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家長這樣做,孩子才有可能「青出於藍而勝於籃」

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這麼一種場景:當父母帶著孩子時都會遇到這樣的誇讚 「孩子真像他爸(或者媽媽)。

」 無論做父母的是美是丑、是善是惡、是好是壞,都很樂於接受這樣的評價。

但是矛盾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也不僅僅限於「孩子像自己」,更希望有朝一日能超越自己。那麼,怎麼做才能實現這些願望呢?

首先,我們分析下,「孩子像父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從遺傳學角度講,孩子像父母,不用解釋,這個道理「地球人都知道」。

但是,僅僅是遺傳學角度的「像」並不能充分證明「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道理。大家看看現在的寵物貓不會抓老鼠、寵物狗被貓欺負的現象就明白,後天的影響因素對技能的掌握和成長是最關鍵的。所以,這些只能從第二方面解釋了。

第二方面,就是家庭及生活環境對於孩子成長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如果孩子在和父母相似的環境中成長,那麼長大也會和父母的脾氣、性格乃至於今後的發展前途都無限接近。

如果說做父母的本身就有良好的習慣和較高的文化、素質,那麼孩子就可能向正確的方向成長發展。但是,如果父母本身平時就愛「粗口」、「打罵」,那麼,孩子今後會什麼樣子就可想而知了。

況且,無論做父母的自身素質如何,都是希望孩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日後都比自己強。

「孟母三遷」的故事中說到,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年少時的孟子好的環境,多次搬家,最終找到了具有學術氛圍的環境安居。從中也能推測,如果孟子的母親固守著原來的環境而不改變的話(原來家在墳墓附近),孟子在今後的發展上也不會突破自己家族取得的成績。當母親不辭辛苦找到了新的環境時,孟子才有了接觸儒生禮儀的機會,也有了突破原有家族最高成績的機會。

那麼,要想孩子今後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父母就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首先,父母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非常關鍵。父母要認識到:現在的你很可能就是多年後孩子的樣子。孩子可塑性非常強,他看到什麼就會接受什麼,父母常罵罵咧咧,孩子說話也會「帶把兒」;父母平時愛看書,孩子自然也會被熏陶……。父母就是孩子的「參照物」,父母注意自身的學習提高,孩子的水平也會因為「參照標準」的提高而「水漲船高」。

另外,就是家庭和生活環境的因素。我國傳統觀念就是「孩子只要沒結婚,就跟著父母」,只有到大學不得不放手時,父母們才放手。姚明在接受美國訪談欄目採訪時說了這句話後,美國人表示不可思議,說美國孩子具備獨立能力就得靠自己養活自己了,這就是觀念的不同造就了人生的不同。

從這方面講,美國理念還是有道理的,你只有突破父母的呵護才有可能超越父母的成績。當然,我們做不到「孟母三遷」,但是還是有機會讓孩子儘早感受到與家庭生活不同的環境和氛圍。

比如說,儘早讓孩子參與到住校生活中、通過一些興趣班為孩子尋找到不同於學校的氛圍等等都是一些選擇。記得李開復就是很小時就被父母送到美國遠離家鄉求學,也成就了李開復成功的事業,像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每個父母的理想絕對不僅僅是「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都「望子成龍」地希望孩子今後超越自己。那麼,只有給予孩子不同於父母自己的環境和平台,才有可能實現這些美好的願望。

(為了孩子的家庭教育,請「關注」!)

推薦閱讀:

弟子規家教學習系列四 原創 專欄設計4號 設計margaret 編輯作者wndht
為什麼在微博上看到幼師被黑的那麼慘?
父母是孩子的伯樂
如何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