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不只有音樂 | 奧地利 · 目的地

作者:Double Happiness

小時候住在上海的虹口,每次去提籃橋,總會經過一家「維也納」童鞋店。當時還是小朋友的我,只知道這是個歐洲的城市名稱,卻不知道提籃橋附近曾經聚居過一群二戰期間的猶太難民。長大之後,再次聽到「維也納」,通常都是和關鍵詞「音樂」一起出現。

曾經德語圈的最大城市

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國際都市之一,因市內古典音樂氣氛濃厚,引來各國音樂家聚集於此,具「世界音樂之都」的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維也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在20世紀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今天它仍是德語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

維也納也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時代的輝煌為維也納留下了不計其數的雄偉建築。而作為「音樂之都」則吸引了貝多芬、莫扎特和馬勒等眾多音樂家,繼承了他們的古典主義音樂作品和文化遺產,使得維也納成為一座遠近聞名和深受歡迎的旅遊城市。

遊客可以乘坐具有維也納特色的馬車行走在維也納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老城,這裡有奧地利最繁華的步行街克恩滕大街,最有名的蛋糕店和旅館,還有各式各樣的酒館、爵士酒吧、舞廳和藝術畫廊等。

克恩滕大街舊景

克恩滕大街現景

維也納的大部分旅遊景點常年開放,比如artvoi以前寫到過的美泉宮、美景宮、霍夫堡宮和聖斯德望主教座堂。

巴洛克建築風格的美景宮曾是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神聖羅馬帝國將領薩伏依的歐根親王的宮殿。在歐根親王去世後,美景宮於1752年被賣給瑪麗-泰蕾莎。現在的美景宮是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的所在地。美景宮的收藏中,克里姆特和席勒的繪畫作品占很重要的一塊。

美景宮中克里姆特的作品收藏

美景宮中席勒的作品收藏

霍夫堡宮曾經是哈布斯堡王朝奧匈帝國皇帝冬宮(夏宮是美泉宮),今日的霍夫堡宮則是奧地利的總統官邸所在地。

聖斯德望主教座堂是天主教維也納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常被選作奧地利商議國家大事的地點。

環城大道戒指路

在維也納的老城,有一條富麗堂皇的戒指路(環城大道)。環城大道的所在原是興建於13世紀的城牆,用釋放英格蘭理查一世的贖金修建,1529年土耳其圍攻維也納時進行了加固,並修築了大約500米寬的壕溝。到18世紀後期,這樣的防禦工事已經過時,但是直到1848年革命才引發了根本性的改變。

1850年,Vorst?dte(今天維也納的第二區到第六區)被併入維也納市,城牆成了交通的障礙。1857年,弗朗茨·約瑟夫皇帝頒布詔書《這是我的意志》,下令拆除城牆,填平護城河,並規定了大道的精確尺寸,以及地理位置和新建築的功能。環城大道和規劃的建築是為了展示哈布斯堡王朝的顯赫和奧匈帝國的榮耀。由於環城大道主要用於展示,於是在過去的壕溝以外又修建了一條平行的貨運道路Lastenstra?e,在隨後年代中,大道兩側興建了大量公用和私人建築,貴族和富豪們都競相沿街修建豪華的府第。

據說弗洛伊德每天都在環城大道散步。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

因為維也納的「世界音樂之都」的緣故,戒指路沿線的地標中,我們第一個要介紹的是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是歐洲最重要的歌劇院之一。

原有的建築是一座新浪漫主義的建築,剛建成時受到了嚴厲的批評。1869年5月25日,這裡首場表演為莫扎特的唐·喬望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舞台被盟軍炸毀,整棟建築也在1945年3月12日被火燒毀。重建的歌劇院有超過2200個座位,於1955年11月5日第一次演出,劇目是貝多芬的費德里奧,由卡爾·伯姆指揮。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一直是維也納歌劇院舞會的舉辦場地。歌劇院與維也納愛樂樂團也有著很緊密的聯繫,因為維也納愛樂的樂手都是從歌劇院樂團里選拔的。

左側是歌劇院的後台,右側是歌劇院的主廳

奧地利國會大廈

接下來講的奧地利國會大廈是奧地利國會兩院的所在地。這座建築靠近霍夫堡宮。國會大廈佔地面積超過13500平方米,使之成為戒指路沿線最為龐大的建築物之一。興建這座建築是為了容納奧地利帝國議會的兩院,奧匈帝國奧地利部分(內萊塔尼亞)的立法機關。

奧地利國會大廈興建於1874年至1883年,負責建造的建築師是特奧菲爾·馮·漢森男爵。他將這座建築設計為希臘復興式,包括了協調一致的幾部分組成。他還負責室內裝飾,如雕像,繪畫,傢具,吊燈等。該大廈最著名的特色之一是雅典娜雕像和噴泉,都成為維也納知名的旅遊景點。

雖然國會大廈在二戰期間嚴重受損,但是大部分已恢復了原貌。今天,奧地利國會大廈是眾議院和參議院的所在地。

這座建築還設有圖書館、餐廳、酒吧和健身房。這是重要的國家典禮場地,最引人注目的是奧地利總統宣誓就職儀式和每年10月26日國慶節發表國會演講。

維也納市政廳

國會大廈是奧地利的行政機構,那麼維也納也有自己的城市行政機構,這就是維也納市政廳,維也納市長和市議會的駐地,修建於1872年到1883年。

市政廳正中的高塔98米,是維也納的城市象徵。

相傳,當時的非教堂建築不能超過100米,市政廳塔樓的建造計劃遂遭到教會的反對。

於是設計者施密特就將塔本身限制在98米,卻在塔尖上又加上了一尊高達3.4米的「市政廳鐵人」,顯示了人們向舊勢力的挑戰,教會對此也無可奈何。

Rathausmann 市政廳鐵人

市政廳是是典型的新哥特式建築,其拱廊、涼廊、陽台、尖頭窗、豪華的雕刻都體現了新哥特式的典型風格。

維也納大學

每天在環城大道散步的弗洛伊德就讀於維也納大學醫學院。

弗洛伊德

維也納大學始建於公元1365年,是現存最古老的德語大學,也是中歐最大的學校之一,目前最大的德語大學。

維也納大學的雛形最初在1365年3月12日由公爵魯道夫四世和他的兄弟阿爾伯萊希特三世及利奧波德三世創建。這是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二所大學,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二所德語大學(第一所是布拉格大學),最初開辦時是仿照巴黎大學的模式。

1383年維也納大學經營不佳,由魯道夫四世的弟弟和阿爾伯萊希特三世捐款,改革校內行政,遂成為東部德語地區一流的大學。

沃蒂夫教堂

聖斯德望主教座堂不在戒指路區域,但該區域內另有一座新哥特式的羅馬天主教教堂。

沃蒂夫教堂的起源與弗朗茨·約瑟夫皇帝遇刺事件有關。1853年2月18日,皇帝正在城牆散步時,匈牙利民族主義者János Libényi用刀刺中皇帝的頸項,皇帝受傷流血,但是他堅固的高衣領挽救了他的性命。遇刺事件發生後,弗蘭茨·約瑟夫的兄弟馬克西米利安(日後的墨西哥皇帝)呼籲捐資在皇帝遇刺地點新建一座教堂,以感謝天主護佑弗蘭茨·約瑟夫死裡逃生,是一座「愛國主義和帝國臣民忠於皇室的豐碑」。

1854年4月,對這座教堂的設計進行了競賽,總共提交了來自奧匈帝國、德意志、英國和法國的75項計劃。最初的計劃包括了毗鄰的維也納綜合醫院,模仿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校園,另一項計劃是興建一座代表帝國所有民族的國家主教座堂。不過由於費用不斷上升以及政局改變,這一計劃被縮減。委員會選中了時年26歲的費斯特的新哥特式教堂方案,借鑒了法國哥特式主教座堂的建築風格。

建築工程開始於1856年,1879年4月24日,在皇帝夫婦銀婚慶典之際舉行了祝聖典禮。

金色大廳

一篇「音樂之都」的帖子,既然從歌劇院開始,好像也應該從音樂廳結束。更何況有人等著最著名的金色大廳,看到最後都沒有出現,不免會有遺憾。

其實「金色大廳」並不是一幢獨立的表演建築,它只是由T·馮·漢森於1867年至1869年建造的維也納音樂協會大樓中多個表演空間中最大的「大廳」,被昵稱為金色大廳,或稱黃金廳、維也納愛樂廳。當然,它也的確是維也納,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廳之一。

音樂協會大樓共有六個主要音樂廳,除金色大廳外,還包括勃拉姆斯廳、玻璃廳(大禮堂)、金屬廳、石頭廳(霍斯特·哈夏克廳)和木頭廳,以及辦公室。

金色大廳長48.80米、寬19.10米,高17.75米。雖然建造當時「聲學」還未被提倡,但建築師對共鳴與傳聲的獨到研究心得,高台木製地板下挖空一個空間,仔細計算樓上包廂的分割與牆面女神柱的排列,天花板和牆壁使用防止靜電干擾的建材,令廳內的聽眾不論坐於遠近高低,都能享受到一樣水準的音樂演奏。

金色大廳是維也納音樂生活的支點之一,也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常年演出場地。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按照傳統都會在這裡舉行,每年隨著新年音樂會通過電視轉播將該大廳金碧輝煌的裝飾和無與倫比的音響效果展現在全世界的觀眾面前。

推薦閱讀:

哪款音響品牌值得推薦?
汪蘇瀧:六年一劍,音樂新格局下的歌手範本
在正式的錄音室作品中,有哪些歌能聽到明顯的瑕疵?

TAG:奥地利 | 维也纳 | 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