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政令後,滴滴的千億美金估值在何方

前幾個月才傳出滴滴將於2018年上市,管理層計劃在IPO時會拿出5倍於現在GMV的業績,獲得高達千億美金的估值。有關部門於國慶節期間頒布了網約車新政。在這個內憂外患的多事之秋,滴滴到底有沒有機會完成目標呢?如果有機會,那麼市場在何方?羅曼羅想藉助本文來進行探索。

SWOT 分析

從SWOT分析中可以看出:

1.滴滴在出行市場已經通過數據和技術的積累構建了競爭壁壘。比如數據質量上升使推薦上車地點越來越精準,提升了用戶體驗。比如,派車演算法的優化,提升了司機的效率,降低空駛率。這些積累已經成為了滴滴的護城河,馬太效應會使滴滴的數據質量越來越多,越來越好。

從長遠看,滴滴在人工智慧上的積累會進一步加固該競爭壁壘。可以預見,很難再有公司以完全相同的玩法,搶佔滴滴的地位。

網約車運營平台資質審核的規定,阻擋了新玩家進入這個領域,也會進一步加速網約車市場的壟斷化或寡頭化的趨勢。

2.出行市場受政策影響較大,尤其是近期出台的網約車細則,對滴滴直接造成了兩大影響。

第一,出行市場被強迫高端化,而滴滴70%的GMV來源於快車業務,意味著滴滴的市場會面臨縮小的風險,會有大量的用戶和司機離開滴滴平台。

第二,網約車車型中高端化以及司機需要依法納稅的規定,將進一步增加了成本結構,減少平台的利潤空間。

3.好在前幾年資本市場的火爆,滴滴融了不少錢,計算這幾年滴滴的補貼燒錢和各種投資,賬面應該還有不少盈餘。這些資金足以攻佔一個全新的市場。下表是滴滴現金流的估算值。

商業模式9大塊

(一) 重要合作

1.騰訊地圖

2.4S店

+ 汽車供應商(集中採購)

+ 汽車加油站

+ 汽車美容保險服務提供商(汽車後市場)

(二)關鍵業務

1.平台研發

2.新業務推廣

(三)核心資源

1.滴滴平台

2.出行市場

3.用戶出行數據

4.地圖數據

5.滴滴品牌

Strength 卓越的平台資源

Strength 有行業壁壘,競爭對手很難複製

(四)價值主張

1.舒適快捷的出行體驗

2.車主相關服務

3.工作機會

4.資金、平台資源

(五)客戶關係

1.系統自動匹配車主乘客雙端

2.准車主自主選擇試駕點

+ 車主一站式服務

(六)渠道通路

1.滴滴平台

2.滴滴戰略部

Strength:觸達乘客和車主的有效渠道

Strength:渠道具備範圍效應

(七)客戶細分

1.商務人士(專車)

大眾群體(快車)

企業客戶(巴士&小巴)

2.車主群體(順風車&代駕)

無車群體(試駕&租車)

3.專職司機

4.ofo單車共享(投資占股)

Strength 龐大的市場

Strength 豐富的產品線

Weakness 有替代品存在,客戶容易轉移

(八)成本結構

1.平台研發成本

2.運營成本

3.投資成本

Strength 具備成本效益

Opportunity 可以通過car2go模式或者無人車技術降低每個訂單的成本

+ 研發無人車

+ 探索共享汽車

(九)收入來源

1.流水抽成

2.投資收益

Weakness 低利潤率

Weakness 定價受到替代品定價的限制

Threat GMV過於依賴於快車業務,而快車業務會萎縮

Threat 出行市場幾近飽和,難有新的增長點

Threat 滴滴可能喪失了國際化的有利條件

Opportunity 車主具備汽車金融和車後服務的需求

+ 車後市場

+ 汽車金融

成本收益分析

滴滴的主營業務是快車,這裡用快車來分析每一筆訂單的成本和收益:

1 先看供給端

成本 = 固定成本 + 可變成本 = (車輛折舊費用+車牌的機會成本+保險修車費用) + 每公里油耗 * 公里數

假如不考慮個人所得稅,司機的每公里利潤是一個隨著公里數遞增的函數,司機全職工作可以利益最大化。假設每個司機都努力工作,計算下來,每公里司機成本是0.9元。

收費 = 可變收入 = 每公里工資 * 公里數 *(1 – 空駛率)*(1 – 管理費) - 0.5 * 訂單數n

司機端計價規則為每公里1.44元,每分鐘0.4元,假設每公里跑2分鐘,每個訂單為8公里,再摺合空駛率(假設為20%),1.77%的管理費,以及每單收取0.5元的管理費,那麼每公里司機的收費為1.7元。

其中的差價就是司機個人的收入6240元,相比計程車司機,高出25%。意味著,只要滴滴平台有足夠多的訂單,司機留在滴滴平台的意願還是很強烈的。

但是,新政明令要求司機依法納稅,按勞務所得稅計算,6240稅後收入800 + 5440 * 0.8 =5152元,此時以及跟計程車司機收入已經沒有差距。

更不用說本地戶籍本地車牌高端車型的規定,直接限制了低端網約車市場……

2. 需求端

乘客端計費為每公里1.8元,每分鐘0.5元。每公里的出行成本為2.8元,相比給司機的2.24元,平台抽水20%左右。司機的收費限制了平台成本進一步下降,而市場上諸多替代品的出現限制了滴滴價格的進一步上漲。

3. 成本收益結構優化思路

1)拼車演算法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更多的利潤空間。按照3月份滴滴快車的公開數據,拼車的路徑重合率已經達到了75%,空駛率下降到10%以下。

司機端按照有效公里數和行駛時間來收費。由於空駛率下降,每天同樣跑300公里,司機的賬上會多10%左右的收入;

假設每個快車單行程8公里,司機接第二個乘客多行駛2公里,每次拼車平均由2.5個拼車單組成,乘客拼車可以享受7折優惠。那麼,平台每公里的收入為:

乘客訂單總額/公里數 = (2.8*8*3*0.7)/(8*0.75+8*2.5*0.25+2*1.5)=47.04/14 = 3.36

乘客實際每公里費用下降為1.96元;司機每公里收入不變,因為空駛率下降而有效收入增多;滴滴平台每公里的收入卻上升為3.36元,比之前多了20%。這是一個利潤率double的美麗的故事。

但快車拼車會受到網約車政策的影響。雖然演算法能夠對三方都能產生更大的價值,但是隨著快車的市場空間變少,快車拼車的流水也會呈現越來越少的趨勢。

2)滴滴一直在研究無人車,假如無人車研發成功,每個訂單中司機工資部分的成本就節省了。對平台而言,成本僅為0.9元。盈利空間或降價空間就變得很大了。

無人駕駛汽車,滴滴目前正在矽谷招募數據科學家,幫助其開發自動駕駛汽車。程維還與英特爾中國實驗室前主管、北京馭勢科技創始人吳甘沙多次會面,商討合作。馭勢科技正在給無人駕駛汽車開發道路掃描系統。

無人車是一項受政策影響的技術,且不論2年之內,這項技術是否能適應於不同的路況。即便屆時技術成熟,可能政府政令也很難再滴滴上市時推出。

3)Car2go,共享汽車模式,跟無人車類似,也能減去了司機的人工成本。滴滴近期投資的ofo單車,允許出行者共享單車。其實模式跟共享汽車很類似。不排除滴滴先用試錯成本更低的共享單車試水,後期將共享解決方案擴展到汽車中的可能性。

GMV分析

滴滴計劃2018年上市,屆時達到5400億美金的GMV。

我們看看目前的業務線情況

距離滴滴所計劃的4500億增長相差甚遠(如果考慮網約車對快車帶來的衝擊,這一數值可能需要達到5000億),因此滴滴必然會根據自身的優勢攻破更大的市場。

滴滴最大的優勢在於通過網約車平台粘住了2.5億乘客和1000萬司機。因為多地具備特有的限號現象,2.5億乘客中會有相當一部分是有車人群。根據易觀的報告,所有出行人員中,有41%的用戶在私家車無法出行時,選擇使用網約車平台出行。也就是說,滴滴平台能觸達到1.1億車主。根據中國市場網的調查,2016年6月,中國的汽車保有量為1.84億。也就是說,滴滴能接觸到60%的車主。不難理解,為什麼滴滴推出代駕服務短短6個月之內,就可以趕超e代駕,一躍成為市場第一。

1)先看汽車電商市場,2018年中國市場可以銷售3000萬輛汽車。按照一輛汽車1萬元的傭金,可以有3000億的收入。不過個人不看好滴滴做汽車電商。汽車是大宗商品,購買者的決策成本大。需要大量對比到汽車資訊,比如汽車之家的汽車資訊及車主社區對車型的評價;也需要線下體驗。整個購買周期長,模式是重資產型的,短時間內滴滴不一定能做起來。

2)再來看車後市場,根據報告,2016年車後市場規模達到9700億,以10%的年增速來估計,在2018年可以達到12000億。滴滴一直在積極布局線下。到9月份為止,滴滴擁有了19家車主俱樂部,共覆蓋18個城市。滴滴車主商城,覆蓋了12個城市。建立258家滴滴加油站,共覆蓋15座城市。另外,還在積極發展滴滴驛站。足可以看出滴滴對汽車後市場的野心和實力。

3)再看汽車金融,到2018年,我國互聯網汽車金融的總規模可達到18500億元。滴滴在去年,接受了中國平安的投資。滴滴擁有千萬司機的行駛數據,能觸達到1億車主,與平安在汽車金融上達成戰略合作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4)滴滴最初就考慮過進攻O2O市場。滴滴還與貴州茅台合作也有機會跟餓了嗎合作,將出行變成O2O的入口。但是目前新美大穩居市場第一的位置,團購品牌深入人心,每年GMV破千億人民幣。滴滴在短期內貌似沒有攻破這個市場的苗頭。因此,這部分市場也不能算在2年之內。

綜上,滴滴坐擁強大的用戶資源,充足的現金流,還是有希望於2018年上市獲得千億估值。為了規避政策風險,滴滴一方面會持續投入研發在無人駕駛上,一方面會通過ofo試水共享單車,最終實現共享汽車。為了獲得更大的增長,滴滴會攻佔汽車後市場,布局整個汽車產業鏈。

羅曼羅,技術出身的PM,個人公眾賬號pm-miao(產品喵)


推薦閱讀:

有關商業模式實施戰略規劃的創新研究
《夢幻西遊》商人是怎麼掙錢的?
很多商業模式聽上去很簡單,為什麼沒有人複製他?
95%的人都想嘗試,推翻傳統零售的會是這一波潮流?
做軟體,蘋果不及微軟;做電腦,蘋果不及...但是,蘋果卻創造性地整合了硬體、軟體、內容,形成1+1+1>3的效應,也造就了震撼世界的商業模式。這說明了什麼?

TAG:商业模式 | 滴滴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