照
主持人:獨立CIO、《移動平台》主編 陳其偉
開場白:我們在座的,有做移動開發、移動生態,也有做大數據、雲測試、智能語音技術,合起來就是移動互聯網的小圈,BAT是大圈,我們是小圈。
去年我寫了一本書《移動平台》,有一段提到了移動互聯2.0,談到了移動雲平台+智能應用,其實真正的核心技術只有一個:雲端融合。
雲端融合就我自己的定義來說,是從軟體這個角度。用戶在使用移動應用的時候,這個應用會根據用戶的喜好、設備的情況、場景,智能的從雲端調用需要的網路、服務、資源,按需來提供。把後端雲管理、應用,自然的延伸到了移動端。
【問題一】
其實雲喊了很多年,現在雲端融合真的來了。請各位簡短地談下,最近兩三年,在這種大背景下,對所在領域、技術的影響是怎樣的?未來又會走向何方。
1正益移動CTO趙慶華:雲端融合下開發運營一體化
從移動開發來說,我認為移動應用只是說這個冰山的1/10。剩下9/10是在水下,這部分是雲做的事情。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有一個成功的女人,那麼每一款成功應用的背後必然有一個成功的雲平台支撐它。對於開發者,想做一款完美的應用,輻射到幾千萬人、上億人,必然要藉助於雲平台。
AppCan認為雲平台的功能範圍是很細化和專業的,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雲功能都做完,我們只專註於最主線的跟開發工作相關的,其他部分我們也引入到了其他公司產品,比如Testin雲測,我們也在用,通過能力聚合降低90%的工作。
我們專註做開發領域的,這兩年,AppCan一直在完善雲端的從開發到運營、管理這條線,把一體化的解決方案提供給開發者和企業。其實技術發展到今天,需要體系的支撐,需要平台、運營支撐,我們正在實踐的就是在雲端融合的趨勢下,進行開發運營一體化,這也是AppCan的主線。
2Testin雲測總裁 徐琨:每個行業會越來越細分我們是一家做雲測試的公司,Testin做的事情,更多是說,你把開發做完,剩下的質量保證由我們專門做測試的公司為大家提供服務。我們做了五年,發現開發者開始使用各種各樣的SDK、第三方服務來降低開發成本,開發者慢慢的只關注在核心產品那一塊。我們覺得整個社會會越來越專業,每個行業會越來越細分,創業者會更多的專註於自己的領域創業,而其他的IM、統計會有更多專業的公司把它做好。
3雲智慧CEO殷晉:第一次有機會挑戰中國傳統企業級軟體市場今天主持人安排的座位特別有意思,前面的AppCan做開發,然後是Testin做測試,這和App開發的前兩個環節是相關的,大家要把APP開發出來、測試好、組織上線,其實挑戰才剛剛開始。因為每個App是需要一套業務提供支撐的,這個業務的運維就是雲智慧做的事。你有一個好的App開發出來,通過測試保證質量,運維過程中則要持續關注用戶體驗、業務轉化,有很多指標可以看,你需要關注哪些需要提高,或者為什麼會下降。
雲智慧的監控覆蓋了移動端和支撐App業務運行的後端,比如說伺服器、網路、存儲等等,所有這一切,都是保證整個前端App用戶行為操作順暢,這個過程需要很好的監控、精確的數據分析。在運營過程中,這個事是很複雜的,很可能沒有犯任何錯誤,但是調用的第三方介面出了問題,一樣會導致App出現問題。
過了雲智慧這一關,還有TalkingData會做運營的優化和分析,訊飛會做更好的AI的事情,其實我們五個人基本涵蓋了一個App,從一個idea到最後把它運營好的幾個環節。
回到主持人的問題,雲和端,我感受非常深,因為雲智慧在應用性能領域奮戰了六年,六年之前我們做的是網站,那時候沒有App。企業的互聯網入口主要是網站,所以我們主要監控網站的性能。
2013年移動趨勢開始起來,最大的挑戰是移動對傳統IT的顛覆。傳統的IT是企業內部的事情,開發、測試、運維操作的都是內部系統,比如說銀行,前些年我們去銀行辦業務,要麼在櫃檯要麼去ATM,說白了是企業可以控制的區域網,或者頂多是一個城域網,所有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因為它是在一個確定環境下來解決一個相對確定的問題。
但是雲計算和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是什麼?它把整個應用系統邊界打開了,你不知道你的用戶會在什麼時候,在什麼情況下使用你的App,接觸你的整個支撐業務的應用系統。這個不確定性帶來的,就是你沒有很好的辦法來管理原來的在一個確定環境下可管理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全新的開發模式,這就是AppCan帶來的東西,我們需要全新的測試手段,我們需要全新的數據時代的運維體系,這是雲智慧做的,也包括後面的運營管理。
我覺得這是我們今天講的,全新的移動和雲給我們帶來技術挑戰,同時對我們這些創業公司來講,也是全新的商業機會。我們第一次有機會挑戰中國傳統的企業級軟體市場,我們能在一個全新的市場做事情。這是雲和端技術的改變給我們帶來的商業機會和價值。
4TalkingDataCTO肖文峰:數據必然要求雲和端之間發生強烈的融合TalkingData是聚焦於大數據的公司,給開發者提供的是數據的解決方案,包括App統計分析平台、遊戲運營分析平台、廣告監測平台等。同時我們也做一些傳統線下行業的解決方案,包括銀行、保險、證券、房地產、零售等。說到雲和端的融合,其實TalkingData是感覺最深的。我早期創業也是做的App,最早是安卓優化大師,也就是後來的百度手機衛士,再後來在360我做過360手機衛士、360清理大師等,我覺得對於工具類軟體來說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功能驅動的階段,就是產品經理瘋狂的往軟體上堆砌功能,不管好和壞,看到一個競品有新功能出現,就趕緊把這個功能加上,導致一個軟體有十幾個大入口五十幾個小入口,而客戶也分不清楚哪個功能好、哪個功能不好。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早期,這是一種競爭策略,對於小白用戶來說,他看的是功能的多而不是深。這時候App基本可以脫離雲端裸跑,不用跟雲端產生太多的交互。但功能多這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團隊聚焦能力不強,沒有辦法在單點形成突破。這個在當時一些超級工具App上體現出來,每個功能都做了,但是都形不成亮點。後來到360清理大師時,我們希望可以聚焦一些,功能做的更深一些,對於清理加速來說就需要數據驅動,就開啟了數據驅動的階段。我們當時發現清理加速這個功能用戶用的最多,那這個怎麼做得更深呢?我們想說給用戶提供內存清理、磁碟SD卡清理,但是小白用戶理解不了進程和目錄的概念,這個時候我們想,是不是能夠給用戶直接提供一些專家的經驗,能夠幫助他識別哪些是冗餘的進程,哪些是可以清理的目錄。當時我們準備了20多個人的數據運營團隊,專門從各個應用市場下載各種各樣的應用,安裝在自己的手機上使用,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目錄和進程來分析。前期是很苦逼的,主要是人工,後期是人工+智能的方式,效率提高了很多。當我們把這些經驗放在客戶端以後,客戶一打開軟體就知道,哪些目錄是冗餘的可以刪除,哪些進程不影響使用可以清理。這個時候App和雲交互已經非常緊密了,在端會收集數據,脫敏以後傳到雲端,雲端會通過一些演算法或者通過一些人工的方式分析並積累經驗,同時把經驗下發到客戶端。但這是不是說產品深度已經夠了呢?不是。因為後來我們發現依然有不少客戶反饋,說我在路上走的時候,為什麼把導航軟體清理掉,或者健身時為什麼把健康類軟體給清理掉。因為當時我們只有數據和經驗,但是不理解情景,不知道客戶在幹什麼,所以會導致一些誤判。經驗是靜態的,很難避免出錯。可惜當時也沒有任何手段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情景。比如說用戶同樣是在走,他在路上走,和在公園、健身房裡面走,情景完全不同。同樣是在公園,這個人是外地人、本地人,是大人還是小孩兒,情景也可能都不一樣,是不是根據不同情景我們可以幫助用戶清理更多東西。
所以這就進入到一個情景驅動的階段。這個時候客戶端和雲端之間會有更強的交互,不僅是數據的交互,還包括演算法、智能的交互。這個時候會融合的更加緊密。所以我覺得融合已經不是說要不要的問題,而是不融合就會落後時代死路一條的問題。我覺得未來所有應用都是數據驅動和情景驅動的,我們會更加關注運營層面,運營離不開數據,數據必然要求雲和端之間發生強烈的融合。
5訊飛開放平台 技術總監 吳江照:雲和端其實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目前我們有15萬開發者,App應用大概是12萬,每天對外提供服務次數是20億量級。因為我們是全球最早的對外提供語音交付技術的,所以在國內甚至全球,是第一大語音雲技術提供商。
關於雲端,我的觀點是,雲和端其實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最主要決定是雲還是端的有兩點,一是技術、二是業務需求。技術:如果技術進步了,能夠滿足不同業務需求,業務需求也可以反過來推動技術本身的進步。以前雲上做的事情可以放到端上來做,以訊飛為例,以前語音識別需要做一些深度的神經網路計算,這需要在雲上耗費大量的伺服器資源去做。但是現在,技術的進步以及手機硬體的日益強大,在端上,訊飛的語音識別也可以做的很好,可以滿足我們日常生活。在家居控制方面,限定場景命令控制下,基本上和雲端是一致的。所以第一點,以前在雲上面是可以放到端上面做的。
另外,端上的也會放到雲上。這一點怎麼理解?像比較火的VR技術。VR上面有很大量的數據需要計算處理,這在端上是做不到的。但是由於網路原因,不可能把那麼大數據量,即便採取壓縮等技術也無法把足夠的數據量放到雲上。但是隨著5G甚至更多的技術出現,我們實現數據傳輸已經不是問題了,那麼端上的數據可以放到雲上去計算。
所以我的觀點,雲和端其實在未來來看,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而且現在有一些新的技術,比如說組網技術,也許未來某一天手機本身就是在整個大的移動互聯網裡面一個小的點,你同時也會擔負著去幫助別人傳輸一些信息,就類似於一個組網的概念,而不像現在每個手機都只能單獨的聯到電信的基站上才能獲得更多的通信。
【問題二】
技術變化如此的快,對於互聯網大佬都是「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勢單力薄的開發者會更加艱難。各位眼中,開發者和企業客戶,對技術的需求有什麼異同?針對開發者的需求,技術上是如何突破的。
1正益移動CTO趙慶華:將企業級的經驗整合,分享給開發者AppCan為企業、開發者做什麼呢?我們希望開發者選技術前,AppCan可以過濾一下。因為技術這麼多,真正適合你的技術並不多。
AppCan不光是在研究自身技術發展,同時還有專門團隊在看互聯網的各種技術,很多技術我們都在研究,這些技術怎麼使用,是不是需要在我們的平台當中使用,AppCan都會進行處理和嘗試。嘗試之後AppCan推出的產品就會告訴你,你要做這個產品應用只需要什麼技術。
同時我們也在研究,這些新技術,我們在後續可能在企業所面臨的問題中會達到什麼目標,我們會按照企業需求點進行統一封裝整理,告訴企業你該怎麼使用這些新技術。
2Testin雲測 總裁 徐琨:開發者願意嘗試新事物,企業尋求穩定
我們都是從開發者服務做起。做到2015、2016年,大家都慢慢走向企業服務。因為企業服務和開發者服務最大的不一樣,就是個人開發者來講,更關注的是速度、效率,而對於企業來講,更關注的是效益、質量。
做企業服務,你要更多的關注你本身的服務品質,包括跟客戶的溝通和服務。
而對於開發者,更多的是線上溝通,提供更多新的東西給開發者使用、嘗試。對於企業服務更多的是需要穩定的、高質量服務,甚至7×24小時保證可持續的交付。
Testin雲測提供的服務是幫助開發者找到可能存在的重大缺陷,我們有一個很大的測試平台,有完善的自動化體系,幫助開發者在幾千台機器上測試結果,找更多測試者測試你的產品,最終提供的結果是,也許你還有一堆問題,企業人員會把所有問題修復完,而個人開發者,只要這個問題不致命就可以上線。所以我們的感受,這是兩個體系,個人開發者更容易嘗試新的東西,容忍度高,而企業容忍度很低,但是你願意照顧好他,他願意跟你一起成長,一起把服務做到更好的夥伴。
我們分成兩塊:一塊新興的產品業務會更願意提供給開發者使用,當穩定以後就變成收費的企業服務,對企業客戶進行售賣,我們也有一對一客戶經理跟你溝通,也會保證質量。當走向企業級服務,挑戰會更高一些。
3雲智慧CEO殷晉:更開放,將核心能力提供給開發者個人開發者和企業開發者,很多關注點是一致的,比如說我們都是追求效率、追求質量。如果從根本上看,我們為什麼做這件事?大家都是為了投入產出。個人開發一些應用,希望投入最少的時間、精力就能夠把目標達成;對於企業的目標則是投入最少的資金、人力成本把目標達成。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開發者,都需要有比較好的、現成的工具或服務提供幫助才能達成這個目標,比如剛聽趙總講完就有一個衝動,要不要基於AppCan平台寫一套我們公司自己的OA,作為一個程序員對這個還是蠻感興趣的。這是極大的投入產出比,投入一點點時間精力馬上就有很大的產出。
對於服務開發者的企業來說,第一要提供很多基礎性的東西,第二不僅僅是提供一個產品,更重要的把這個能力開放給開發者。在雲數據時代,比如雲智慧有伺服器做主動監控,通過API可以讓開發者實現一行代碼調用全球的監控網路。
未來我們要做的更開放,把核心能力通過API提供給開發者,開發者可以在基礎能力之上完成自己想要的事情,利用最小成本和代價達成目標,這也是我們這些企業希望做到的事。
4TalkingData CTO肖文峰:提供工具加速迭代,適應新的變化現在變化非常快,環境在變化、技術在變化、數據在變化,客戶也在變化,怎麼應對這個變化?我覺得今天來還是挺感慨的,有這麼多小夥伴,雖然開發者社區也蠻難掙錢的,大家不約而同從行業客戶裡面掙錢來補貼。依然還有這麼多小夥伴在堅持,至少這種為開發者服務的初衷沒有改變,我們依然希望提供最好的工具幫助開發者加速迭代,適應新的變化。
TalkingData內部有句話,我們不做民工,要做就做包工頭。什麼意思呢?就是利用更多平台、第三方工具快速實現我們的迭代,要學會「讓別人為我幹活」,而聚焦在自己更擅長的地方。比如開發者想要了解自己的客戶,想知道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就可以使用TalkingData的分析工具,讓TalkingData來幫你幹活。
未來,TalkingData會關注兩件事情:一是讓開發者了解他的用戶,增加客戶的維度。比如說情景感知就是我們未來的方向,去年我們做了關於情景感知的黑客馬拉松大賽,讓開發者可以知道手機用戶的狀態,比如是在跑步還是開車。雖然這只是最簡單的情景,但是提升了大家對手機用戶的感知。另外就是幫助加速運營的迭代。以前App運營有個問題,尤其是對於運營人員,我要做一個分析、埋一個點需要很長的迭代周期,去求開發人員把這個點埋進去,去求產品給你分配事件標識碼,同時還要求後台的數據部門幫你開放一些產品的數據介面。還要經歷一個市場的上線審核之後,才能最終上線並看到數據。去年我們發布了一個新功能「靈動分析」,基本上讓運營人員脫離開這種窘境,允許他隨時無代碼的做埋點的配置,並馬上就能看到數據——這相當於是按需分析,極大的提高了運營效率。所以TalkingData未來會讓開發者看到更多,看的更快。
5訊飛開放平台 技術總監 吳江照:滿足客戶需求第一,推廣產品其次我們對接to B的客戶時,他更多關注的是本身企業資質是什麼樣的,做過哪些東西和項目,這些項目在具體業務場景上,與他當前的哪些需求是重合的,他也會關注這些項目最終發展的怎麼樣,甚至會要求我們發一些demo,或者看一下競爭對手的demo。
而開發者更看重的是你的能力特性是否新穎,是否能夠滿足它的需求,你的介面是否好用,文檔是不是讓他把產品最快的做起來,穩定性也會關注,但是不會像企業那樣形成一個合同明確要求你365天保證他的服務,沒有一個可量化的出問題的標準。這是我看到的開發者和企業的不同點。
第二個問題,做具體的產品時,一般會去了解一下客戶的需求。就是看他的應用場景,然後我們再推薦它的技術,不會說他們需要語音識別就馬上推薦他使用,這樣對客戶是不負責任的。客戶需求的了解下,跟客戶一起把App做好,給出一個比較完備的解決方案。
像蘋果說的,其實用戶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只是知道他想要這個東西是因為想解決某個問題,但是解決某個問題不一定非得通過這個手段去做。所以我們在客戶關懷這塊,也是把客戶需求當做第一,而不是只是為了推廣我們的技術能力。
【問題三】
在雲端融合的趨勢下,各家的技術、產品是否會連接、融合?這種大連接,大打通,是否可以看成一種技術創新。
1正益移動CTO趙慶華:開放性是融合的前提我們在做平台時首先我們要保障開放性,只有保障開放性才能融合別人,並且讓別人融合你。這個開放性,一個是和第三方平台的開放性,一個是對開發人員的開放性。對第三方平台的開放性對於AppCan來講是非常關鍵的,我們經常面向客戶的最終需求。AppCan產品不能完全滿足時,我們會告訴客戶你需要採購哪些產品跟AppCan一起做。我們面向的都是大客戶廠家,他就要求你作為系統經銷商層面出現的,你要把其他產品也要提供進來。比如說我們告訴你Testin的產品,客戶看的是Testin的報告。最終客戶不關心你採用的是什麼,他只關心成本核算,而且達到他的要求,而且你簽的合同,你負責後果。
我們希望開發者夠更好的用AppCan的產品,同時能夠學習AppCan的技術,我們互相融合。
2Testin雲測 總裁 徐琨:在幫助用戶成長的同時,獲得收益我們和AppCan從2014年就開始合作了,我們提供API的介面給到AppCan,開發者都不需要跳出AppCan這塊就可以得到Testin測試的結果。Testin與很多平台都有類似合作,我們願意把自己作為一個能力的提供者,嵌入到各個開發平台中,一起服務開發者。
我覺得我們都是合作夥伴,我們的客戶都會去共享。當他需要做監控我可以推雲智慧,因為我只是把測試那塊做好,AppCan會把開發工具做好,未來他需要SDK、語音時我們也可以推薦到訊飛。我們服務的是同一個人群,我們會把更好的服務給到用戶,那麼他對你的感知會更好。我們巴不得把用戶分享出來,對於用戶來說他又多了一個能力,對於我們來講跟各個合作夥伴來講,我們又多了一個用戶。所以這種融合,基本上我們都會做到。我們更多的是希望,當你有更深的需求時,我認為開發者和企業客戶真的不一樣,開發者賺到錢才成為企業客戶。當你需要更好服務時你是不是能夠購買我的企業服務,這是我們企業共同的生存邏輯。所以在幫助用戶成長這塊,大家都願意分享。整個市場盤子變的更大。我們做企業服務的,能夠獲得我們的收益。
主持人:移動市場未來是無限大。完全可以做增量。
徐琨:我們是希望開發者專註在它的領域,服務好他的用戶,把他的體驗做好、商業模式更棒,可以賺到錢。如果他沒有賺到錢,為什麼容忍度那麼高,就是因為他沒錢。
我們希望打造一個生態環境,大家共同構造一個環境,讓開發者慢慢的變成企業客戶,變成企業客戶之後,他的消費理念會變化。我們希望在他做開發時讓他先知道我。這個是Testin一直以來的一個理念。所以我們會跟所有平台合作。
3雲智慧CEO殷晉:個體做到極致,相互整合我覺得在面臨這個問題時,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一件事,以開放的心態做開放性的整合,在時代變革時,專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都有獨特的能力,希望做到極致的同時可以把這個能力開放出去,無論是被整合還是整合別人,這件事我們都在做,這樣才能構建服務開發者比較好的平台和生態。
4TalkingDataCTO肖文峰:數據本身很難建立獨佔性,開放才能生存開發者必須以更開放的心態來面向未來,尤其是對於做數據的公司來說更是這樣。今年初我們參加了美國的Strata Hadoop技術大會。我們覺得大數據技術在某種程度上是有一點過剩,同樣的場景可以用很多技術來解決,而數據本身又很難建立獨佔性,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大數據公司要生存下去,就必須保持中立,以開放的心態面對市場、面對客戶。我們今天這幾家公司都有合作,都是創業者。我們深深知道心態開放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這是我們不約而同分享出來的最核心的點。
5訊飛開放平台 技術總監 吳江照:協作開放,讓開發者接觸到最新技術我們作為一個能力提供商要攜起手來,讓開發者更簡單的創業。舉個簡單的例子,身份認證,現在有很多手段,人臉、指紋、身紋、虹膜等,訊飛主要做雲技術的,我們可以提供聲紋。我們和商湯科技合作,他們提供人臉,這樣結合就很好的解決身份認證問題,對於大部分手機來講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從能力層面來講,能力提供商應該需要相互攜起手來讓開發者接觸到最新的技術。
跟TalkingData說的也是關於數據這塊,因為現在每一家的企業受限於他提供的服務、獨立性,收集到的數據不可能是全面的,未來開發者、廠商,最終服務的是實實在在的用戶。你要把他服務好,就要了解他全方位的信息,包括他的興趣愛好、教育經歷等等。這時候需要我們所有有數據的公司把彼此的數據分享出來,建一個大的數據倉庫,才能夠獲得這個人真正的信息,能夠把這個人的用戶體驗做得更好,當然這是比較長遠的東西。
主持人:今天是一個小的移動互聯網的圈,我們談了技術、雲和端的融合,認為這是個趨勢。
另外我們也都認為,不管是能力提供商,都把我們能力貢獻出來,把數據進行分享,進行產業鏈的整合,讓我們的開發者效率更高、儘快的賺錢變現,又解決企業的問題,這是我們想到的一個終極的目標。
推薦閱讀:
※一封陌生CTO的來信(內心獨白)
※如何找靠譜的技術大牛?
※如何看待前CTO馮大輝和現CTO范凱robbin 的決裂?
※一個不寫代碼不稱職被扒皮的水貨 CTO 的自白
TAG:C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