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條試錯路上,取到真經的唐僧只有1個(《探路》2)

(接上篇《你是第幾個被沙僧吃掉的取經人(探路1)》

放在過去,沒有被互聯網拉的扁平,沒有因為互聯網所帶來的超級機會和無盡資源之時,這是可能的,但成功者依然不多。

舉個例子。不用拿太久遠的去比較,就把時間定位在二十年內。昔日我在廣電系統工作之時,大家經常開玩笑的說,當時的電視綜藝節目大多是,港台抄歐美,湖南衛視抄港台,最後全國廣電翻版湖南衛視。

然後,這就成功了。為什麼會成功?有人說是用了微創新,將海外精品變成了有中國特色的電視節目;有人說是平台好,上的衛星就進了客廳;還有人說國人素質低,就喜歡玩玩鬧鬧看明星出糗……

其實都不是,只是因為我們看不到原滋原味的國外節目,而湖南衛視儘管山寨,但卻是在衛星電視時代,國內還一片「正大綜藝」之時,它成為了西遊四人組,開風氣之先……

之後模仿它的其他衛視,往往難以獲得同樣的成就,直到有人(包括在線視頻平台)跳過了模仿湖南衛視這一環,直接去山寨港台,或更上一層樓直接去山寨歐美,最後當這些路都堵死之時,唯有自己探路自己創新了。

於是乎,有了今日各種綜藝節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時代。

再近一點,十年前,當互聯網剛剛興起之時,國內的玩家們發現,湖南衛視那般繞遠路,山寨那些山寨了別人的山寨節目的方式已經跟不上形勢之時,直接山寨矽谷的最新潮流成為了互聯網大潮中更為直接的路徑

於是乎,我們有了論壇、博客、電商、微博、微信,但成功者更少了,率先吃螃蟹的人們也在不斷的加入更加生猛的創新原料,才能夠得以生存下來。

比如電商,淘寶不是第一個國內電商平台,在它之前,還有個8848,在它同時,還有海外電商大佬eBay與之競爭。而淘寶不僅超越了國內的前輩8848,使之成為歷史,更擊敗了大家都在山寨的eBay,至少在中國。

為何?或許用最粗線條的方式來闡述,就是免費開店這一個特別有中國特色的優惠條款。儘管,除此之外,它還有許多黏住商家和消費者的創新招數。

又比如更為熟悉的QQ,它怎麼超越山寨對象ICQ?又怎麼從當年無數的國產山寨即時通訊軟體中脫穎而出,依然用一個粗線條的方式來敘事,可以在雲端保存好友名單的功能或許就是最初致勝的關鍵,特別是對於當時主要在網吧上網的中國青年如我者,每次在不同的電腦上使用ICQ,都需要重新尋找好友,就足以神煩了……

還需要再舉例嗎?或許不必要了。

過去這類成功,更多依靠的時間差,一個信息閉塞環境下,先知先覺+資源在握者的成功之路。

用西遊記的故事來敘述,就是湖南衛視式的成功,在起步階段,和西遊四人組一樣,更大程度上是得益於佛祖親自指定、唐太宗提供周遊列國護照,而依靠資源優勢,有效地排擠掉了其他想取經、沒有資源、卻先知先覺的競爭對手。

但如果這些門檻指標都不存在了呢?或逐漸消失了呢?

擱在湖南衛視模式的時代,你即使先知先覺了,但沒有衛視資源、不是廣電決策者,你只能繼續做夢;放到在線視頻興起的時代,人人都可以是記錄者,但你至少要有台攝像機,並且懂得基本的非線性編輯技術,再到人人都拿智能手機的時代,或許,一個微視頻也能hhold住全場……

這是資源扁平化的結果。而信息扁平化則更不用說了,君不見,我們現在已經基本能夠「神同步」、「追美劇」了嗎!

結果,當你在模仿別人的成功模式之時,和你神同步進行模仿的,已經不知道有多少……

互聯網+就是這樣,賜予你一個利好(報名參賽的大門為你敞開),也給予你一個大麻煩(報名參賽的大門為每一個人敞開)

還能簡單的成功嗎?

尋找地圖的邊緣……

成功就在那裡,只是在互聯網+的世界裡,一切又從零開始。

還記得大航海時代嗎?每一個船長手中都只有一張殘缺不全、充滿未知的海圖,因此,每一次遠航探索新的航路,都可能是一場死亡之旅。

這就是試錯。

但換一個角度來看,每一個船長的探險,都可能發現新的島嶼、新的大陸、新的世界。

這就是成功。

當探索到了一定程度之時,新起航的船長還能找到什麼?最有可能獲得探險家稱號的人,恰恰是不按照現有海圖標註,去未知的領域、去地圖的邊緣探索的那些人。

依舊繼續舉例。

中國人有書寫歷史的傳統,煌煌二十四史,汗牛充棟。現在開始提問。

《史記》,司馬遷著;《漢書》,班固著,接下來呢?或許你還能說出,《三國志》,陳壽著。那麼請繼續,估計就是學歷史專業的人,才有可能逐一點出作者名了。

哦!提一句,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不是二十四史。

你發現了什麼規律了嗎?探險家稱號屬於最早寫歷史的那幾位。他們把路探索好了,後面沿路而上的,雖然不是山寨者,但也面目模糊。至少,他們寫的史書,大多沒啥章節進入了我們的九年義務制教育課本里。

但並不代表無人能夠翻盤,而且確實有人翻盤了。

就在民國時期,文化界突然又掀起了一股寫歷史的風潮,只是這一次,他們換了模式。魯迅寫了《中國小說史略》,胡適寫了《中國哲學史大綱》,王國維寫了《人間詞話》(相當於詞史)。

別忘了,還有梁思成、林徽因這對鴛鴦,他們合夥整了本《中國建築史》。

發現了什麼問題?二十四史又被人稱之為帝王將相的大歷史,那麼留給後世文化人的地圖邊緣,則恰恰是帝王將相所覆蓋不到的地圖邊緣。

然後呢?

當這些邊緣也被創新了之後呢?1980年代,黃仁宇不還用一個《萬曆十五年》,截取了公元1587年這一其實並不太起眼的年份,書寫出了一個暢銷三十年的史學名著嗎?

誰說被開墾過無數次的田野里,就沒有地圖沒有標註的邊緣呢……

這就是我這本書想要表達的,在互聯網+這個剛剛崛起的大世界裡,地圖還剛剛開始描繪,留出的空白還有許多許多,只是這一次,我們很難象過去那樣,用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用國外的經驗來為自己的成功背書。

唯一能做的就是找路。

我這本書能做的:

一是把現在探索的地圖描繪出來,讓大家更容易找到自己的路,一個在地圖沒有標註的位置上的路。儘管這張地圖,受制於我個人的眼界,依然是一張殘缺的地圖。

但總比沒有地圖為好。

二是把現在探索互聯網+世界這張地圖中,各種成功了的、失敗了的、或許還不知道成敗與否的試錯軌跡描繪出來,讓探險家們可以不用重蹈覆轍(這個成語在這裡未必是貶義)……

在一個全球同步的大時代,誰先找到了路,誰就能夠找到成功。

在前言的結尾,我想繼續用閻肅老師的《敢問路在何方》中的兩句詞做結: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未完待續 節選自《探路——互聯網+時代行業轉型革命》,作者:張書樂)


推薦閱讀:

什麼是創意?什麼是創新?
產業是經濟動力之源 創新是產業動力之源
弘衛資本楊振偉:創新才能遇見更好的未來
如何基於現有產品發現創新點

TAG:互联网 | O2O | 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