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談丨所以...為什麼嚴肅恐怖片不賺錢?
註:本文正文譯者為品客,在BtoZmovie公眾號首發,在此為本人代發。
寫在前面:
萬聖節前一天 LeungchenXXX 告訴我說《陰影之下》出資源了。本來我們沒字幕組(一直嘗試但不成功...),一般新片也都會有人搶著翻譯,所以我一般情況下也不湊做字幕的熱鬧。但既然當天晚上沒什麼事兒,資源又是北京時間深夜出的,我離睡覺還遠,所以決定開始翻譯字幕。翻了三個多小時剩下大概三分之一多左右,交給L同學繼續。結果睡一覺起來還是已經有人在A站傳了熟肉,心想這位也是夠拼的了。
《陰影之下》之前豆瓣只有30多人評分,大概在7.5或者7.6。前幾個月它在幾個電影節上映時就是以超高口碑吸睛不少,爛番茄現在依然 98% 新鮮度可以說是驚人的分數,今年恐怖片大概只有《女巫》能勉強一戰(《女巫》91%新鮮度,分數略低主要是評價人數要比《陰影之下》多出近四倍)。
結果看完之後我就知道這部電影豆瓣的評分在人數增加之後一定會暴跌,大概到 6.4-6.5 左右。因為有《鬼書》參考在前,它和《陰影之下》題材和調性或多或少有些雷同。《鬼書》的豆瓣分數曾一度達到過 5.6 的低分,大言不慚的說要不是我在豆瓣小站和其他平台2014年末強推這部電影為它背書,估計它現在分數可能還不會到 6.0。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水準之上嚴肅的恐怖片這麼不受待見?為什麼恐怖片的評分、票房、觀眾口碑和評論界口碑不會像其他類型片一樣成正相關呢?可能這篇文章會給出一個解答的方向:關於大眾在看恐怖片時想要的體驗是怎樣。
朽瞳
Stephen Follows 是專門從事電影數據分析的研究者,他的數據提供了一個我們大概都能猜到的結論:好評的電影比差評的電影更賺錢。但唯獨一種類型片卻成了例外,按 Follows 的話來說「真瘋了」。
這就是恐怖片,得到好評的影片的盈利情況僅是其他類型的五分之一。
Stephen Follows 追蹤了 3700 部影片,並研究了業界評論與票房表現之間的關係。
分歧之所以如此巨大,部分原因是大多恐怖片的評分都很低。在Metacritic的影片資料庫中,只有26部電影得到80分以上。其中最高的是 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的《冷血驚魂》(出於某種原因,貝拉?塔爾(Béla Tarr)的《鯨魚馬戲團》也被網站算作恐怖片),在 Stephen Follows所研究的2000-2015這個時間段里,僅有《墮入地獄》2009、《它在身後》2015 和《女巫》2015 三部恐怖片的Metascore 評分超過80。(註:這三部電影的豆瓣評分為:6.4 / 6.4 / 6.7)
這份數據並不完美,珍妮弗·肯特(Jennifer Kent)的低成本電影《鬼書》(巴巴杜,2014)就沒被收錄。此片的 Metascore 評分高達86,並在全世界拿下了超過1000萬美元的票房。不過今年的夏季賣座影片《屏住呼吸》(Metascore 評分71)和《關燈後》(Metascore 評分58)還是都在數據中,兩部影片在全世界創下了1億4700萬美元的票房佳績。
總的來說,影評人的評分對恐怖電影來說真的無所謂。最賺錢的恐怖片 Metascores 評分在30-60之間,所以恐怖片很少給影評人辦試映會,與其說敵視影評人,倒不如說是一種冷漠。不過對於重視影評人的大製片廠來說,這是個好消息。環球就為最近上映的《死亡占卜:惡靈始源》舉辦了影評人試片會,影片得到了Metascore評分65分的中等評價,接下來上映首周在2300塊銀幕上取得了1400萬美元的票房。
是什麼讓恐怖片無視影評人的分數呢?部分原因可歸結為影評人對於反類型或淡化類型電影的偏好,如《陰影之下》。這部全波斯語對白的英國恐怖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伊朗德黑蘭的故事。不到10家影院上映了該片,儘管Metascore評分高達84,但票房卻只有可憐的5萬美元。不過這種片主要的盈利途徑還是視頻點播。
另一部分原因是主觀因素影響。對於喜劇片或動作片,大家想看的基本都一樣——搞笑的,刺激的。但對於恐怖片,觀眾和影評人所想看的就不同了,影評人所關注的點,普通觀眾往往並不買賬。
每當類似《它在身後》、《女巫》這種影評人推崇的影片上映時,都能聽到觀眾的吐槽「這哪嚇人了?」
假如你看《鬼書》時沒有被嚇得在椅子上縮成一團,那隻能說你牛逼,或者說你還沒當爹娘。開個玩笑,這其實這和驚嚇的點有關,大多數人喜歡簡單粗暴視聽驚嚇,卻有部分人喜歡源於深層次的恐怖。像《招魂》就是視聽驚嚇的影片代表,而《它在身後》這種影片則更為克制,它讓人感到不安,走齣戲院後甚至會影響你對世界的觀感。這種恐怖片不依靠一驚一乍的畫面和音效,而是試圖讓觀眾投射到劇情的情境里,直到影廳燈亮才能緩過神來。
Village Voice的影評人Alan Scherstuhl在評論《死亡占卜:惡靈始源》時說:衡量好的恐怖片標準是觀眾在戲院里會心率狂飆,晚上回家又不至於睡不著覺。他認為恐怖片比其他類型的電影更能鼓勵觀眾參與其中。比起在家裡,坐在人群中聽彼此尖叫此起彼伏是件很好玩的事。這也是為什麼恐怖片的票房能一直長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影評人所謂的 「極致恐怖」(devastating)其實不具備大眾吸引力。商業片不求揮之不去的恐懼,大部分人都不喜歡給自己找罪受。他們希望給觀眾一個適度的情緒宣洩,這與好評恐怖片所追求的恐怖到骨子裡是完全不同的。
最後引用Scherstuhl同事Bilge Ebiri的一句話:生活已經夠恐怖了,我們都有選舉了,誰還要幽靈和殺人狂?
推薦閱讀:
※如果要講究純粹的漢文化,那麼現存的哪些東西是會被排除的?
※COVtab守護童真 回歸本真
※金庸主角而論,令狐沖武功真有那麼弱?
※布迪厄的文化資本:有文化有什麼用?
※武夷山有哪些神話故事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