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孩子的行為來理解孩子?

文|耐閱

作為父母,常常感到困惑的地方是,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干?為什麼管他他就是不聽呢?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孩子是來自於外星的小怪物」,稍不留神他就會做出讓大人大跌眼鏡的事兒。很多時候我們不理解孩子的行為,是因為我們很少有耐心去思考和辨別孩子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當孩子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時,家長常常帶孩子來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那麼心理諮詢師真的比父母更了解孩子么?答案是否定的。他們只是比父母更願意去尊重和努力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意義。

父母還是可以盡量向諮詢師學習,從行為分析的角度思考和辨別孩子的行為,意識到孩子在某種行為上能獲得的益處是什麼,或者他想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心理諮詢師會使用不同的工具來幫助分析和理解強化這種行為的因素是什麼,以及這種行為的功能表現是什麼。

總的來說,所有的人類行為都可以歸類為僅有的四種功能,不僅僅對於孩子也同樣適用於大人。在我們改變孩子的某個行為之前,我們必須知道這個行為的功能是什麼。這四種功能是:得到關注、逃避、得到東西和自動強化。每當孩子的一個行為發生時,要問自己:這個行為的功能是什麼?

一、得到關注

我們先來談關注,孩子想得到的「關注」,並不一定是正面的關注;負面的關注也同樣是「關注」。在哭鬧之後,孩子是否得到了想要的東西?那麼,「哭鬧」的功能就是「得到東西」。同時,家長也要了解逃避關注及避免事件的功能;還有,正相自動強化和負相自動強化功能的概念。

大部分家長甚至老師把「罵」孩子當作「懲罰」。但是,這實際是滿足了孩子「負面關注」的需要,反而會強化孩子的不當行為。記住,孩子要得到的關注,可以是正面的關注,也可以是負面的關注。相信下面的問題和例子是有助於家長對於「得到關注」這種功能理解。

這個行為是不是在你和房間里其他人說話時發生的?

這個行為是不是在你停止照顧孩子時發生的?

孩子是否在你不關注他/她時,故意這樣做來煩你或惹你生氣?

孩子這樣做是否想讓你多陪陪他/她?

如果你打電話和朋友聊天時,孩子開始哭鬧而且拉你的褲子,那麼這就是尋求關注的行為。

如果在和孩子玩時,你一走開,孩子馬上就哭了起來,那麼,這也是尋求關注的行為。

如果孩子故意做事(如敲桌子)來惹你生氣,這也是尋求關注的行為。

如果孩子玩玩具時要坐在你的腿上,或者你和他/她在一起時一直要抱著,這意味著他/她需要你花多點時間陪。

二、逃避

逃避做不想做的事是往往是一個孩子改變行為的一個動機。如果孩子在哭鬧後能夠得到想要的東西,那麼,這種行為就得到了強化。比如,孩子在商店裡哭著要一個玩具。雖然父母責罵孩子,說不可以,孩子還是無法停止哭鬧,直到父母讓步為止。那麼,哭鬧就具備了得到玩具的功能。下一次,當孩子想要其它的東西時,很可能會哭到得到為止。如何識別孩子是否在逃避某件事情呢?也許我們可以嘗試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這個行為是否是在告知要進行困難的工作後發生的?

這個行為是否是在和孩子提要求時發生的?

每次在你試圖讓孩子按你的要求去做時,他/她似乎都會這樣做來惹你生氣嗎?

在你停止強迫孩子做事後很短的時間內(一至五分鐘),這個行為就消失了嗎?

當你想給孩子洗澡時,他/她大哭大鬧。一旦你不要求了,他/她的哭聲突然停止。這就是說,「哭」的功能是逃避。

改變以逃避為動機的行為是很有挑戰性的。這個行為干預有兩個重要的部分。第一個部分是阻止逃避的可能;第二個部分是提供做事的強化物(獎勵),或者把任務變得容易一些

三、自動強化

自動強化是指行為本身有強化功能。自我刺激行為,如擺手、搖晃身體都是典型的自動強化行為(這些行為在孩子幼年時期或者自閉症兒童上表現尤為明顯) 。但是,當自我刺激行為,在需要做一個不想的做的事的情況下出現時,就成了另一個功能——逃避功能。因此,同一個行為在不同環境下,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同樣舉出以下問題和例子,對於自閉症和有功能障礙的孩子尤其可以從以下進行關註:

如果孩子自己呆很長一段時間(如一個小時)這個行為是否會一直持續著?

同一個行為一遍一遍地重複(比如每隔一段時間,前後搖晃5分鐘)?

即使周圍沒人,孩子也會很高興地不間斷地表現這個行為?

這個行為發生時,孩子是否對周圍發生的事毫無察覺?

當一個孩子自己在房間呆很長時間時,他/她有自我刺激的行為(擺手、搖晃、把東西在面前翻來倒去),那麼這個行為的功能就是自動強化。孩子有自動強化的刺激行為時,我們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散和轉移注意力,並引導孩子做其它更有趣的事。

四、 得到東西

這個概念應該是日常生活中家長們接觸最多,孩子需求和意圖最明晰的一個了,當然也是與孩子發生衝突最多的地方。家長們覺得不應該讓孩子得到所有他想得到的以避免驕縱,同時也不應該讓孩子常常感到失望,確實這個尺度的拿捏對於任何一位家長說都是挑戰。但我相信了解孩子的真實意圖總是面對挑戰的第一步。

這個行為是否在被告知不能得到某一個物品、活動、食物或遊戲時發生?

這個行為是否在你拿走一個最喜歡的物品、遊戲或食物時發生?

這個行為是否在你給回孩子物品、遊戲或食物不久後就停止?

這個行為是否在被告知不可以做孩子想做的事時發生?

當你拿走iPad時,孩子哭了起來,那麼,哭的功能就是得到iPad。如果要證明哭的功能是要得到物品,你可以把iPad給回孩子,然後觀察他/她是否不哭了。

如果一個行為的功能是得到物品,所需的行為干預會相對容易。可以教會孩子使用手語、選圖和類似那個詞的聲音來得到那個東西。

如果一個行為的功能是得到關注,我們可以教會孩子如何通過合適的社交途徑來得到別人的注意。對於一個不會講話的孩子,走到那個人跟前,輕輕地拍胳膊或肩膀,手指著媽媽或一個喜歡的老師的照片,都是合適的得到所需關注的行為。家長對於孩子社交行為的觀察並提供即時強化,有助於孩子更多嘗試向外去拓展自己的社交。

而逃避行為的干預需要兩個步驟。我們必須將任務分解成一些小的部分。如果逃避行為能夠達到目的,這個行為就會持續下去。父母的挑戰可以使這個行為無效。比如,如果哭鬧後可以不做作業,那麼,每次叫他/她做作業時孩子就都會哭鬧。第一步是告訴孩子無論他/她哭多久,作業最終還是要做的——他/她逃避不了作業這個任務。由於做作業是孩子非常不喜歡的事,我們需要有靈活性,並且用強化物來幫助孩子做他/她力所能及的作業量。了解一個孩子的學習歷程非常重要,包括所有對於孩子來說非常困難的學習科目和日常生活的任務,比如:數學、洗澡、等等。我們要用這個知識來幫助孩子不斷成長。如果我們知道數學對一個孩子很困難,我們要根據情況調整期望值。例如,我們不去強迫孩子一次做20道題, 而是要他/她到桌子前來只做一道題,然後立即通過讓他/她做非常喜歡的事來強化這個行為。如果一個孩子不喜歡洗澡,第一步也許只是把濕毛巾放在前額上。在行為分析領域,這個過程稱為行為「塑造」,意思是:我們把任務分割成小的步驟,每一次小的進步,都給予大量的行為強化(獎勵),因此每一次我們就離目標更近一步了。

最後的最後,還是要強調一下:這些只是技巧,真正的有效的方法永遠是尊重和愛。


推薦閱讀:

童年的不快樂導致性格有很多缺陷,我該不該怨父母?
我媽媽說過,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長輩即使有過錯,小輩也沒有資格去評論,這是最基本的,怎麼看待?
一口濃香一縷情
爸爸告訴我,女孩子不要學太多,學的多生活會更累。我該怎樣回答他?女孩子是不是真的會學的多要操心更多?

TAG:青少年心理 | 父母与孩子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