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丨藏教菩薩事六度
讀《天台四教儀注匯補輔宏記》,讀到講天台四教的藏教部分時,講藏教菩薩三大阿僧祇劫行事六度。(關注公眾號「教觀總持」發送【60】獲取該段,還有十道題的小測驗可以檢驗你讀得是否認真……60代表第60期,計劃100期發完輔宏記~)
簡單說說背景(說多了就會暴露學識不足),天台宗依佛陀說法內容的權實、偏圓等情況,將之判為四教(化法四教):藏教(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藏教相比後三教屬於小乘,而藏教之中有三乘行人:聲聞乘、支佛乘(緣覺與獨覺)、菩薩乘,藏教菩薩相比藏教的聲聞、支佛二乘,又算是大乘(但是書里一般講藏教菩薩稱為「鈍根菩薩」)。這段小文就是在敘述藏教菩薩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六度行時,解釋【六度】的一小段。
《觀音玄義》云:欲滿此願,必須修行。修行不出福慧,慧即般若,福即五度,互相資導。以行順願,事理圓足。故《(觀音玄義)記》雲,若非行山,莫填願海。行即福慧,義當六度,五資於慧,慧導於五,其猶目足,不可互缺。五除事障,慧消理惑,此二功圓,悟理得事矣。
……
修六度行者——行施,乃盡命傾財;持戒,則防遮護性;忍辱,乃猶刀割水;精進,則如救頭然;禪那,乃四儀湛寂;智慧,則一念圓明。大願之心普被,無作之道遍施,度生死流,登涅槃岸,故曰六度。
第一名施度。梵語檀那,秦言布施。若內有信心,外有福田,有財物,三事和合,心生捨法,能破慳貪,是為檀那。
布施有二。一、財施,謂飲食衣服,田宅六畜,奴婢珍寶,一切己之所有資身之具,以及妻子,乃至身命,悉屬他有,為他財物,故云猶屬財施。有所須者,能施與之,皆名財施也。二、法施,若從諸佛菩薩經論,及善知識,聞說世出世法,以清淨心,為人演說,皆名法施也。
第二名戒度。梵語屍羅,此雲戒。戒以防非止惡為義,謂能防惡律儀無作之非,止三業所起之惡也。大論云:云何為戒,惡止不更作,是名為戒。若心生,若口言,若從他受,息身口惡,是為戒。
又戒,訓警也。謂警策三業,遠離過非也。
又戒名為制,能制一切不善法故。
第三名忍辱。梵語羼提,此雲忍辱。謂內心能安,忍外所辱之境,故名忍辱。
忍辱有二。一生忍,二法忍。
生忍復二。一、於恭敬供養中,能忍不著,則不生憍逸也。二、於罵詈打害中能忍,則不生瞋恨怨惱也。
二法忍亦二。一者非心法、謂寒熱風雨飢渴老病死等。二者心法、謂瞋恚憂愁,淫慾憍慢,諸邪見等。菩薩於此二法,皆能忍而不動,是名法忍也。
第四名精進。梵名毘梨耶,此雲精進。欲樂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謂之精進。
精進有二。一身精進、若身勤修善法,行道禮拜,講說勸助開化等,名身精進。二心精進、勤修忍辱禪定智慧等,是名心精進。
大集經佛言,精進有二種。一始發精進,二終成精進。菩薩以始發精進,習成一切善法;以終成精進,分別一切法不得自性也。
第五名禪度。梵名禪那,此言靜慮。
禪亦有二種。一世間禪。謂根本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等,是名凡夫所行禪。二出世間禪,復二。一出世間禪者,謂六妙門,十六特勝,觀練熏修等。二出世間上上禪,謂自性等九種大禪,今是事禪,非出世間上上禪也。
第六名智度。梵語般若,此雲智慧。三藏菩薩所有智慧,惟照生滅偏空之理也。
推薦閱讀:
※【雲居山夜話】初上雲居之六:坐香
※佛教徒該如何懺悔才有效?
※下面這幅千手觀音像是否符合漢傳佛教造像規則?是否如法?
※中老年婦女在不吃葷的條件下如何調理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