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邱少雲——關於英雄邱少雲的網路紛爭|高煒
捍衛邱少雲——關於英雄邱少雲的網路紛爭|高煒
高煒
請點擊「風雲之聲」,打開新的世界
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受過科學訓練的理性愛國者們組建的智庫。科學素養,家國情懷,橫跨文理,縱覽風雲。
導讀:隨著廣大愛國網民的強勢反擊以及官方媒體的助推,前幾年網上那種惡意抹黑英模的囂張氣焰已不復存在。回顧幾十年來對邱少雲烈士事迹的質疑從普通的思辨到瘋狂的抹黑再到肆意的嘲諷,確實有令我們反思的問題。軍事上有一句俗語道「沒有進攻就沒有勝利」,用在輿論戰場上更是如此。
————————————————————————————————
在前幾年網路上對解放軍英模的詆毀抹黑現象中,邱少雲一直是一個「風口浪尖」上的人物。細查起來,邱少雲是解放軍著名英模在網路上受質疑最早也最多的一位,梳理圍繞他的各種輿論紛爭,對我們如何理性地認識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
邱少雲
緣起:藝術的誇張與較真的孩子
追究對邱少雲烈士的潑污,就不能不追溯為潑污提供彈藥的各種質疑,而對這些質疑進行追根溯源,卻發現關於邱少雲英雄事迹的爭論最早並非是由軍事或歷史愛好者,而是由小學的孩子和老師們開始的。
很久以來,《我的戰友邱少雲》就是我國小學語文課本的重要課文,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有老師撰文分享關於如何教好這篇課文的經驗。1986年7月的一期《小學教學研究》上,浙江金華一位小學老師裘冠民刊文指出,在講授這篇課文時,一些學生提出了「既然潛伏必須『紋絲不動』,為什麼『我』又可以『扭轉頭一看』」的問題。此後,類似的問題就不斷見於各類小學教學研究的刊物上,也引發了很多小學老師關於這些問題的爭論。
《我的戰友邱少雲》是一篇什麼樣的作品?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志願軍政治部為了記錄這一偉大的歷史,反映志願軍將士的英雄風貌,以「志願軍一日」為題發出了向全軍廣大指戰員徵文的號召。經過兩年半的徵稿和編輯,於1956年出版了《志願軍一日》一書,其中收錄了邱少雲的副班長李元興《我的戰友邱少雲》一文,該文後經縮寫後被列為小學語文課本的同名課文。由於該文運用了一定的修辭手法,加之在收入課本時又經編輯人員的刪減,造成很多背景情況無法反映出來,遇上較真的孩子發現其中有問題,其實無可厚非,甚至可以當作一件好事——說明孩子在學習課文時的確是在動腦思考,而不是死讀書。
發酵:無良媒體的歪曲與某些部門的不作為
隨著互聯網對信息傳播的增速,對這篇文章的爭議從小學師生擴大到了更多的人。2004年3月,《楚天金報》刊登了一篇題為《安陸教師廖忠明質疑課文〈我的戰友邱少雲〉》的新聞報道。文中對課文三個方面提出質疑:一是有些內容不太符合軍事常識。邱少雲隨身攜帶的武器(如手榴彈、爆破筒)在燃燒過程中為什麼未爆炸?邱少雲是如何做到至死不暴露目標?他的武器是怎樣處理的?二是課文內容不符合戰爭邏輯。邱少雲埋伏的地點距敵人只有60多米,烈火在邱少雲身上燃燒半個多小時,敵人大白天為什麼未發現目標?三是文中數據表達模糊。一個「中午時分」就是幾個小時的誤差,「整個潛伏部隊」究竟是多少人?在一個山坡的草叢中能潛伏一支多大的部隊?「殲滅了全部敵人」,也不知道是多少。
需要說明的是,廖老師並非對邱少雲的事迹本身產生懷疑,僅僅只是認為小學課本中的這篇課文表達不清楚。報道中也清晰地寫明「以上疑問,在抗美援朝隨軍記者鄭大藩當年采寫的通訊《偉大的戰士邱少雲》中都不存在。廖忠明拿出鄭大藩的人物通訊複印件。記者看到,繁體字豎排的通訊中,介紹邱少雲的事迹十分清楚,沒有小學課本中的漏洞。」基於課文容易造成的疑問,廖老師「建議有關部門應對這篇課文進行修改」,目的顯然也是在於澄清模糊認識,避免造成誤解。
但在網路時代,各媒體為了吸引眼球而無有生有,該文章在轉載時被冠以各種帶有明顯負面指向性的標題。有的網站將標題變為「教師質疑《我的戰友邱少雲》不符常識」,有的改為「教師質疑《我的戰友邱少雲》多處細節不符常識」,進一步惡化了傳播效果。面對由一場原本無可厚非的教學建議到對英雄污名化的悄然扭轉,一些部門沒有進行及時澄清和解釋,任由商業媒體大吃英雄的「人血饅頭」。隨著此後網路日益深入人們的生活,以非官方的身份通過網路對邱少雲(同時也包括他的戰友們)進行潑污逐步形成了勢力。潑污者裝模作樣地打著「置疑問題,澄清真相」的幌子,開始對英雄事迹的本身進行污化,各類污衊英雄事迹的帖子在網路上四處流傳,其中一篇借口邱少雲事迹講述者敘述的不一致,列出所謂的「十四大疑點」,儘管明裡聲稱「『火燒』之真偽由讀者自己判斷」,實則立場鮮明地暗指邱少雲事迹不實。
雖然官方媒體有個別反駁之作,也往往只停留於簡單地採訪一下當年的生還者,而由於生還者年事已高,因記憶的錯漏或其他原因往往所述各不相同,有時不僅不能說服人反而為攻擊者增添新的口實。
爆發:作業本的「燒烤」與愛國網友的反擊
2013年4月,新浪微博草根紅人「作業本」發布了一條微博,內容為「由於邱少雲趴在火堆里一動不動最終食客們拒絕為半面熟買單,他們紛紛表示還是賴寧的烤肉較好」。微博的內容引發了諸多愛國網友的強烈批評,迫於輿論壓力,「作業本」很快便刪除了該條微博。2015年3月,在媒體公開發表的一篇新聞報道中,講述軍校教員講授黨史軍史課面對的一些挑戰和思考時,提到有學員提出了網路上對邱少雲事迹的質疑。此文迅速被各無良媒體冠以諸如「軍校學生質疑邱少云:違背生理學常識根本不可能」這樣的聳人標題予以轉發,再次將邱少雲及其戰友事迹的真實性問題推上了風口浪尖。無良媒體的行為受到了有良知網民的批評,官方媒體也主動發起了輿論反擊——3月31日,《人民前線報》微信公眾號推出《清明將至,如何告慰那些被惡意抹黑的革命英烈》,對惡意抹黑英烈的行為予以了憤怒地駁斥。隨後,由解放軍報官方微信「軍報記者」和「當代海軍雜誌」「衝鋒號」等微信公眾號發起了有關「軍人生理學」現象的討論,掀起了輿論熱點。許多網站進行了轉發,截至4月11號晚上9點,百度相關搜索條目達到了207萬。
4月16日晚,涼茶生產企業加多寶活動微博聲稱若「作業本」開燒烤店將贈送其10萬罐加多寶,得到「作業本」的高調回復。由於「作業本」並非餐飲從業者,因此加多寶的這一舉動被視為緣於2年前「作業本」調侃邱少雲與賴寧的微博,因而引發了愛國網友重翻其2年前污辱邱少雲及賴寧烈士的「舊帳」,在網路上形成了對「作業本」及「加多寶」的討伐之勢。這次對「作業本」和加多寶的討伐,官方力量也加入其中,不但在輿論上給予了聲勢浩大的批判,還在法律上採取了支持和幫助邱少雲的家人起訴「作業本」和加多寶的行動。加多寶和「作業本」先後公開道歉。官方媒體也趁勢組織了大量為英雄正名的文章,極大地扭轉網路風氣,澄清了很多關於英雄事迹的疑問,收到較為明顯的積極效果。
加多寶與作業本
澄清:由歷史記錄還原邱少雲的事迹
儘管在官方與民間的共同努力下,對邱少雲烈士的潑污已經得到了極大的制止,非議英雄的行為已不複數年前的囂張,但縱覽各種維護英雄的文章,卻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應景之作多而考據之作少、情感渲染多而敘事論理少的問題,以至於澄清污衊的各種說法中又有互相矛盾之處,故仍然有必要仔細考證各方記錄,還原英雄事迹的真實細節。
目前能夠比較方便地查閱到的關於邱少雲事迹的材料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邱少雲的戰友關於當時情況的回憶,幾十年來一直引發爭論的《我的戰友邱少雲》便屬於這類材料;另一類則是第三方根據對邱少雲戰友的採訪及其他資料撰寫的事迹材料,比較典型的有戰地記者鄭大藩(後改名為鄭大凡)撰寫並刊登在1952年12月4日《人民日報》上的著名通訊《偉大的戰士邱少雲》,以及由《解放軍報》記者曹鵬、涯天撰寫,被收錄於《志願軍英雄傳》(1956年6月出版)中的通訊《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雲》。
綜合這些材料,能夠基本澄清關於邱少雲英雄事迹的模糊認識,回答有關質疑:
(一)邱少雲的事迹真的「不合生理學」嗎?邱少雲的行為都沒有超出正常的生理學範疇。潑污者提出,疼痛分為十級,其中燒灼產生的疼痛居於最高級,在這種巨大的痛苦下,人會本能的抽搐、翻滾,這些動作是人的本能反應,不受大腦控制,所以邱少雲絕不可能一動不動。其實並非如此:首先,疼痛是一種主觀感受,不同的人對相同疼痛的體感是不一樣的。疼痛分級只是統計學上的概念,只能作為疼痛程度的參考,並不能直接用於精確地判定具體個例的疼痛程度。其次,燒傷造成的疼痛由於燒傷嚴重程度的不同也是不一樣的,並不能因為邱少雲身受燒傷就得出其疼痛一定是最高級的結論。何況,燒傷造成的疼痛在疼痛分級中是否能達到最高級也是有爭論的。既然未必是最高級,自然也就不存在因為是最高級所以肯定忍不了的問題。此外,邱少雲的傷痛是逐漸積累而不是突然形成的。在火勢不斷蔓延的過程中,邱少雲經歷的是一個痛苦逐步增加的過程,這既給了他極大的煎熬也讓他能夠在心理上逐步適應,從而最大限度地控制自己。
(二)為什麼邱少雲的戰友沒被點燃?關於邱少雲事迹的大部分材料上都寫著敵方扔的是燃燒彈,有的材料甚至直接寫明是凝固汽油彈,燃燒液濺到了邱少雲身上引燃了身上的偽裝物,甚至有的材料精確到說燃燒彈落在離邱少雲不到2米左右的地方,於是一些對武器裝備比較熟悉的人就產生了疑問——燃燒彈是落地後通過彈體內燃燒劑的飛濺造成大面積的火焰來實現破壞和殺傷效果的,無論是白磷彈還是凝固汽油彈,燒起來都是一大片,就算邱少雲剛好位於其殺傷範圍的邊緣,只濺上了少量燃燒劑,但其附近必然已是一片火海,不可能只燒到他一個人,而且大片燃燒必然導致為潛伏部隊提供掩蔽的高草被燒光,即使不造成傷亡,在燃燒範圍內也等於破壞了他們賴以隱藏的條件,為何沒有被守軍發現?同時,有材料顯示這段時間位於邱少雲附近的班長鎖德成、戰士李士虎都被燒傷,為何威力這麼大的燃燒彈卻恰到好處的都只是在他們3人身上「點到為止」?
其實,這可能是由於我軍官兵不太熟悉美軍武器而將「煙幕彈」誤認成了「燃燒彈」。在一些關於邱少雲事迹的材料中提到,敵人扔下的燃燒彈有著「刺鼻的臭氣」,而凝固汽油彈是沒有臭味的,可見敵人扔的不會是凝固汽油彈。那麼,是不是一定是白磷燃燒彈呢?邱少雲所在連的炮排長郭安民給我們提供了不同的說法,按照郭老的回憶,當時敵軍並沒有發射燃燒彈,發射的是煙幕彈。是因為害怕我軍潛伏抵進偵察,所以想給自己穿上一身偽裝。而煙幕彈裡面也是磷,由於需要長時間施放煙霧,煙幕彈中的磷是緩慢燃燒的,在放出煙霧的過程中會伴有明顯的、長時間的臭味。相比於迅速燃燒的白磷彈,它顯然更容易給潛伏者留下「臭氣」的印象。因為其功能主要是發煙,彈體內的磷自然有限。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是敵軍發射的煙幕彈在觸地破裂時迸出的磷飛濺到了邱少雲及其戰友身上導致了燃燒,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火焰在邱少雲身上熄滅後,身上已經不存在偽裝物的他為什麼仍然沒有暴露——煙幕彈畢竟不是燃燒彈,不會引發大面積燃燒,所以邱少雲及其附近的戰友仍然得以繼續得到高草的遮蔽。
(三)為什麼邱少雲身上帶的彈藥沒有爆炸?這個問題也是小學生們問的比較多的,不了解武器裝備的老師們回答起來也頗費周折,其實只要從邱少雲可能攜帶的武器彈藥來具體分析,就會發現答案並不難找到。
首先,邱少雲身上最容易發生殉爆的並不是爆破器材,而是槍彈——槍彈中的發射藥性質較不穩定,受到高溫即會爆燃,所以把子彈扔進火里只要時間夠是一定會響的。但是,按照步兵的標準攜帶方式,子彈是放在胸前的子彈袋裡的,潛伏時是壓在身下的,不會直接經受火焰的溫度。邱少雲犧牲後胸前還保留了一片未過火的棉衣就反映出了這一情況。
其次,作為一名士兵通常都會攜帶的手榴彈,只有雷管是極易引爆的,而充填彈體的TNT炸藥性狀極為穩定,穩定到了非專業人士無法想像的地步——在沒有雷管引爆的情況下,即使火燒和槍擊都無法使其爆炸,而雷管因為位於彈體的中部,也不直接受熱。更重要的是,在潛伏時,為了避免彈體被彈片擊中而引爆雷管,手榴彈袋也是要移到胸腹部壓住的。
第三,作為一名爆破手必須攜帶的爆破筒或炸藥包,既不能壓在身下——會硌著,也不能背在背上——容易暴露,所以在潛伏時都是放在身體一側的。因此,當被點燃時,已經有2年兵齡和相當戰鬥經驗的邱少雲顯然知道爆破器材一旦殉爆會導致什麼結果,只要將其推開一定距離,不被火直接燒到也就沒危險了。有的材料稱他將爆破筒推給了離他最近且同屬爆破組的李士虎,其實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潛伏時兵與兵的間距是比較大的——通常標準是3至5米(如李元興就在邱少雲後方5米),又有高草的阻擋,想把數公斤重的爆破筒推給對方還不讓幾十米外的敵人發現並不容易,但推遠一點避免火烤則沒有問題。
隨著廣大愛國網民的強勢反擊以及官方媒體的助推,抹黑英雄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抑制,前幾年網上那種惡意抹黑英模的囂張氣焰已不復存在。回顧幾十年來對邱少雲烈士事迹的質疑從普通的思辨到瘋狂的抹黑再到肆意的嘲諷,確實有令我們反思的問題。軍事上有一句俗語道「沒有進攻就沒有勝利」,用在輿論戰場上更是如此。網路上有句俗話叫「造謠動動嘴,闢謠累斷腿」,已經充分說明等到敵人已經形成了攻勢再去反擊效費比是很低的。在這個網路聯接四通八達的時代,網路造謠常常是無成本或是低成本的,如果無視其存在或任由其傳播,網路謠言有可能成幾何級增長,等到已形成輿論再去闢謠往往為時已晚。這一場維護英模的網路意識形態鬥爭值得我們深思。
邱少華老人祭奠哥哥邱少雲
(作者:西安政治學院軍事理論教研室講師)
(編輯:關泠)
【本文發表于軍事科學院內部刊物《軍事百科》2016年第二期(季刊)。為弘揚正氣,捍衛英雄,揭露宵小,風雲之聲應編輯之邀轉載。】
請關注風雲學會的微信公眾平台「風雲之聲」,微信號fyvoice
知乎專欄:風雲之聲 - 知乎專欄
一點資訊:【一點資訊】風雲之聲 www.yidianzixun.com
今日頭條:風雲之聲 – 頭條號(TouTiao.org)
推薦閱讀:
※微博上盛傳的「你不知道的哈利?波特」@英國那些事兒 都是真的嗎?
※大家對於邱澤唐嫣事件有什麼看法? 幾年過去了,我怎麼覺得好像並不是大家看到的那樣呢,歡迎回答。?
※為什麼社會上總是充斥著藝校女生的不好傳聞(如被包養,小三),事實上的藝校女生生活究竟是怎樣的?
※事實與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