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經濟學

作者 許鐵

你每天接受無數外界輸入(感覺,信號),但是只有被我們大腦闡述為有序的信號才叫信息,其餘則是雜訊。但是為什麼對於某些人常認作信息的東西, 卻是雜訊? 因為我們的大腦結構天生能夠對某一類的外界信號建立有序,抽取信息。 而其它麻木。

科學家沉迷一套縝密的邏輯因為他們的腦對因果關係特別敏感,貝多芬把音符組合成美麗的旋律,我在這裡把無序的思路組合成結構性的文章。也都如此。你要在大腦天生容易產生信息的地方造化,你就可以成天才。而如果你硬要在那些你的大腦天生比較容易產生雜訊的東西建立秩序,反抗的將是你自己。

生物在世界上存在的第一個矛盾是能量的稀缺,尤其是那些處於低熵狀態能夠被利用的能量就更少。這也是所有生物競爭和進化的動因。能量有限,慾望無窮。大腦以2%的重量消耗人體20%的能量,因此能量稀缺是大腦面臨的第一難題。哪裡有稀缺性,哪裡就有經濟學。

Lesson 1: 人性貪婪,貪婪的原因是稀缺,因為稀缺只有貪婪(競爭動力)的個體才允許存在。

Lesson 2:人腦的經濟學。經濟學是市場上無序的個體在自發組織下形成有序的市場,並通過價格槓桿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用最少的資源干最多的事情。那麼大腦的經濟學是什麼?用有限的能量,產生最多的信息。這就是大腦應對稀缺性的對策。

Lesson3: 市場通過給買賣的人排出優先次序, 讓最想付出代價取得貨品的人優先贏得交易。 而大腦通過情緒給經過它的眾多任務(信息源)排出優先順序,分配能量。 大腦偏好那些它擅長闡述的東西給與能量,是大自然優化配製的表現。有一個詞叫舒適區,就是指這一類任務。

讀懂情緒所包含的信息

我們通常說衝動是魔鬼,然而情緒有猶如此大的力量,卻是因為我們需要它。情緒來自我們億萬年形成的本能, 如同一頭威力巨大的原始野獸,讓我們憤怒的時候攻擊,喜歡的時候墜入愛河,成為一個合格的生物人。

情緒是大腦調節能量流動的方式,正如價格是市場調節物資分配的方式。你做不同的事情有喜歡有不喜歡,其實你的喜歡與不喜歡就是大腦在估價。大腦要把稀缺的能量分配給不同的任務,這個時候它要對每一件事進行價格評估,看看哪一件的效用最高,就送給它。這裡不得不說大名鼎鼎的多巴胺,多巴胺是爽感的提供者。估值的任務就是靠多巴胺提供的,被多巴胺評級高的事物,大腦就給它更多能量,從而提高大腦的信息轉化率。

圖: 愛的使者-大腦偏好的評估者-多巴胺(Dopamine)

每個人的估值體系不同-決定一個人的根本性質和所適合的生命結構。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內向和外向。內向的人也可以很善談,但是卻不喜歡和別人應酬,這點情緒已經做好了估值。讀懂情緒,就是理解大腦自身的估值體系。

但是人是否可以違背情緒而行事呢?當然,因為我們有自我意志。這是人類作為萬物靈長最有利的武器,我們的自我可以計算長遠的利益而抵觸我們的本能。但是,有一點, 當你抵觸情緒執行任務,你要消耗的能量要比順著情緒來的大的多,因為你需要一個高級的中央控制系統來抵消情緒的趨勢, 這本身就是耗能的,再加上違逆情緒的任務一般都是信息轉換率很低的,因此情緒會通過痛苦來告訴你它的反抗。

壓抑大腦的這種自發的估值體系而做事情的經歷大家都有。

比如說王小五十分痛苦的背書,為了記住熱力學第二定律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終忍受不住去看愛情動作片了。 為什麼? 白話說對物理沒有愛。但是愛這類的詞只是表象而不包含太多信息。其實是他的大腦在物理這個渠道上能量流動不暢,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剛吃的三斤饅頭的能量都用上了,那些書上的文字依然只是雜訊,即形成了非常少的有序性。這個時候大腦發成警告信號-痛苦,我不適合干這個,換個能量渠道吧,恰好旁邊有愛情動作片,大腦里瞬時發出滾滾電流。

當你感到疲勞,就是情緒的負反饋,大腦讓你離開現有的工作模式,這個模式的效率已經太低。而你感到high,則是一個正反饋,即加大能量在這個渠道上的投放計量。

因此,尋求快樂的本質是找到那個開啟大腦正反饋迴路的鑰匙。而懂得讀取情緒所包含的信息,就是第一步。

順著內心的快樂的做事,從根本上是看是節能高效的措施,就像根據市場價格買東西。記得有一本書說人要是長期做一件事情超過多少小時就是專家,這在理論上或許可行,實踐卻是扯談,因為你做一個你不喜歡的事情就是消耗過多的能量而無功,即使最終進入痛苦的惡性循環直到無法持續(典型的計劃經濟,難逃失敗)。

圖: 尼採在他的名著《悲劇的誕生里》用酒神(右)和日神(左)比喻情緒和理性, 酒神代表的情緒是原始豐饒,是藝術靈感, 即強健的生命力的源泉。而日神代表的理性則象徵著文明,秩序,與邏輯。它導致原始豐饒的喪失。 酒神雖然美好,日神確是不可逆轉的必須。

光靠情緒行嗎? 理性自律的必須

這歸根結底是個調節短期和長期快樂的問題。大腦的情緒調節是一套來自遠古石器時代的技術(進化的滯後性),那個時候除了打獵交配和繁殖,我們沒有其它的任務,而且,人也活不長。那個時期的技術放在我們的信息時代,至少不完全可靠,因為,它永遠只看眼下,不會平衡短期和長期的快樂。

完全跟著情緒走往往等於無原則的尋環作樂,想想那些我們在百無聊賴的時候最喜歡乾的事,是不是都和追逐打鬧,性有關,它反映了一種原始人打獵和繁殖的需求。 但是這一類得來的快感沒有可持續性,還會抑制你發現那些具有持久效力的方式。因此長時間看它們並不經濟(竭澤而漁的原始刀耕火種經濟)。

為了長期的繁榮,我們需要聯邦法院來規範市場,我們需要銀行來調節長時間的流動性。情緒需要和理性自律配合- 我叫它理性縱慾派。標誌性思維是以情緒為信息指標,但不完全是決策標準。銀行的調節水準大概也就是一般人說的情商。

具體怎麼說? 對於大多數有逼格的事情我們並不能在一開始感到快樂或者自發的開始,就好像物理里所說的勢壘,我們要先投入一個啟動能量,才能突破它,達到極樂的香格里拉。如果不投入能量,我們自發開始做這件事的可能性是零。如同在一些開始不會被投資者良好估值但長遠是黑馬的項目。它們需要一定的啟動資本才顯示價值。投資者就是分配能量的大腦, 而大腦天生吝嗇,不喜歡投啟動資本,結果埋沒了這些項目。所以呢?銀行的貸款就是投資啟動資本,如果他們真的是潛力股,後期就會脫穎而出。

大多數需要長期培養的興趣都屬於這一類,比如說鋼琴繪畫,數學物理等。

這種為跳出舒適區,開啟新的大腦正反饋通路的成本我叫它低能勢壘。無法突破低能勢壘,是很多人無法達到自身最佳狀態的原因,即人被困在一種簡單無腦的慣性狀態里。

如果把大腦可能執行的任務化作一張圖,並且把達到每個任務的實現難度標記為需要攀登的高度,那麼我們就可以做出一個大腦認知的能量地圖(energy landscape)。 眼下的舒適區就是這張地圖你目前所處的谷底。剛才說了, 大腦偏好節能,因此,你呆在谷底也會感到特別舒服。然而在這個位置上,你大腦真正的潛能卻處在閑置狀態。

圖: 認知世界的能量地圖的概念。 那些低谷代表比較舒適的區域。 人人往往被困其中。

舒適區可能與真正的那個可以吸收整個生命能量的最優點相差甚遠,但是卻極難跳出。 一個人所能達到的人生建構,取決於他對自己完整的能量地圖的認識,以及他是否能夠努力找到那個真正的最優點。

圖:心理三區-舒適區,挑戰區和恐懼區。 挑戰區是自我調整的關鍵。

克服勢壘的方法-- Hebbian law : 還是之前說的,情緒的力量是偉大的,如果你一開始想要跳出你的舒適區,將會等到情緒的絕命反抗,而再次掉入谷底。因此, 你要做的不是馬上跳出, 而是用習慣修正你的能量地圖,減小低能勢壘。做法就是根據一個最基本的神經學原理: 你的神經活動也可以改變你的神經元之間的連接,經常在一起放電的神經元會加強連接。

什麼意思? 還是回到大腦要做的兩個基本任務: 感知和決策行動。大腦的決策取決於神經元起初的連接,又稱條件反射。這些決策相比通過自我意志引導的複雜運算的決策,耗能要小的多。為什麼會有舒適區,也是因為那裡你只需要靠預先編碼好的條件反射就夠了。 你要離開舒適區,你就需要弱化這一區域有關的神經聯絡,或加強新的區域的神經聯絡,這樣就可以減小低能勢壘。

Hebbian law的生效往往需要一段時間,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習慣養成是長期的過程,需要強大的理性自律。但歸根結底,並不是你可以任意的改變這些聯絡。 合理的人生目標就像一顆種子,首先需要你的大腦是這顆種子的沃土,後期才能發芽長大。 或者說當你離開了舒適區,你需要確實尋著你心智能量地圖的最優點去,否則只能在痛苦中夭折。 這一點上,只有一邊行動,一邊觀察自己的情緒,來搞清自己是否在正確的方向。那些長久讓你抑鬱的東西是不能通過習慣變成你的長處的。

圖:放電導致的神經突觸加強,即兩個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絡加強,更加容易一起放電---神經可塑性與Heibbian law.

用一句經典台詞結尾: Your brain is programmable, if you dont program for it, others will(你的大腦是可編程的,如果你不自己編,會有人幫你編好。-- 那人極有可能是撒旦的使者。)

在舒適區和挑戰區的邊緣尋找突破點,解放情緒的力量

最後回到主題,如何開啟大腦的high模型,彙集發散的慾望流於一序? 剛才說過,自我意志控制的行為具有高耗能的特點, 物理里說叫克服阻力做功,這裡則是克服情緒做功, 而不能持久。 如果能夠反之,把情緒的箭頭反向,那麼阻力就是動力,這件事,早有先人通過心流的概念描述了。

對於心流的wiki定義是這麼說的:

flow, "also known as zone, is the mental state of operation in which a person performing an activity is fully immersed in a feeling of energized focus, full involvement, and enjoy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activity. In essence, flow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lete absorption in what one does."

這裡說到的人進入心流狀態後會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感到一種內生的喜悅,自我被所做的事情吸收掉了。 心流的一個根本特徵是Intrinsically Rewarding。 意思是說你所做的事情本身使你得到補償,而不是因為它你要實現的外部價值,如賺錢。

在心流狀態里,情緒起到潤滑劑,也就是正反饋的作用,連續不斷的多巴胺產出,讓你欲罷不能,以致忘我,連失戀這樣的事都可以忘記。想必很多人在遊戲和做愛中都經歷過。

心流產生的條件是什麼? 是一個感知和行為的正反饋。一個人執行任何任務,都可以分解為一系列的小的收集信息和決策過程。你感受到的信息立刻在大腦里激起下一刻要出現的畫面,並因勢利導作出行動,因此得到理想的結果再通過感知反饋回來,刺激多巴胺的分泌,給這一任務更多的能量,鼓勵進一步行動,周而復使,直到你調動了所有的大腦能量。

反之如果你不能闡述收集到的信息, 而做出錯誤的預測,導致錯誤的行為, 你大腦分泌的化學物質就讓你不爽,不要繼續下去,從而精力分散。

圖: 極限運動中的人一般都處於心流狀態。比如衝浪, 優秀的衝浪選手盯住即將到來的浪花, 腦中已經想到了它下一刻的走勢,並順勢做出一個動作,當它的決定讓它站立在浪潮之巔,它的內心的高潮也達到頂峰,近乎一種忘乎所以,天人合一的狀態。心流中的人處在一種「感知」,行為」和「反饋」完美銜接的狀態。

所以心流產生的關鍵我覺得有三個:

一個是心流容易產生在舒適區和挑戰區交界的地方,你大腦越級挑戰的話,多半會被打回去。而如果光在舒適區,一時的快感會被無聊和空虛取代。

另一個是否及時得到反饋,因為多巴胺的產生是在你決策得到的結果與預期進行比較而來的,如果你的行為不能很快產生結果,那麼正反饋也很難被激活,當然這點因人而異。

最核心的還是你的大腦對特定信號的闡述能力,你可以極為有效的提取在信源里提取信息而不是雜訊。心流屬於作曲中的貝多芬和投籃中的喬丹。

心流中產生的大量多巴胺同時又和Hebbian 定律說的神經系統的可塑性相關。 如果你在一個任務里啟動了心流,你多半會對它「上癮」, 並因此加固了心流。這就是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形成精深造化的基礎。他所能達到的造詣有多精湛,跟他處在心流狀態的時間成正比。

流需要突破低能勢壘,以及尋找自己大腦的「敏感區」。最後說幾句如何找到大腦的敏感區:

你大腦到底對哪一類信號敏感?觀察情緒給你的反饋,你是對語言(故事),數學(橋牌?魔方?)還是運動?這個還是我在上一篇說的, 只能從你的生活經驗中得來。

但是這種方法獲取的信息往往很少,因為很多人可能直接掉入打遊戲看黃片一類。這些事情被選擇是因為太容易了,勢壘為零。 它們的本選中僅僅是因為要求的心理能量較低,而非真正的最優解。如果你被這一類事情迷惑了,就是中了低能陷阱,即你以為是跟著你的心走,實際上是躺在心靈的谷底睡大覺。

所以要第二條路:在一些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對進行剖析,把複雜事物分解為基本元素。 那些複雜的任務包含的基本思維過程是不是你喜歡的呢?

我的假設是,任何一個人生的範式,都可以被分解成某種節奏性的信息。比如你所做的事情如何給你反饋的頻率

比如一些人是無法做科研的,因為它是一個反饋的節奏極其緩慢的事情,你所從事的大部分時間是boring的基本試驗,而且不確定度極高,你幾乎不能知道結果好壞。但是科研的好處是它最大的調動你的創造性潛能,而且它不停的進行因果性思維。如果你對因果律敏感,容易滿足於自己內生的思想,那麼科研很可能是你的範式。

商業的事情就是比較多互動,節奏比較快,見效快。但風險大,適合風險偏好者。

還有一些技術工種,風險和不確定度低,節奏穩定。

所以從上述幾個例子大概我們可以看到其實生活的範式是可以分解成元素的。如風險高低,節奏快慢。所動用的思維多是形象還是邏輯。與人互動的程度等。而其中每一個元素是否符合你,都可以通過更簡單的任務測試得到。即生活細節里你自發的趨勢。你是比較求穩還是求變?你是比較好進攻還是比較被動? 你思考是比較喜歡圖像,數字還是語言(如我是語言)?這些自發的趨勢會告訴你比較擅長發掘哪些事情的有效信息-人腦天生的結構。

尋找到那個恰當的生命之序,並用心流把無序發散的心理能量聯合起來,你就解決了人生最大的命題。其它的問題,人生的目的,意義都成了鑽牛角尖的廢話。你只需要進入你的範式,人生必然精彩。

有趣的推論

1:做事的順序-根據精力大小排列不同困難程度的事情:那些較困難的事情,只有在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才比較容易激發能量流。如果把最好的精力跟了一般的事情消耗精力就是浪費。

2:心理疾病: 很多心理疾病,如抑鬱症,就和剛才講的被困在某些心理過程的低能級區域有關,由於受困者缺乏突破勢壘所需的啟動能量及方向,而身陷其中。 由此可以引出心理疾病治療的一些方法。

3:知行合一: 生命過程即感知及行動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感知是大腦中建立世界的模型,這個模型將指導你行動, 行動過程中你會得到反饋看你的模型是否正確。人們在知和行完美結合的狀態中感受到的快樂是最大的。

4:剛才說的低能陷阱,是說人很多時候的自發選擇只是因為那些事情最容易做到,事實上,我們也的確在疲憊或者能量不足時候,抵抗熵增的能力減少,而易於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無序狀態。這給我們反過來利用低能陷阱提供了可能。

比如說追求一個比較難追的女孩,可以反覆的向她提出吃飯的請求,頭幾次可能都是拒絕的,但是拒絕別人是個比較耗能量的事情。等到她們的能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掉入低能陷阱。這時候她們的回答的不確定性增加,而說yes的可能增大。這也是為什麼在她們疲勞或脆弱的時候提出一些請求比較容易。同樣酒精誘發低能陷阱也是可能的。

可參考的著作: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by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混沌巡洋艦

歡迎加鐵哥個人微信562763765

推薦閱讀:

經濟學是否有較為權威的分類方法?
在《C》(金錢掌控)這部動漫里出現的金融知識和現實中的經濟學現象有哪些共同點和差別呢?
如何從本質上理解社會上發生的各種經濟問題?
為什麼日本比中國更擠,日本大學卻是單間,不學中國大學推行4-8人寢(經濟,文化,制度,歷史等原因)?
《蕭條經濟學的回歸》——克魯格曼

TAG:大脑开发 | 经济学 | 心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