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獻的十個階段
其中給出了讀文獻的十個階段,這裡翻譯如下:
1. 樂觀。「這有什麼難的。」 你微笑著鼓勵自己——正如你告訴自己 「每天喝八杯咖啡沒什麼大不了的」 或者 「終身教職有很多啊」 的時候一樣。畢竟你已經學會認字幾十年了。學術文獻也是用字寫成的,對不對?
2. 恐懼。在這個階段你意識到 「額...我覺得這些字組不成詞。」 所以你慢慢讀。每個字每個字念出聲,查出行話的意思,把縮寫展開成全名,如此重複幾遍。恭喜:現在你讀完標題了。
3. 後悔。你開始意識到計劃的讀文獻時間根本不夠用。為什麼你會以為自己能在乘巴士的路上讀完這篇文章呢?要是有更多時間就好了。要是你可以取消下個月的一切計劃就好了。要是這篇文章有一個縮寫版本,250詞以內,並且放在文章的開頭,那該有多好。。。
4. 捷徑。咦,這是什麼?摘要。如我所求?學術雜誌的編輯們萬歲!原來他們也知道文獻不好讀,專門讓作者們提供了「短點,再短點的版本」。太好了。我就讀這個好了。
5. 困惑。我擦?摘要不是應該解釋些什麼嗎?為什麼一句話平均有40個詞?幹嘛這麼多縮寫?為什麼作者用了5次「描述」這個詞?
6. 分心。你說世界上有沒有一種給鴨子用的手機呢?怎麼用啊?用來幹嘛?要是我有一個麵包機就好了。我的命運會改變嗎?首先得去買酵母。酵母貴不貴啊?做一次麵包可以吃好幾天吧。不過也不能放太久了,會發霉。但自己做的和商店買的就是不一樣。
7. 意識到已經浪費了15分鐘。(上圖來源:phdcomics)
8. 決心。就這樣決定了!這次確定,一定,肯定要讀完。第一步:把瞳孔對準白紙上的黑字...
9. 憤怒。這TM是寫給人看的嗎?
10. 嚴肅考慮轉專業到人文科學。非理科的學術文獻應該會比較容易讀吧。會的吧?
-
這十個步驟很明顯是開玩笑的,但是玩笑中的情緒有其真實的來源:學術文獻確實不好讀。即使對寫這些文獻的研究人員也是一樣。特別是剛進入實驗室,開始讀文獻的時候,經常盯著紙神遊太空。
但其實文獻中往往是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不然科學家們也不會花幾個月到幾年的時間來研究了。可惜不管是出於代代相傳的不良傳統,還是學科細化帶來的語言壁壘,比起五十年前,今天的學術文章越來越不易讀了。想要知道這些故事,就要付出比讀一般雜誌更多的精力。
對於這個問題,在這裡我也給不出什麼好的解決方法。也許讀文獻果然和做實驗一樣,是一門習得的技能。也許大部分科學家們永遠都學不會寫出容易讀懂的報告。
-
順便推薦一下作者 Adam Ruben 的一本漫畫書:Surviving Your Stupid, Stupid Decision to Go to Grad School.
推薦閱讀:
※SCI論文寫作之Experimental Section(二)
※哪些閱讀論文的好習慣讓你受益無窮?
※看論文文獻用哪種閱讀器比較好?
※現在、未來、過去?論文里的時態問題終於不用愁了!
※材料方面有哪些比較專業權威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