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續?奧羽戰國史(上)——奧羽仕置
不懂戰國的前言:自從翻了奧羽戰國史相關的五篇文章並發布後,獲得了不少朋友的支持,鄙人很是欣慰也很受鼓舞。前面幾篇文章里都提到了奧羽仕置,並將其作為奧羽戰國時代結束的標誌。但奧羽仕置究竟是什麼情況,以伊達氏為首的奧羽諸大名在奧羽仕置中及仕置後的情況,以及大崎·葛西一揆、九戶之亂的情況都沒有做詳細交代。所以為了有始有終,同時和朋友們共同初步了解一些關於奧羽仕置的知識,便又翻了一篇文章,專門來介紹一下天正末年奧羽仕置到文祿年間奧羽諸家的動向。
第一章 豐臣秀吉的遠征
天正十七年(1589)六月,出羽米澤城主伊達政宗在陸奧磐梯山麓的摺上原大破蘆名義廣軍,乘勢奪取黑川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吞併了會津。戰國大名蘆名氏滅亡。至同年末,除了相馬氏、岩城氏外,其餘南奧的諸勢力均投靠到伊達政宗麾下。在次年正月舉辦的連歌會上,伊達政宗也通過吟唱連歌表達了自己拿下仙道七郡(即石川、信夫、白河、岩瀨、安達、田村、安積七郡——不懂戰國注)的喜悅之情。
但僅過了半年,會津就成為了天下人豐臣秀吉的囊中之物,而蒲生氏鄉則被任命為新的黑川城主。天正十八年(1590)由豐臣政權主導的奧羽仕置,使奧羽傳統的勢力版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被轉封的,也有被沒收領地的,其餘大勢力均成為了豐臣政權下的大名,因此奧羽仕置也可以看作是奧羽戰國時代的終結。本文便圍繞奧羽仕置所展開。
根據研究日本東北中世史的著名大家小林清治的指摘,仕置不僅指在佔領地築城置兵的軍事措施,更包括了一些對於被征服地進行支配的政治舉措。隨著豐臣政權深入推進其對於全日本的支配體制,仕置也在各個方向上進行著,而其最終階段就是天正十八年(1590)至十九年強行在陸奧和出羽推行的奧羽仕置。
在奧羽仕置之前,豐臣秀吉決定征討相模小田原城的北條氏,同時向奧羽諸勢力傳達了要求他們參陣的意思,實際上這只不過是考驗他們是否臣從的一個有效手段。天正十八年(1590)三月一日,豐臣秀吉率軍從京都出發,所動員的諸國大軍於四月包圍了小田原城。針對秀吉的參陣要求,響應速度最快的奧羽領主是出羽角館城主戶澤盛安,其於三月十日便在駿河島田的豐臣軍的宿營地謁見了秀吉;三月二十七日,陸奧津輕地區的領主津輕為信在駿河沼津參覲了秀吉。
奧羽仕置前後東北大名配置圖
選自高橋充著《東北中世史5?東北近世的胎動》P9
n n 而奧羽的霸者伊達政宗到達小田原時已是六月五日,但吃了秀吉的閉門羹。直至六月九日,在德川家康和淺野長政的斡旋下才得以見到秀吉之面,並為自己的遲到而辯解。此外,最上義光、南部信直等奧羽勢力也均向秀吉表示臣從。小田原參陣只是確認了奧羽諸勢力的臣從之意,但秀吉並未下發知行宛行和領地安堵狀。四月二十四日,尚在攻圍小田原城之際,豐臣秀吉就已計劃前往陸奧的會津地區。七月五日,小田原城落城,北條氏政、氏照兄弟自殺,氏直被流放;十三日,秀吉入小田原城,並在城中逗留四日;十七日,秀吉動身前往奧羽。在經過鎌倉、江戶等地後,於二十六日到達了下野宇都宮,並在此實施了奧羽仕置第一階段的諸項事宜:一是給南部信直、戶澤光盛(戶澤盛安已在一個多月前病死,未能看到自家的領地安堵。而其長子戶澤政盛尚處於幼年,因此便由盛安之弟光盛繼承當主之位——不懂戰國注)下發知行安堵的朱印狀;二是許可秋田實季和相馬義胤前來出仕;三是命伊達政宗和最上義光協助進行奧羽仕置;四是沒收大崎、葛西、和賀和稗貫諸家的領地;五是承認由佐竹義重的三子貞隆繼承岩城氏的當主之位(此前的岩城氏當主是岩城常隆,其母親是佐竹義重的姊妹,因此貞隆與常隆為從兄弟關係。但不巧的是岩城常隆在秀吉到達宇都宮的前幾天病死——不懂戰國注)。雖然此時對於絕大部分勢力來說並非是正式獲得了知行宛行,但起碼算是得到了安堵的承諾。當然,也直接沒收了一些勢力的所領,這也是此次在宇都宮和後來在會津所進行的奧羽仕置的主線。
八月四日,秀吉又從宇都宮出發,經由白河,於九日到達會津黑川城;在途徑長沼時,給奉行眾下發了進行檢地和刀狩的朱印狀;在十三日秀吉離開會津前,又發布了關於奧羽仕置的一些措施。比如命令奉行眾負責監督各地大名遵守下發的掟書;伊達、最上、南部諸家大名的妻子兒女上洛,實際就是去充當人質等等(《島津家文書》)。其他具體而且重要的事項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是除了在宇都宮便已決定了沒收大崎、葛西、和賀、稗貫四家的領地外,連伊達政宗麾下的從屬勢力白川義親、石川昭光和田村宗顯的領地也一併沒收。
二是大崎氏和葛西氏的舊領賜予木村吉清;伊達氏舊領中的會津地區、岩瀨郡、安積郡、石川郡、白河郡和二本松地區賜予蒲生氏鄉;田村郡賜予伊達氏的重臣片倉景綱。
三是奧羽諸大名的妻子兒女上洛並長期居於京都。
四是最終確定奧羽仕置的地區及大名的職責分擔,發布檢地的規則要求及兩種掟書。按照在宇都宮時所決定的那樣,由伊達政宗和最上義光輔佐奉行眾落實仕置事宜。
在奧羽仕置的相關事務部署完畢後,秀吉從會津返回了京都,而豐臣政權的奉行眾們則花費至少數月時間落實上述工作。
第二章 檢地·刀狩·破城
在奧羽仕置的主要內容中,除了領地的再分配外,還有檢地、刀狩和破城等政策。而且對於不同的地區,也由不同的奉行來負責。
淺野長政負責被沒收的大崎、葛西、和賀、稗貫四家舊領內的事務,同時他還相當於奧羽仕置一事的總奉行。秀吉前往會津之前,淺野長政就在白河與秀吉本隊分手,提前北上,於八月九日到達陸奧信夫郡的八丁目,十三日到達了刈田郡。在與伊達政宗會合後繼續北上,二十日進入葛西氏原來的本城登米城,開始實際運作奧羽仕置,之後將大崎、葛西氏的舊領交接與木村吉清。
被賜予蒲生氏鄉的會津領的仕置相關事務也同時開始。會津由豐臣秀次負責、白河由宇喜多秀家負責、岩瀨、石川、安積諸郡由青木一矩負責。而蒲生氏鄉並未實際參與,與木村吉清一樣,是仕置完畢後進行領地交接的。
九月十三日,淺野長政前往膽澤郡的平泉,於九月底完成了和賀、稗貫兩郡的仕置相關工作,之後動身返程,十月底抵達駿河的府中。而作為其輔助人的伊達政宗也在九月底回到了本城米澤城。
陸奧東海岸沿線及海道諸郡的仕置工作由石田三成負責。在處理完岩城領和相馬領的事務後,三成與淺野長政會合併返回京都。
出羽庄內、由利、仙北地區的仕置工作由上杉景勝和大谷吉繼負責;秋田由木村常陸介負責;陸奧的津輕地區由前田利家負責。仕置事務處理完畢後,上杉景勝於十月回到越後,大谷吉繼、木村常陸介及前田利家等人則在十一月至十二月間各自返回,作為輔助人的最上義光也回到了山形城。
前文提到了仕置的主要政策有檢地、刀狩和破城。首先來看檢地。天正十八年(1590)所進行的檢地的大致對象是除了伊達、最上、南部三家所領以外的領地,即被沒收的領地和其他中小領主的所領。八月,秀吉的檢地規則被發布給各地區的仕置事務負責人,田地分為上中下三等,並以斗代標記(即年貢高),山畠、宅邸、麻畠、漆木等也折算成年貢,並確定田地一段(即一反,為面積單位,一段約合991平方米——不懂戰國注)的面積是五間(間為長度單位,一間約為1.818米——不懂戰國注)乘以六十間的長方形,以此為基準在各個村莊進行檢地。
但因為在一個村實施檢地就要花上一兩天,很是耗費時間,因此也採用了由村子申報其檢地情況,並由檢地人員進行複核確認的所謂指出檢地的方式。而且在匯總作成的檢地帳上也不詳細記錄所檢土地的參數,似乎只是估算一個差不離的土地面積,甚至還有仍使用貫高來計量的情況。因此秀吉所要求的檢地方式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還是存在一定偏差的。實施檢地主要是為了了解新增的石高,出羽全領的三分之一都成了豐臣政權的直轄地。
通過檢地,至少使豐臣政權在表面上了解到了奧羽大部分地區的村子石高的情況。雖然以前也有大名進行過檢地的嘗試,例如伊達氏就曾編製了《伊達領段錢古帳》,但這類檢地方式的地區性和局限性較強。但天正末年在奧羽實施的檢地,覆蓋面很大,且採用了相同的檢地標準,因此也不能不說是一個劃時代的舉措。通過檢地,不僅大幅增加了大名的藏入地和年貢收入,而且實現了削減家臣知行的目的。
除了檢地外,第二個著名的政策就是刀狩。豐臣政權的統治方針是日本的百姓禁止私自持有刀、槍、弓、鐵炮等武器。在奧羽仕置過程中,實際就是沒收仕置地區百姓所持有的武器。但先不說所謂的刀狩政策的貫徹深度如何,是否真的能將百姓持有的武器全部沒收,關於實行刀狩的最主要目的,學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說法是沒收武器乃是快速解除百姓武裝,防止其發動一揆暴亂的方法;另一說法是通過是否可持有武器以劃定和區分武士和百姓的階級身份。要是從結果論來看,刀狩似乎對上述兩點都產生了作用。
最後一個政策就是破城,其基本作用也是防患於未然,防止城郭在一揆爆發時成為反抗勢力的據點。雖然表面上的原則是除了大名居城等重要城郭外,其他無關城郭一律拆毀。比如在關東常陸的佐竹領,高野郡南鄉的赤坂氏就受命要求破城,且從豐臣政權那裡還派來了檢使監督。所以據推測奧羽當也毀去了不少城郭,但遺憾的是目前尚未發現像佐竹氏那樣的破城相關的一次史料。而且在被沒收的伊達、葛西、大崎領中,仍然存留著不少城郭,後來的大崎·葛西一揆爆發之時,這些城郭就有不少分別成為了一揆及前來討伐的各家大名軍的據點。
話接前文,在基本完成了奧羽仕置的相關工作後,各負責人分別返回。天正十八年(1590)冬,奧羽諸大名上洛,從秀吉那裡獲得了承認其所領的朱印狀。而奧羽仕置理論上也因奧羽諸大名上洛臣從,並獲得豐臣政權的所領承諾而告終了。但實際上,此時說奧羽的局勢平穩為時尚早。
第三章 尚未完結的仕置——一揆蜂起
隨著豐臣秀吉率大軍離開奧羽,各家大名也隨之撤回本領,伊達政宗、蒲生氏鄉等奧羽大名開始計劃重整領國。但事情並未就此完結,之前被沒收領地及不滿於奧羽仕置政策的諸勢力蠢蠢欲動,最終在奧羽多地爆發了大範圍的一揆動亂,以下便簡單整理一下。
一、陸奧會津田島一揆
負責會津仕置事務的豐臣秀次從天正十八年(1590)八月開始進行檢地。在此過程中,秀次家臣細野光房在南會津的九九布村和松川村一帶檢地時,強行對歷來免租的燒畑(焚燒田地里的雜草、收割後的殘餘莊稼後,其灰末用作肥料——不懂戰國注)課以賦稅,從而招致當地百姓的抵抗,最終爆發了流血衝突。
二、出羽仙北·庄內一揆
天正十八年(1590)九月到十月,負責出羽仙北地區檢地的大谷吉繼的家臣與當地百姓間爆發衝突,在地勢力及百姓結成一揆,在增田、山田、川連等城籠城,後被與大谷吉繼一起負責此地仕置事務的上杉景勝派兵鎮壓。但在上杉景勝即將回國的十月下旬,庄內地區又爆發一揆,因此上杉軍到十一月上旬仍然滯留於庄內平叛。雖然不久後大部分一揆被鎮壓,但以藤島城為據點的藤島一揆仍在堅持。上杉景勝已經不耐而回國,只得留下色部長真駐防於大森城,最後於次年才被直江兼續用計討平。仙北地區的一揆爆發的原因,似乎當與出羽仙北地區一部分成為太閣的藏入地有關(藏入地相當於太閣的直轄領,百姓年貢理論上應通過豐臣政權委任的現地代官或奉行徵收上來繳納至秀吉的「國庫」,使得原本的在地勢力失去了經濟基礎,勢必造成其激烈反抗——不懂戰國注)。
三、陸奧大崎·葛西一揆
天正十八年(1590)十月十六日,原大崎氏和葛西氏的舊領爆發一揆,一揆軍包圍了現領主木村吉清、清久父子的本城佐沼城。本次一揆爆發是以十月初發生的加美郡米泉的傳馬役賦課糾紛為導火索的(關於大崎·葛西一揆爆發原因的通說是原本為秀吉家臣的木村吉清的知行是五千石,一下子被拔擢為大崎·葛西舊領三十萬石的領主,短期內根本沒有條件招募很多有能家臣治理如此龐大的領國。因此吉清不得已啟用一些浪人,甚至地位較低的足輕、雜役等,這些人本身素質較低,不具備良好的政治手腕,因此在仕置過程中無法較好的處理與在地勢力和領民的關係,最終導致一揆爆發——不懂戰國注)。十月上旬,大崎、葛西氏舊臣及其領民對於木村氏家臣的蠻橫忍無可忍而結成一揆進行抵抗,在膽澤郡的柏山等地籠城。
在接獲此嚴重事態的消息後,伊達政宗和蒲生氏鄉迅速對應,先後於十月二十六日和十一月五日從米澤城和黑川城出兵北上。蒲生氏鄉在十一月二十日前拿下一揆軍名生城後,便固守稱病不出;十一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伊達政宗軍救出被圍困於佐沼城的木村吉清父子。此時蒲生氏鄉與伊達政宗之間也產生了傾軋,雖然二人於十一月二十八日互換了起請文,但「政宗似有不臣之心」的風言風語不脛而走(伊達政宗和蒲生氏鄉之間產生矛盾的通說是,本來二人會談並確定合力攻擊一揆軍。但就在行動的前一天,伊達家臣須田伯耆向蒲生氏鄉密告伊達政宗參與煽動一揆,而且政宗的右筆曾根四郎助也送來密信舉報政宗與一揆有關,導致蒲生氏鄉的狐疑。此事的真偽現在不好確定,雖然也有此事是蒲生氏鄉自導自演或者是一揆軍的反間計的說法,但伊達政宗在奧羽仕置之後會津領被沒收,作為恢復舊領的手段,即便是真參與了煽動一揆趁機混水摸魚也不是不可能。另外江戶時期的俗書《常山紀談》中還記載了一則逸話,伊達政宗派遣一名十六歲的少年清十郎到蒲生氏鄉身邊為其小姓,伺機暗殺氏鄉。後來清十郎在給父親去信時信件被關卡發現,此事敗露,清十郎被下獄。但氏鄉也讚賞清十郎的忠義和勇敢,便赦免了他的死罪——不懂戰國注)。
雖然暫時壓制了一揆軍的行動,但蒲生氏鄉對於伊達政宗極其不信任,就是不離開名生城。如果想讓自己出城,那麼政宗必須送來人質,以擔保自己的人身安全。政宗不得已交出了重臣伊達成實和國分盛重為人質。天正十九年(1591)一月一日,蒲生氏鄉離開名生城,踏上回到會津的歸途。
雖然木村吉清父子被救出,但是大崎·葛西一揆仍在各地籠城抵抗,而且對於伊達政宗來講,後面還會有更大的問題。本文後述。
四、陸奧和賀、稗貫一揆
受到大崎·葛西一揆的浩大聲勢的影響,和賀、稗貫兩郡也爆發了一揆。一揆軍包圍了淺野長政家臣駐守的鳥谷崎城。得到消息的南部信直趕忙出兵救援,於十一月七日擊潰一揆軍,但兩郡的一揆勢力尚未被根除,抵抗至次年仍有持續。
豐臣政權的奧羽仕置政策遭到奧羽各地領主及百姓的強烈抵抗,是秀吉在當初無法想像到的。負責奧羽仕置的諸將剛離開後便爆發一揆,總奉行淺野長政在駿河府中接到了消息後,也急忙返回了奧羽。雖然蒲生氏鄉、伊達政宗、南部信直等奧州諸將迅速響應,在短時間內鎮壓了一些一揆,但一揆方仍然保存了相當的實力。而且在一揆處置過程中還引發了「政宗懷有二心」這樣的政治問題,可見在豐臣政權內部,對於伊達政宗並不能說放心。雖然推行了奧羽仕置的政策,但距離真正實現奧羽仕置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
天正十八年(1590)十一月上旬,淺野長政與德川家康在江戶城會面,討論對策,最終決定由家康率「關東眾」出陣。當十二月「政宗懷有二心」一事的風言風語傳到了秀吉耳中後,秀吉立即命德川家康和豐臣秀次出陣。後來蒲生氏鄉從名生城離開,回到了二本松。豐臣秀吉本也計劃天正十九年(1591)三月一日出馬,但後來也就作罷。
天正十九年(1591)一月十日,石田三成到達陸奧相馬領,並向伊達政宗傳達了秀吉的命令,要求其上洛。應對一揆的工作暫時交與已經回到了陸奧的淺野長政主持。一月三十日,伊達政宗從米澤城動身出發,二月四日到達京都。在向秀吉參禮並辯解後,並未被嚴厲問責,而且還獲得侍從的官位,並獲賜羽柴姓。但關於其所領如何處理,秀吉未給出明確說法。四月底,政宗離開京都回國。
回到領國的伊達政宗立即重新組織討伐大崎·葛西一揆。六月十四日,從米澤城出兵。在伊達軍的攻勢面前,不少一揆勢開城投降,只有宮崎城和佐沼城在負隅頑抗。六月二十五日,在付出了重臣浜田景隆戰死的代價後,伊達軍攻落宮崎城;之後,伊達軍包圍佐沼城,經過數日的猛攻終在七月三日拿下佐沼城,但重臣佐藤為信在攻城過程中戰死。消滅了一揆軍的主力後,伊達政宗進入登米城。
在伊達政宗掃蕩原大崎、葛西領的同時,京都的豐臣秀吉也發布了奧州奧郡仕置的動員令。首先組成討伐軍,一番隊為伊達政宗,二番隊為蒲生氏鄉,三番隊為佐竹義宣和宇都宮國綱等,四番隊為上杉景勝,五番隊為德川家康,六番隊為豐臣秀次。其中德川家康和豐臣秀次從二本松路進軍,佐竹義宣、岩城常隆、相馬義胤、宇都宮國綱從相馬路進軍,上杉景勝和出羽眾從最上路進軍。到達後,由德川家康和豐臣秀次坐鎮大崎一帶待機,居中統籌策應。在平定一揆後,對於要害城郭進行改修,其餘無干城郭拆毀,同時重新分配郡和知行,會津附近的郡付與蒲生氏鄉,大崎、葛西領的郡付與伊達政宗。
以豐臣秀次為總大將的奧州仕置軍的出兵指令於七月十日下發給關東和奧羽的諸勢力。德川家康也於七月十四齣陣,並在八月六日與豐臣秀次軍在二本松附近會合。仕置軍的目標就是徹底消滅一揆勢力,對奧羽進行再次的仕置。
伊達政宗在進入登米城後,一直在等待著豐臣秀次的命令,而一揆的殘黨在深谷集結。八月二十三日,蒲生氏鄉到達和賀郡,與淺野軍和最上軍一同奪回了鳥谷崎城,消滅了和賀一揆。九月上旬,淺野長政在完成了和賀、稗貫兩郡的仕置工作後,將兩郡交給了南部信直,後來兩郡正式成為南部領。
再來看出羽的庄內藤島一揆,天正十九年(1591)五月,上杉氏重臣直江兼續出兵攻擊藤島城,最終開城(通說是直江兼續久攻藤島城不下,後與守城眾達成協議騙得開城,待守城眾退城後將其全部殺死——不懂戰國注)。庄內的領主大寶寺氏因咎被改易(此時大寶寺氏的當主是本庄繁長之子大寶寺義勝——不懂戰國注),庄內成為上杉領。
天正十九年(1591)九月,奧州仕置的最後一戰爆發,即九戶城之戰。從天正十八年(1590)冬以來,陸奧糠部郡也爆發了一揆,至次年二月,南部氏一族重臣九戶政實勾結櫛引氏和七戶氏發動叛亂(在拙文《奧羽戰國史(三)——北奧寒風》中有所提及,三戶城的南部信直之前相對於南部氏一族來說只是作為盟主的存在,九戶氏一族嚴格來說並非其家臣。而在信直獲得了秀吉的安堵朱印狀後,相當於豐臣政權認可了南部信直作為南部氏當主及總領的地位,其他一族均是信直的家臣。九戶政實與南部信直之間本就在信直繼承南部氏當主之位時有過摩擦,此時信直又以豐臣政權為後盾,意圖使原本平級的諸家關係改變為上下級的主君與家臣的關係,九戶政實如何能接受?因此九戶之亂也是政實對於信直不滿及豐臣政權介入南部氏家內事務的總清算——不懂戰國注),即九戶一揆。
九戶一揆的討伐軍是由之前剛剛平定和賀·稗貫一揆的淺野長政坐鎮指揮,豐臣秀次麾下的堀尾吉晴及德川家康重臣井伊直政為主力,蒲生軍、出羽勢、津輕勢和南部勢也有參與。九月一日,討伐軍攻落了九戶氏的前線據點姊帶、根曾利二城,次日便包圍了九戶城。九月四日,在九戶氏菩提寺鳳朝山長興寺僧侶薩天和尚「只要開城投降就可饒命」的勸說下,九戶城開城。九戶政實率七戶家國、櫛引清長、久慈直治、円子光種、大里親基等將出城投降。但討伐軍一方違反約定,將投降的九戶政實等將及在城內的九戶實親和眾將家屬們全部殺死(隨著對九戶城發掘調查的展開,確實發現了被斬首的女人的骸骨——不懂戰國注),九戶之亂平定。
在各地爆發的一揆被全部平定後,豐臣政權著手在奧羽各地再次開展仕置相關工作,本次仕置的焦點就是如何處理被從木村吉清那裡沒收的大崎、葛西氏的舊領。最終的處理結果是大崎、葛西舊領三十萬石賜予伊達政宗,但伊達氏舊領長井、信夫、伊達、安達、田村、刈田六郡約四十四萬石沒收轉而賜予蒲生氏鄉,伊達政宗將本城由米澤城遷往玉造郡的岩出山城。通過上述轉封,伊達氏的領地不僅從七十二萬石降至了五十八石,完全被蒲生領所蓋過,而且政宗還被迫離開了幾百年來伊達氏的舊領伊達、信夫諸郡,更何況大崎、葛西舊領還是一片經過一揆蹂躪的殘破之地。
天正十八年(1590)的檢地,伊達氏並未進行,這次可就逃不過了,由豐臣秀次和德川家康親自主持,目的是進一步明確伊達、蒲生兩家的領地和邊界,同時掌握伊達氏所應承擔的年貢情況。
另外,由於之前破城的政策執行的並不廣泛徹底,因此不少為一揆勢所利用。根據學者小林清治的指摘,為了確保領內的安定,豐臣政權允許奧羽諸大名領內保有一定數量的支城,但支城的普請工作當由豐臣政權的仕置負責人實施,完後再交與諸大名。
上述仕置的相關工作基本都在天正十九年(1591)九月中進行;十月,諸奉行和大名各自返程;十一月,豐臣秀次和淺野長政向豐臣秀吉彙報了仕置的結果。不久後,秀次就任關白。
綜上所述,在天正十八年完成首次的奧羽仕置的相關工作後,各地爆發了一揆,這是豐臣秀吉所無法意料的,從後世來看,也是偶然中的必然。關於一揆的主體,現在一般認為是因為改易和仕置失去所領或者所領受到威脅的在地武士以及百姓,但由於史料的匱乏,還無法斷定其全貌;從地域上來看除了會津的田島一揆外,其他幾次均在北奧羽地區,這無疑與中世末期該地域權力各自分立有關。最終在強大的武力前,一揆勢力和不服從的勢力被消滅,奧羽仕置最終得以實現。
第四章 奧羽仕置的光影
在天正十九年(1591)年末的奧羽仕置告一段落後,豐臣政權在奧羽的勢力版圖基本劃定。蒲生氏鄉作為該地域唯一的「上眾」(由上方下向至此的大名),深受豐臣秀吉信賴,乃是奧羽支配的核心。其以黑川城為本城,在南奧擁有廣大的領地,與北陸和關東相連。
伊達政宗則不僅吐出了小田原征伐前奪取的廣大領地,還失去了父祖以來的伊達、信夫諸郡。從地理位置上來看處於蒲生領和南部領中間,還被最上義光、相馬義胤等勢力所包夾。奧羽仕置後,奧羽傳統勢力中除了被沒收所領的勢力外,內心最為鬱悶的估計就是伊達政宗了吧。
領國位於陸奧北部的南部信直獲得了和賀和稗貫二郡的知行,其宿敵津輕為信以及海道地區的相馬義胤和岩城貞隆也獲得所領安堵。而原擁有奧州探題役職的名家出身的大崎義隆最後只成為了蒲生氏的客將。
出羽方面,最上義光、秋田實季、小野寺、六鄉、本堂、戶澤等仙北諸家、仁賀保、打越、岩屋、石澤、下村等由利眾獲得本領安堵。大寶寺氏則被改易。
從三年多以後的文祿三年(1594)的檢地結果來看,奧羽第一位的大名蒲生氏鄉坐擁九十一萬九千石知行,佔了奧羽全部的知行總量的百分之四十六,從全國來看也僅次於德川家康和毛利輝元(《當代記》);位居第二的是伊達政宗,六十一萬四千石;而居於第三位的最上義光則只有區區的十三萬石了。
奧羽仕置後東北大名所在地及其所領石高明細表
選自高橋充著《東北中世史5?東北近世的胎動》P30
n n 其中著重講一下伊達政宗。天正十九年(1591)八月,伊達政宗由米澤被國替到了岩出山;九月二十三日,政宗入岩出山城。岩出山城的普請由德川家康主持。在入城的前一天政宗給家臣的書信中提到「對於這種結果也是感到非常無奈」(《伊達家文書》),鬱悶之情溢於言表,但卻又不得不遵從。而且除了政宗本人外,家臣們的知行也要隨之改變,這就帶來更多的問題。例如亘理城主亘理重宗作為伊達氏的外樣家臣的代表,本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改封其知行必定會對其獨立性造成影響。而且政宗的知行被削減了十餘萬石,家臣的知行當也隨之降低,想必無人心裡會樂於接受。早在七月七日聽到即將國替的風聲後,伊達政宗在給留守米澤城的家臣的書信中就提到了領國內出現的混亂的局面(《伊達家文書》),有的町民和農民甚至還逃進了山裡,只得強令他們返回等等。這次國替中伊達政宗所採取的各項政策,也逐漸成為了近世仙台藩家臣統制策的源頭。在新的本城岩出山城,伊達政宗迎來了新的一年,即天正二十年(文祿元年、1592)。正月下旬,為了遵從豐臣秀吉之命出兵朝鮮,伊達政宗率軍前往京都,後又前往肥前名護屋。次年三月,政宗渡海至朝鮮,五個多月後返回,之後長時間滯留於京都。好不容易在文祿四年(1595)七月回到領國,但不久後就發生了「豐臣秀次事件」,伊達政宗趕忙又前往京都。之後又忙於伏見城的普請工作,沒有時間回到領國。
奧羽仕置完成後,伊達政宗的政治活動也有了明顯變化,相比於治理領國,其更多的是在豐臣政權下響應軍役、與豐臣氏及諸大名進行政治交涉,來往於伏見、大坂、名護屋,甚至還去了一趟朝鮮。由於長時間不在領國,其領國事務便交給屋代景賴主理,並安排多名評定眾輔佐。大名上京時由留守居役進行領國支配的體制,也是在此時期形成的。
說完伊達政宗,再來看蒲生氏鄉。同伊達政宗一樣,蒲生氏鄉在文祿年間也是多在名護屋和京都,但他並未渡海赴朝。在此期間還整備了本城及城下町,並將黑川城改名為若松城。文祿三年(1594),蒲生領內實施檢地。在奧羽仕置時,氏鄉作為仕置的負責人之一在奧羽參與其他大名檢地,這次輪到他在自己領內檢地了。從保留下來的檢地帳看,對於領內各村的檢地集中在當年六月;七月編製了記載村高及給人的目錄帳;八月個別下發知行宛行。以本次檢地為契機,不僅作成了檢地帳等,還作成了領內財政支出的帳簿。檢地對於大名領國經營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前文已經提及,文祿三年(1594)的檢地後,蒲生領的石高達到了九十一萬九千石,比奧羽仕置時的七十三萬四千石有了大幅提高。
文祿四年(1595)二月七日,蒲生氏鄉在京都死去,年僅四十歲。作為奧羽最大領地的支配者及豐臣政權在奧羽的代理人蒲生氏鄉的英年早逝,給豐臣政權的奧羽支配也帶來了不小的衝擊。豐臣秀吉急忙在氏鄉死後數天內就對其子鶴千代(後來的蒲生秀行)及蒲生氏十三名重臣下發的朱印狀,保證鶴千代平穩繼位,並與家康之女成婚,遵守氏鄉在世時下達的命令和政策,從內外部保證蒲生氏權力的無縫過渡。同時對於蒲生領周邊的上杉、佐竹、最上、伊達諸大名也傳達了同一命令,儘可能減少氏鄉之死所帶來的衝擊。由此可見氏鄉在豐臣政權統治奧羽一環中的重要性,以及秀吉對於年齡尚幼的鶴千代繼位的不放心。
從下發的朱印狀可知,秀吉將輔助蒲生氏完成權力平穩交接的重任交給了德川家康,而蒲生秀行也在淺野長政的陪同下回到了會津領國,正式坐上了當主之位。但在六月,秀吉就下發了沒收蒲生領的朱印狀(《島津家文書》),原因是有人揭發蒲生氏重臣在文祿三年(1594)的檢地中存在舞弊行為,少報石高。因為在氏鄉死後,蒲生氏的財政由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前田玄以和淺野長政等人監管,所以有學者認為蒲生領沒收事件是豐臣氏內部不同派系勢力鬥爭的一個表現(德川家康身為蒲生秀行的岳父和支持者,淺野長政身為奧羽事務的主持者,如果蒲生秀行繼任及檢地問題上出現紕漏,二人勢必會被追究責任。因此如朝尾直弘等學者認為圍繞蒲生領問題,豐臣氏政權內部當是有過對立。而關於被揭發出的少報石高一事,無論真假,對於其他經歷過檢地的大名,至少也是個警鐘——不懂戰國注)。
不管真相如何,慶長三年(1598)正月,在經歷了「蒲生騷動」後(蒲生氏重臣蒲生鄉安與其他重臣蒲生鄉可、蒲生鄉成之間有著積年的對立。氏鄉死後,蒲生鄉安設計誘殺了蒲生鄉可一方的蒲生氏小姓眾之首的亘理八右衛門,雙方徹底撕破臉面,即將兵戎相見。聽聞此事的豐臣秀吉將蒲生鄉安召回,找個理由將鄉安罷免,同時以此為借口說蒲生秀行不具備管理龐大家業的能力,從而把秀行改易——不懂戰國注),蒲生秀行終被改易至下野宇都宮十二萬石。越後的上杉景勝入封會津。同年,秀吉病亡,豐臣政權又出現了新的危機………
原作者 高橋 充
原文出自《東北中世史5·東北近世的胎動》第一章(吉川弘文館、2015)
nn 不懂戰國 編譯
推薦閱讀: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三味線樂曲?
※日本留學熱門專業—金屬材料專業詳解及
※經典日劇《自戀刑警》,完爆99.9%喜劇的推理劇,明明可以靠顏值的偏偏都要靠發表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