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紙媒的另一條出路?新媒體平台及內容新趨勢:生態共建+專業體系

文/ 王雲輝,作者微信公眾號:科技雜談(keji_zatan)

1

最近幾天,《京華時報》即將停刊併入《北京晨報》的消息,傳遍了媒體人的朋友圈。

還沒有迎來創刊15周年的生日,就已經在寒風中倒下,作為曾經媒體改革市場化的標誌,《京華時報》的死去,令無數媒體人唏噓感傷。

那個曾被無數次討論過的問題,也因此再一次成為熱點:對紙媒來說,對傳統媒體人來說,現在到底是仍能守望冰消雪融、春暖花開的短暫冬季,還是夕陽落下就永不再重新升起的無盡黃昏?

無論樂觀還是悲觀,所有人都有一個共識:時代已變,市場已變,無論是輿論公器,還是廣告營銷,紙媒的價值都已遭大規模替代,寄希望於做好內容就能"以不變應萬變"的想法,只能走向淘汰。

在此之前,從網路新聞門戶,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到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個性化閱讀,以企鵝媒體平台為代表的興趣閱讀……越來越繁榮的新媒體,正在不斷擠占傳統媒體的領地。

面對挑戰,紙媒如願堅守媒體,需往數字媒體與新媒體拓展,構建矩陣化的全媒體競爭體系,以人工智慧、大數據等信息手段鞏固城防;如要突圍,則須從電商、投資等更多領域出發,切入交易本身。

但無論是堅守還是突圍,都需要在廣告、會議和發行以外,尋找或創造產品與服務,以重新實現媒體影響力可持續、可成長的變現。

因為,影響力可以變現,但內容永遠難以估價。

即使是《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財新傳媒的付費閱讀嘗試,還是羅胖打造的"得到"用戶訂閱,現在都只能稱作嘗試。

做好內容,是根基,是前面的那個1,差東西永遠成不了奢侈品。

再好的東西,只要沒有賣出去,一樣沒有意義。所以實現變現,就是後面那一長串的零。

能賣幾個零,各憑本事。

2

媒體轉型是一條不斷有人倒下的荊棘路,但在不少人眼中,這條路依然通往光明。

前幾天與一位行業垂直紙媒的主編交流,他告訴我,在過去的一個財年,他們的業績不但沒有下滑,甚至增長了20%,"從目前的形勢來看,2017年還會有大增長。"

他說,自己的秘籍並不複雜:

1、在內容上,堅持品質,提供優質內容,持續鞏固行業影響力,尤其是決策層的影響力。

2、在產品上,打通形式界限,有紙媒、有網站、有客戶端,有APP,各個客戶端都開了專欄,對外一體服務。

3、在服務上,放棄媒體架子,一切以客戶為中心。在恪守新聞底線的前提下,客戶需要什麼服務,就提供什麼服務。

4、在組織上。捨得分蛋糕,有功員工的獎勵落實到位。

而不止一位董事長、CEO級別的大企業高管也曾向我表示,他們現在越來越重視紙媒。

他們看重的不是紙媒的直接閱讀,而是在信息爆炸、資訊過剩且真偽難辯、網路信息渠道鋪天蓋地的環境下,紙媒內容質量更有保證,權威性更高,在互聯網傳播時也能獲得更高的採納和推薦權重。

他們之中,不少人認為,在完成這一輪的轉型之後,紙媒其實仍有可為。

3

紙媒轉型最大的挑戰:是人才。

近年來,傳統媒體的薪資水平每況愈下,由於體制限制,也難以像普通公司一樣,通過股份、期權等方式進行激勵。

與此對應的是,微博、微信公眾號、企鵝號、百度百家、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各大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平台,則為內容創業者提供了簡單可靠的業務平台,強大的流量、以及各種補貼和培訓。這也讓媒體人脫離機構獨自運營內容品牌成為可能。

於是我們看到,傳統媒體持續失血,大批媒體精英毅然離開傳統媒體,獨立單幹。這也加劇了很多紙媒的衰落,甚至逐漸成為惡性循環。

畢竟,沒有精英人才為骨幹,再好的轉型方案,也都難以落實。

與此對應的,是新媒體平台的日益繁榮。

一個最新的例證是,根據企鵝媒體平台本周公布的運營數據,自今年3月上線以來,正式入駐的企鵝號,總數已經逼近20萬。

目前,企鵝媒體平台發布的文章,僅9月就已經達到340萬篇文章,平均每天11.3萬篇;視頻發布量也達到每日2.2萬條(如果考慮騰訊視頻和微信,每日上傳總數更高達14.99萬條)。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文章的內容,從最初的標題黨、抄襲黨,越來越走向原創、精緻、高質量,各小眾垂直領域也開始發力。

這一方面,使騰訊在移動資訊端的布局更鼓勵原創和健康,對於垂直領域自媒體尤其重視扶持,不論是美食、時事、軍事還是攝影,深耕於各個垂直領域的企鵝號,都可以在平台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並且發展壯大。

另一方面,也正是越來越多具有媒體職業精神,熟悉新聞業務的媒體人加入,令行業的優質內容更多更快地湧現。

曾經追蹤報道"呼格案"九年的新華社高級記者湯計,今年1月就已入駐騰訊的企鵝媒體平台,現在他運營的名為"湯計典頻"的企鵝號,在天天快報上的文章閱讀量已經達到6500多萬,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我們這些經過良好新聞職業培養的新聞人能參與自媒體陣營中,這會使這塊新陣地的正能量聲音放大,好新聞增多。"

同時,在企鵝媒體平台宣布"芒種計劃"之後,湯計的企鵝號在今年5月1日,其單日文章的原創補貼收入就已經破萬,這也引起了行業的廣泛關注。如今,各家平台提供的補貼扶持,以及廣告分成,讓一大批內容創業者得以先富起來。根據企鵝媒體平台公布的最新的九月數據,單月獲得最多補貼的企鵝號,獲補貼金額達44162元,單月獲得最高分成的企鵝號,分成的金額也達23834元。

據騰訊透露,截至9月,騰訊提供給內容創業者的補貼和分成總金額,已經達到7620萬元。

此外,企鵝媒體平台還從源頭開始,為平台上的自媒體提供資源和策略支持。今年9月,企鵝媒體平台針對自媒體創業而開設"芒種特訓營"開課,根據其對外公布的第一期授課內容來看,從內容運營、到瓶頸突破,以及自媒體商業變現等,更為專業、立體的培訓體系在源源不斷的為整個內容體系注入新的動力。

由此也可以洞悉到,自媒體的內容創業歷經最開始的野蠻生長階段之後,正步入具有產品思維的成熟階段,定位與內容策略、團隊管理與運營、招商融資商業化等環節缺一不可,而諸如企鵝媒體平台等巨頭也在給予全方位的支持。

據騰訊內容人員透露,"芒種特訓營"第二期的培訓也即將開始,同時還有公開課、行業課等多維度的培訓課程也將上線,這些都在為自媒體提供全面的創業解決方案,幫助內容創業者快速成長。當然最終,將帶來行業內容質量的整體提升。

於是,一個正向的生態系統已經成型。大批內容創業者加入,在扶持下發展壯大,然後吸引來更多的人。

截止9月,企鵝媒體平台上的10萬+文章總數,就已經超過5.8萬篇,其中100萬+的也已達到2886篇。這和其打造的龐大、良性運轉的內容生態體系是分不開的。

這樣一個生態循環,不但是騰訊、今日頭條、百度百家等平台的發展基礎,也成為了傳統媒體人去身的退路,乃至自我實現的機遇所在。但對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來說,它則會是一個不斷吸取優秀人才的黑洞。

要在這樣的形勢變化下,留住人才,它們不但要解決變現的驗證題,如何從體制上進行改革,以更有效的激勵手段,更好地吸引人才、培養人才和留住人才,也是必須解決的癥結問題。

畢竟,最難帶的,是隊伍;最難聚攏的,是人心。


推薦閱讀:

「精神角落」豆瓣要加強內容消費,至少要過這三關
我努力的意義,就是可以選擇和誰同行
寫給非新媒體運營人的新媒體運營常識
9月|新媒體營銷運營熱點日曆表
新媒體運營的簡歷應該怎麼寫?

TAG:新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