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溺愛孩子?

敏敏老師問答第五十一期

提問敏敏老師,你好,孩子現在做事有點畏手畏腳,而且總是依賴我們,有時候只要遇到一點點困難就不願意做了。我想可能是我之前太在乎孩子的感受,不想讓孩子受到任何委屈,我丈夫說我溺愛孩子,可我覺得難道要讓孩子不開心地成長嗎。請問敏敏老師,我該怎麼辦?

這位家長,你好。愛孩子是每一位家長內心都會有的情感,但是家長要清楚呵護和培養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培養孩子並不是為了讓孩子留在自己身邊,也不是為了讓孩子不受這個世界的傷害,而是讓孩子可以獨立生存,並且有能力追尋自己的生活和夢想。

孩子在成長中,家長和孩子的關係大致會經歷4個階段:照顧孩子,保護孩子,放手孩子,離開孩子。

當然,這是將家長和孩子的關係簡化了,但是基本的順序是對的,因為最終,孩子都必須要成長為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成年人。

如果家長過度地保護孩子,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錯失生活中的磨練,那麼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很難成為一個獨立又樂觀積極的人。

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經歷一些挫折和失望,這樣才能鍛煉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讓孩子的內心不斷強大,以便於在漫長的生活中能順利地處理所遇到的一系列麻煩和不如意。

此外,家長在成長中如果管的太過於細緻,過度擔心孩子的感受,很容易讓孩子失去做事的信心。因為不管做什麼,父母都會插手干預。

更重要的是,這會讓孩子覺得一切都有人包辦,自己只要坐享其成就行了。久而久之,一個任性的小皇帝就出現了。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避免讓自己陷入到「溺愛」孩子的行為中呢?

下面是我給家長的一些建議:

1

不要總是替孩子做事情

在你打算幫孩子做事情之前,先看看孩子的做法。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家長就完全不管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家長,當孩子準備做某件不太熟悉的事情時,家長最好是在旁邊看著,不要插手,就看著就行了。

這麼做主要是防止意外,其次,是在適當的時候向孩子伸出援手。這個援手並不是讓家長直接把孩子不會的東西做完,而是和孩子討論可行的方法,引導孩子自己動手發現和完成這件事。

簡單來說,要善於引導,而不是直接上手代替孩子行動。

2

學會正確地鼓勵,而不是一味地表揚

當孩子獨立完成了某件事之後,不要一味只是表揚孩子的特性,比如真聰明、真乖、真聽話,最好將這類的表揚盡量去掉。

因為這些表揚的話和孩子的行為無關,更多是對孩子的某種屬性的評判。這種評判只會加深孩子對自己形象的在意,而不是對自己行為的思考。

家長在鼓勵孩子的時候,要具體指出孩子做了些什麼,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因為良好的行為才得到的鼓勵。例如,家長可以說:「孩子,你今天吃完飯,把自己的碗洗的真乾淨!」

3

勇於接受不好的情緒

不要過度擔心孩子出現不好的情緒,也不要擔心這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就算覺得難過和失落是不是一種丟人的表現,要讓孩子學會正視自己的這種情緒。

承認自己在這個時刻是難過的,接受自己很沮喪的事實,這是每一個孩子在成長中都應該經歷的事情。孩子並不會因為表露了這種情緒而變得更加委屈,也不會因此陷入到絕望的境地。

有時候,孩子感覺到傷心難過,家長並不一定要給孩子講多少道理,只需要陪伴在孩子身邊,當孩子需要家長的時候,給孩子支持就足夠了。

家長最不應該做的,就是怕壞情緒對孩子不好,所以用盡方法避免孩子出現不好的情緒。事實上,這樣做才真的會對孩子不好的影響。

4

適當的零花錢

如果家長怕孩子亂花錢,因此不給孩子零花錢,那麼每當孩子要買什麼東西的時候,都只能跑過來找家長要錢。雖然家長看似讓孩子節約了,但如果不是對支出記錄特別熟悉的家長,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花的錢更多了。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每個月確定孩子的零花錢數量,並且將這筆零花錢交給孩子保管。至於,孩子如果沒有控制住,很快花光了這筆錢怎麼辦?

那就告訴孩子,花光了就沒有了,必須要等到下個月發零花錢的時候,才有新的零花錢用。

這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在乎孩子的感受,以及對孩子的憐憫,而讓自己給了孩子更多的零花錢,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助長孩子伸手要錢的壞習慣。

5

確定家長的責任邊界

家長要明確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對孩子伸出援手,並且和孩子說清楚自己的標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要求家長必須嚴格執行自己的標準。

嚴格執行意味著家長必須說到做到,不管孩子是哭是鬧還是哀求,只要不符合自己幫助的標準,那麼就必須要狠下心來拒絕孩子。

如果不能嚴格執行,那麼標準的制定就失去了意義,而且出來的效果也不會那麼令人滿意。其實有時候,孩子哭鬧,家長的內心比孩子更痛苦、更揪心。

但家長要記住,小時候讓孩子稍微嘗到一些小苦頭,是為了防止孩子長大以後吃到大苦頭。只有當你確定你的心軟和照顧,其實是害了孩子的時候,你才會堅定自己的信念。

避免溺愛孩子的重點在於,要讓孩子明白,其實他們要比自己想像的更有能力。而且,每一位接觸新鮮事物的人,都會有一定的恐懼感,這很正常;每一位嘗試新鮮事物的人,都不是一帆風順,這也很正常。

此外,孩子也要明白家長的地位,家長並不是孩子的傭人,也不是專門為孩子提供服務的人。家長是朋友,是老師,是有能力隨時提供幫助的人,但家長並不會有求必應,很多時候,事情必須要依靠孩子自身的努力才能解決。

推薦閱讀:

我反感父母的平庸,我該如何面對他們?
如何讓父母理解並接受我的想法?
【學心理,救自己】系列之解讀「人生腳本」(六) | 我們會成為孩子的模板
怎樣改掉孩子這樣壞脾氣?大部分家長都做錯了
家庭情商教育入門(7):背叛之傷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父母与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