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行BIM」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部電影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去看,如果沒有推薦你們去看一下,體驗一下新時代的3D/4K/120幀技術和這部電影所講述的故事。
——————————————————————
但對我而言,這部電影與其說是講述故事不如說是通過畫面和聲音將主角比利·林恩的感受灌輸到了我的腦中。
藉助和真實人視角度相近、景深相近的畫面,加上電影院的音效;當端著槍的主角走進伊拉克民居中搜查時,我能夠真實的感受到我(主角)的大腦感受到的——耳邊聽不懂的語言不住的叫喊、要被押走的伊拉克男子面部肌肉的抽動、最後小男孩看著自己充滿怨恨的眼神。信息和畫面的細節如洪水一樣湧入大腦,導演沒有為你解釋他們背後的意圖是什麼,但你卻能輕易的對處在那個空間中的比利林恩感同身受——思考著有沒有危險的警惕感、想著為什麼來到這裡的疑惑、對所做的事情是不是正確的糾結,無數的想法在你的頭腦中產生。這種觀影體驗在大部分時間對我來說是非常美好的。
在大部分的時間,主角林恩是冷靜而理智的,對著美麗的拉拉隊員說著她會想聽的話、對台下的記著說著最恰當的言辭、對著好奇的橄欖球運動員描述著殺人的感覺;然而實際上他並沒有感受到神性、對自己事迹的敘述並不發自肺腑、也並沒有用.50機槍殺過人。他這一切的行為都是理性使然,迎合著人們的期待。
「林恩最後的選擇,是因為已經無人理解他,連女主愛上的也是他英雄的符號默認他會回到戰場,加上對於戰友的不舍,他最後選擇回到戰場,哪怕是犧牲生命。」影評大多那麼說,但我並不想這麼認為。
當林恩問班長「如果你有選擇,你會選擇回去戰場么?」
「我們沒有選擇!」班長多次粗暴的打斷他並告訴他
背後的台詞好像在說「我不能有選擇,不能給自己選擇」
林恩和班長,是兩種人:林恩大多數時間冷靜而理智;而班長則往往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衝動而執著。
我們也是一樣,要不然被沉浸在自己的理智和正確選擇中自我催眠,唾棄自己的衝動和慾望;要不然喜歡讓自己失去選擇,然後心安理得的說著自己別無選擇,不去思考自己犧牲了放棄了什麼;也可能沉迷於荷爾蒙或酒精,享受放棄著放棄大腦的無憂無慮。
但,會有一個瞬間,我們接納了自己所有的思考和情緒,也接納了所有的因果利弊,跳脫出理性和衝動的局限,那種感覺彷彿你俯視著自己,以第三人稱的方式看著自己做出了最自然的選擇,那個瞬間你感受到了對你來說的整個世界,並安然的置身其中。
你不再影響這個世界,也不再被世界所影響,你看著自己成為了世界的一部分。
這時候,你終於不再感到孤獨。
你回到戰場,這時候你明白了蘑菇所說的命運:「你之所以在這裡,因為你註定如此」。
你並沒有做出選擇,你也只不過是你自己命運的觀察者而已。
——————————————————————
而我們,作為觀察者從林恩的大腦中俯瞰著他的世界,這種感受格外的真實,也格外的虛假。
透過120幀的4K畫面,20倍於以往電影的信息量(但就畫面來說)持續轟炸這你的大腦,這種感覺不禁讓我想到了我們現在的BIM應用(媽的說好的影評呢)。
大部分24幀2K電影好比傳統圖紙,一張圖紙所要表達的信息有限,而且都是擺在明面上的。
比如上圖這張圖片,我想大家一眼都能看出導演想告訴你們什麼。
圖紙繪製的目的也是供人們識圖並傳遞設計信息,正如大多數電影一般,你多少都能感受到導演通過畫面所想表達內容的意圖。對我來說這種感覺最強烈的一次感受是在我看《穿越瘋人院》的時候,感受就像導演在130分鐘內不停地拿著他「不自由毋寧死」的印第安大棍子一次次的插入我的身體,而且最後還來了個窒息play給我加深印象。設計師頭腦中的想法和構思,通過圖紙傳遞給了看圖者,帶著明確的意圖和方向。
而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部電影中,20倍的信息量帶給我的是豐富而真實的細節,但這偶爾給我帶來的一個困擾是,他的細節太過於豐富和真實,以至於有時候我沒法將注意力集中到正確的地方,比如當我好幾次因為過於注意PTSD男的咬肌線條而漏掉了台詞。我曾經常遇到一個問題,打開一個模型後,一切的建築信息太過於真實而直觀的擺在你面前反而讓你不知所措,你可以看到建築牆體、暖通管道、電氣設備,沒有導向的海量信息使你迷失,不知道自己該去注意什麼。因為這一切沒有意圖和方向,只是一堆真實的信息而已。
這就是當我們嘗試著採用:「初級人員建立與圖紙完全相符的BIM模型→校對審核人員基於模型開展更加完善高效的設計校對」模式時所遇到的問題。
我們還不熟悉於一次灌入的過多無序信息(注意此處的無序並非欠缺結構化,而是大量信息的同時同等級注入),這樣的感受讓我們的審核人寧願回去看他們習慣的2D圖紙,而不是你們的信息模型(哪怕有完善的平面視圖)。這是因為我們頭腦中還沒有建立起梳理這些無序信息的體系,這讓我們在格外真實的畫面中產生了一種虛假感——這玩意有什麼用呢?
所以,如何在現階段有效的開展模型審查?大部分的項目有其類似性,校審所需關注的問題有其共性。我們需要做的是,通過制定模式化的審查流程和要點,聚焦審查人員的注意力,使其逐漸適應以整體模型為媒介的信息傳遞。而我相信通過數次這樣的過程,當建立了正確的思維流程和習慣的時候,藉助便捷的核驗、計算工具,基於模型的設計信息審查將會帶來相較於傳統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那麼為了便於理解,我來舉個栗子:
《李菁的妹妹》郭德綱 于謙 http://www.iqiyi.com/w_19rrlxxgox.html
簡寫一下:「醜女始終嫁不出去,希望被拐賣,一天夜晚終於被人綁架,天亮後綁匪嫌她丑,將其送回原處,此女堅決不下車,綁匪咬牙跺腳把車鑰匙扔給她說 :「走,車不要了!」」
哪怕是法學生,也只能把這個聽成一個段子,那麼接下來如果我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
1.綁匪是綁架還是拐賣婦女罪?屬於犯罪中止,既遂還是未遂?
2.綁匪把車鑰匙給醜女是否構成贈與?3.若綁匪棄車離去,醜女能否通過先佔的方式取得車輛所有權?通過這些問題,我們明確的梳理了這裡面的法律問題,而當我們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之後……我們就沒法聽相聲了……
——————————————————————
還有有趣的一點,在電影中,我好幾次感覺整個畫面變得模糊了,這並不是電影院放映的問題。後來我想明白了,是因為這部電影鏡頭的景深和人眼類似,我們的眼鏡一次只能聚焦在很近的一段距離,甚至三個前後站著的人都沒法被同時清晰對焦。
但你的任何記憶當中,從遠到近的景物都是同樣清晰地,如同左圖中大景深照片一樣,但你需要知道,其實你看到的景象一直都是右圖一樣,只有你眼睛焦點前後的一小段距離是清楚的。
那麼為什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注意到呢?
因為我們的大腦對眼睛這個大光圈相機進行了後期處理,你的焦點永遠隨著你的注意力移動,這就造成了你的記憶中,不管遠近的圖像都是同時清晰存在的。
其實當你不移動你的眼睛而只思考一下你現在屏幕後面的景象時,你會發現他們都是模糊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在這場電影中好幾次感到畫面的模糊,我的注意力集中點和相機鏡頭的焦點不在同一個方向。比如中場表演時,我更早的將注意力移到了碧昂斯的屁股上,而這時候主角的注意力/鏡頭焦點正隨著由遠到近的假火箭彈移動,所以我看到的屁股是模糊的,屁股的模糊也使我腦中的整個幕布都變得模糊。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BIM建模人員,哪怕有著較高的設計水平,在建模過程中往往無法提出他們看平面圖所提出的問題,哪怕在建模的過程中他們已無比熟悉圖紙,因為他們的注意力被更多的集中在虛擬空間中構建建築的過程當中。
其實這種過程也同樣存在於設計過程當中,畫圖者哪怕具有資深的經驗和較高的水平,也難免出現一些自己審圖時能夠發現的問題。
同樣,設計方所看的那個屁股,往往不是施工方想看的那個屁股,這就使得施工方總是說設計方拍的片子不清楚。
那麼究竟個屁股最應該被拍清楚呢?
首先我們應該盡量的使用光場相機,光場相機記錄了空間中所有屁股的清晰圖像,誰愛看哪個看哪個。(通過儘可能多的推敲與考慮,從各方的角度出發合理信息模型中的信息)當然了,光場相機比較昂貴效果還不好,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拍攝場景。
其次我們應該在拍攝的時候多方配合,大家都提出自己的意見,你想看那個,我想看這個,那我們就多拍幾次,都存起來。(儘早開始多方協調,促進合理化)
最後的一個手段,就是搞清楚這究竟是為誰服務的屁股,滿足哪個觀眾才是最重要的,有的人模糊點也就湊合看了。(抓住主要矛盾,解決重點問題)
( 我老年獵空賊強)
——————————————————————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林恩開著軍用悍馬在沙漠中超速行駛,在他的右輪撞到水泥隔離帶前的一瞬間,第一人稱的鏡頭讓我在想像中感受到了車輛因撞擊所帶來的超重後失重的感覺,腦海中甚至已經完成了用手頂住了車頂想要固定自己→考慮衝擊會撞斷手臂而瞬間把手抽回的過程,所有者一切就像慢鏡頭一樣在我的腦海中播放,感受真實無比。
但實際的電影中,鏡頭在撞車前的瞬間被切換到了林恩被懲罰跑圈,機修兵修理車輛右前懸掛的畫面。
上面我所想的撞車畫面並沒有被拍出。而我猜大部分觀影的觀眾並沒有感受到那讓我心跳加速的感覺。
為什麼我能有那麼真實的感受呢……因為我就這麼撞過車啊……
(一下直接干彎了轉向拉杆並報廢了轉向機,後來我和小馬兩人半用零件拼出了一個能用的轉向機並安了上去……那次好像還得了第一來著……好多年之前了請忽視青澀而肥胖的我……)
就像電影圖像無法帶領觀眾感受撞擊和失重一樣,我們的BIM模型永遠無法包含一個項目的全部信息,你永遠會缺少某些內容,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並不能如大家想像的一樣通過BIM解決所有問題。具有專項能力的人員參與BIM過程,才能產生價值,而沒有設計經驗的人想通過BIM去優化設計往往十分艱難,沒有施工經驗的人想通過BIM預見施工問題也往往止步於碰撞。但對於專項經驗知識豐富的技術人員,模型會想線索一樣,引出他寶貴或慘痛的回憶。
當我們跳脫出來看的時候,這就是我所強調的BIM服務的某些重點:
- 一體化
- 專業化
- 全員化
- 全過程化
——————————————————————
其實這次這篇文章,完全可以分成兩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部電影給我帶來的感受很強烈,但也很複雜,我在看完後許久才整理清楚自己的想法,豁然開朗後忍不住想要寫點什麼,就來胡亂塗鴉一篇,然而說著說著就跑偏了。總而言之推薦各位去看一下最優配版的(推薦萬達影城杜比廳120幀+2K+杜比視界特效+杜比全景聲),媽的好像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犯了……
得益於最近的課題研討,對BIM的一體化管控有了很多的思考,藉此機會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難免有些生拉硬拽的嫌疑,欠妥之處望各位同仁指正。
同樣將發於個人公眾號中,希望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搜索BIM23即可。
另,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
※李安電影《半場無戰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有哪些細思極恐的情節?
※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好看嗎?
※為什麼比利林恩的中場戰役影評會出現這麼嚴重的兩極分化?
TAG:BIM |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 | 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