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存在的「調音師」

「一個調音師一天能調幾個耳機?」—— 這無疑是個令人感到尷尬的問題。我給出的回答是:

沒有「調音師」這種職業的存在。

這個回答當然是不嚴謹的:在需要現場音頻調試的演出場地工作的音響工程師、音響技師(Audio Engineer/Technician),尤其是操控調音台(Mixing Console)的專職工作人員(Monitor Engineer 或 Live Sound Engineer),他們就被稱為「調音師」。

除此之外,另一種「調音師」「調律師」(Instrument Tuner/Technician),或更具體的「鋼琴調律師」(Piano Tuner/Technician),通常是指 依據樂器的結構形式和聲學原理,在確保獲得準確的律制音階排列與穩定的音高的狀態下,根據演奏者的使用要求對樂器進行一系列調律、調音活動 的技師。這種「調音師」或「調律師」,就和前面提到在演出現場工作的「調音師」完全是兩回事:儘管他們在中文文字上是完全等同的。

回到這位知乎題主的問題本身,在這種語境下提到的「調音師」,正是被某些音響發燒友普遍認可其存在性的一種神奇職業。「一天能調幾個耳機」的論述像是在描述某種傳統手工藝人的作業 —— 這種將現代工業產品中的功能藝術性存在認作是「手工藝」的觀念,正是這些發燒友們認知錯誤的地方。

有趣的是,這種錯誤認知多半不是「原發性」的,而是一些廠家在宣傳其產品的過程中灌輸給消費者的觀念。如果說「藝術性」無法有效地通過商品的品牌來進行展現,打造這種消費主義的個人品牌信仰崇拜則是更為聰明的營銷方法 —— 早在二〇一一年 NPD 發布一份的調查報告 中就曾指出,包括冠名「調音師」這種方式在內的名人背書式營銷,可以影響高達 30% 的耳機購買決策。

二〇〇八年 Beats 推出的 Beats by Dr. Dre Studio 或許是第一款確切地將聲音特性(Sound Signature)打上音樂人烙印的耳機產品,不過僅此而已。「耳機調音師」在這之後的「發展」,似乎在某些音響廠家和商家的宣傳之下變得更為登峰造極 ——「耳機調音師」從一種賣點升華成特為耳機音質和聲音特性負責的專有職業。在這裡必須要提前聲明:否認「耳機調音師」這種專有職業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否則「調音」這種行為的存在。

事實上,使用 "Headphone Tuner" 或任何近似的表達在 Google 上進行搜索都不會得到任何有價值的結果,我也從未在任何知名音頻器材製造廠商的招聘啟事中看到過類似的存在。Acoustics System Engineer(聲學系統工程師)、Mechanical Design Engineer(機械設計工程師)、Hardware Electrical Engineer(硬體電氣工程師)、Acoustic Research Scientist(聲學研究科學家)、Quality Engineer(質量工程師)和定義更為寬泛的 Audio Engineer(音頻工程師)才是為耳機產品最終結果負責的團隊構成;而所謂的「耳機調音師」,則是一人全能的產品經理,這次連程序員都不差了。我相信任何對現代工業產業有最基本了解的人,應該都能想通這種說法中荒謬的成分。

當然了,我作為一個「業外人士」難免會對這個行業存在誤解,所以我和 AES(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 音頻工程協會)的前任主席 Sean Olive 聊了這個問題。他是這樣說的:

Some companies may well have a headphone tuner who determines the final sound, but I suspect this is more common within small companies where are limited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measurement capabilities. We rely on more objective measurements to design and test the headphone. The listening research weve done helps set the design targets.

一些公司很可能真的有一個「耳機調音師」來決定耳機最終的聲音,但我懷疑這在那些主觀和客觀測量能力有限的小公司中更常見。我們(Harman 集團;譯者按)更多地依靠於客觀量度來設計和測試耳機。我們所做的聽音研究是用來幫助確立設計目標的。

If listening tests are required to fine tune the headphone, we rely on a panel of trained listeners rather than a single "golden ear" listener. Relying on a single listener is too risky.

如果必須要使用聽音測試來對耳機進行微調,我們更信賴一組經過訓練的聽音者而非單個的「金耳朵」聽音者。信賴一位聽音者的風險太大了。

必須指出的是,一位事實上參與聽音測試來輔助微調耳機音質的聽音者,和一位在概念上指揮耳機製造和設計耳機聲音特性的「耳機調音師」卻是完全不同的。Harman 集團旗下 AKG 品牌有 Quincy Jones(昆西·瓊斯)「參與開發」「親自調教」的 Q 系列耳機,他是這不存在的「耳機調音師」嗎?抑或是說,某些作坊中的師傅才是真正的「耳機調音師」?—— Who knows, right?

-

題圖版權 ? Charles Rodrigues

本文原載於《聲音中?介》

推薦閱讀:

剛入了hd650,為何覺得音質並沒有想像中的好?
Beats by Dre 品牌的耳機音質真的那麼不堪嗎?
如何評價小米旗下加一聯創開發的耳機「煲機助手」應用?
求搖滾電音耳機推薦,手機直推,預算4000左右?

TAG:耳机 | 发烧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