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使,還是魔鬼?
本來不想來聊這個話題,但今天一大早,有個朋友來問我,你怎麼看這次中國推出CDS和房產市場之間的關係?看來關心的朋友還是不少,想想還是寫下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金融衍生品雖然看起來和很多人日常生活隔的很遠,很多概念也聽不懂,但其實你或多或少的已經買過或是未來會買到掛鉤金融衍生品的理財產品。很多稍微懂一些的朋友,都會聯想到美國次貸危機的元兇之一就是CDS。文章最後有一個鏈接,是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關於美國次貸危機中CDS的分析。記得當年自己正在念人大的金融研究生課程,年輕時的獵奇之心讓自己特別研究了一下,大家可以當作科普附文來看。
現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關心這個事情的人估計相關新聞也看了不少,那我就簡單說說自己的觀點,文件分析類、論述原理類的內容在這裡就不再敖述。
先用一個車險的比方,來通俗的解釋下CDS和CLN吧。
- 買CDS的人就是買了個車險:
車子越貴或出風險的可能性越大,保費也就越貴
如果車子不出事情,那就一年一年的交錢
如果車子出事了,那就妥妥的收到理賠款啦
- 買CLN的人就相當於賣了個車險。而且為了防止以後拿不出錢來理賠,還付了押金:
如果車子不出事,那就年年收別人保費,還有押金的利息可拿。到期也沒有出事的話,押金就可以全額收回了
如果車子出事了,那就只能拿回(押金減去理賠款的部分)
所以兩者都是緩釋風險的工具,但起到的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作用,CDS買方是成天盼著出事(因為車子可以不是他自己的),而CLN買方是每天燒香求對方別出事別違約。就像電影《大空頭》里的一個比喻,如果把金融市場比做一個賭場,那麼買CDS的就是賭你會輸,而買CLN的就是賭你會贏。
CDS業務在這時候推出,對於政府來說,個人認為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目前經濟下行導致信用風險頻發,隨著越來越多的風險暴露,需要一種緩釋信用風險的工具來分散和轉嫁風險,幫助提高標的資產的流動性。
而且最近監管機構在多個領域的文件、辦法里明確表示要打破剛性兌付,不管是互聯網金融行業,還是最近被熱議的債轉股。政府明確自己的角色不再是信用兜底方,不會再像2000年前後那樣通過成立資管公司印鈔票來為違約買單,要讓市場消化風險而不再是國家。
這次中國版CDS我沒猜錯的話,初期應該主要會面向煤炭、鋼鐵等需要進行去產能、債轉股但目前基本面階段性欠佳的能源類企業,以及地方債務平台,以增加信用背書提高流動性,促進供給側改革的順利進行。
說到房地產,這輪房價上漲除了是要為錢找個長期蓄水池(為了穩定人民幣匯率導致的當前格外嚴苛的外匯管制,使得錢出不去,再加上短期蓄水池-資本市場的低迷,雙重原因)以外,完全是市場在去庫存,表現為地產公司的開發貸大降而消費房貸大漲。所以房地產公司手中的現金充裕,也就意味著融資需求在下降,信用需求在下降,自然把房產公司作為CDS參考實體的就少了,所以房地產未來不是中國CDS的主要市場。
從下圖可以看到,一邊是大幅收緊房地產企業的貸款,一邊是加碼居民個人按揭貸款,銀行正助力房地產去庫存。推薦閱讀:
※國際大銀行通過信用違約互換 (CDS) 來影響一國的經濟是真的嗎?這種事有可能發生嗎?
※設計 CDS、CDO、ABS 等金融產品的天才之處體現在哪裡?
※CDS Spread Curve 為什麼會呈現負斜率的形狀?
※評級機構可以被 CDS 取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