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立冬進補以度寒冬,立冬的食俗你知道多少?

最近天氣越來越冷,給人一種逐漸進入冬天了的感覺,一看日曆,原來已經快立冬了,這是冬天給我們打招呼呢。

立冬不僅是收穫祭祀與豐年宴會隆重舉行的時間,也是寒風乍起的季節。漢族民間以立冬為冬季之始,也就是說,立冬就代表著冬天的正式到來。立冬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中國北方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正所謂秋收冬藏,農民們也陸續將秋季收割的農作物收藏起來,準備過冬了。

漢民族自古講究養生,立冬後天氣愈加寒冷,更要注重養生,因此漢民族有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那麼今天我著重跟大家聊聊關於立冬的「食俗」吧。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所以漢民族的習俗里,立冬這一天大家會舉行家宴,吃點兒好的,而對於吃什麼,也是相當有講究的。

在我國北方的一些地區有立冬吃餃子的習俗。至於為什麼要吃餃子呢?也許是因為秋收冬藏,這一天人們想要慶祝一下,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 立冬吃餃子主要是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在古代的時候,只有官宦之家才吃得起餃子,普通百姓則吃餛飩,象徵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

其實小編我研究了一下,立冬吃餃子其實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民間還有一句諺語說「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呢。張仲景辭官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葯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而在我國南方,人們愛在立冬這一天吃些雞鴨魚肉以增強體質抵禦寒冬;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在閩南地區,立冬日,出嫁的女兒要給娘家送去雞、鴨、豬蹄、豬肚等,以讓父母補養身體,表達對父母的孝敬之心。

閩南地區的「補冬」也是獨特的風俗之一,人們會提前在家裡養些雞鴨鵝兔等,每逢「補冬」時節到來,人們都精心準備,做上許多好吃的,與家人朋友大補一番,以強身健體、滋補養生。如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大魚大肉也不再是某些特殊時節才會享受的美味,但因為工作忙碌,親情似乎淡化了許多,所以呼籲大家可以在這樣一個傳統親情節日里團聚在一起,盡情享受著「補冬」帶來的溫馨團圓的生活。

在江蘇,各地立冬特色食俗也不少。蘇州人有立冬吃膏滋的老傳統,通常每到立冬時節,蘇州中醫院以及一些老字號藥房都會專門開設進補門診,為市民煎熬膏藥,銷售冬令滋補保健品。在無錫,立冬時節要「吃糰子」。立冬的糰子是用新上市的秋糧做成,包裹有豆沙、蘿蔔、豬油、醬油製成的餡,味道特別好。

在潮汕有立冬吃甘蔗、炒香飯的習俗,還流傳著「立冬食蔗不會齒痛」的說法。當地民間認為,立冬之日吃甘蔗,既能保護牙齒,又有滋補的功能。而用蓮子、蘑菇、板栗、蝦仁、紅蘿蔔做成的香飯,廣受汕頭市民的歡迎。

除了各地特色的食俗之外,各個地方還有比較創新的立冬活動。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每到立冬時節,游泳愛好者都會用冬泳的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煉身體的好方法,能夠提高抗寒力和免疫力,強身健體,抗衰延壽。

推薦閱讀:

可樂和什麼最配?
你以為英國人自古以來都不會做菜?呵呵
排3小時隊才買到,喝了還容易失眠?試試這個唄……
在外奮鬥的單身者如何解決晚餐的問題?

TAG: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