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名溯源1:種德橋路為何會與橋沾上邊 | 城志

和肇嘉浜路、陸家浜路一樣,種德橋路背後也有一條河。

長寧區有條不起眼的小馬路——種德橋路,橫跨華陽、新華兩街道,北段延安西路至昭化路(原1573弄)已經改造完畢,昭化路至武夷路目前只能算是條狹街陋巷;南段長不足百米,大路朝天,根本就沒有橋。

這條路為什麼會與橋沾上邊?

那要先從法華古鎮說起。

北宋年間,惠禪和尚在華亭縣高昌鄉李漎涇北岸興建了一座法華禪寺,取自「妙法蓮華經」,含有佛經精妙,潔麗如蓮之意。

李漎涇周邊的居民村落漸漸形成,民宅、商鋪以法華寺為中心,沿李漎涇兩側展開,漸成集鎮。因法華寺聞名四方,故鎮得名「法華」。

法華遺韻

明嘉靖年間,法華寺周邊形成綿延三里的市鎮,清嘉慶《上海縣誌》載:「李漎涇,西通新涇,南接肇家浜,達於蒲匯塘」。李漎涇俗名法華港,此處成為上海縣城至西鄉以及遠去太湖流域的水陸交通要道,四方舟楫雲集,八方客商蜂擁,大宗貨物在此集散,集市繁榮,人口驟增。

填沒前的一段李漎涇

1567年,種德橋堍建韋天王廟,又名韋慶庵、炎帝廟,俗稱三官堂,寺廟吸引四方香客遊人,冠蓋前來,清嘉慶《上海縣誌》將法華列為邑西首鎮。當年,李漎涇上橋樑眾多:東鎮有八座橋;西鎮有種德橋、香花橋等七座橋,種德橋因其在韋天王廟前,也稱廟橋,街由此得名:廟前街,此為種德橋路古稱。尤以橋堍一帶最為繁華。

法華鎮路書畫廊有關種德橋的記載

牡丹成為當年法華一絕,有「法華牡丹甲四郡」的盛譽,有詩為證:「富貴原推第一花,中州佳種更堪誇。每逢穀雨春和候,只聽人人說法華。」法華鎮享譽江南,有「小洛陽」之美稱。

香花橋

1853年,小刀會首領劉麗川率部進攻法華鎮,燒毀鎮上的吳淞巡檢司署。咸豐五年正月初一,劉麗川兵敗,部下數十人被俘,押至韋天王廟,後在廟前街慘遭殺害。因屢遭戰火,河道淤塞,人口外流,市面蕭條,法華鎮漸趨衰落。

其後環境日益惡劣,居民四處逃避,有「龍華的桃子,法華的蚊子」之說。後來,李漎涇淤塞更重,成為「龍鬚溝」。1911年工部局劈築大西路(今延安西路),將種德橋路分為南北兩段,南段在今新華街道,北段在今華陽街道。

「四橋一牌坊」法華盛景重現

1958年,李漎涇埋管建路——法華鎮路上的種德橋等十五座橋全部拆除,留下來的僅有種德橋路、香花橋路、法華鎮路三條路名,為後人留下了歷史印記。如今,坊間老人還經常提及「法華街」,即指種德橋路南段一帶。記得種德橋路上曾有澡堂、茶館、布店、南貨店、飯館、五金店等各色商鋪,三十年以前,這裡還算是相當熱鬧的。家裡需要啥,母親會要我去一趟「法華街」都能採買到。北段原1573弄東側當年有座頗具規模的陶家宅菜市場,三年困難時期我曾經通宵排隊採買年菜。

法華鎮古橋微縮景觀

如今,種德橋路南段馬路早已拓寬,兩旁建起了商務樓。北段隨著1573弄地塊拆遷,小弄堂拓寬成馬路,延安西路至昭化路已經通車。劉海粟藝術館建於種德橋路旁,今年上半年已經開館,給小小的種德橋路增添了不少藝術氛圍。門前的凱橋綠地也配合開館改名為海粟綠地。

劉海粟美術館、海粟綠地和嶄新的種德橋路將相互媲美,穿過新華、華陽兩個街道的種德橋路將成為長寧區文明城區建設的一扇亮麗窗口。


推薦閱讀:

面積對比(3)——漫談城市
廣西首府是如何從桂林遷到南寧的?
哈爾濱房價會跌嗎?
一座高性能的核電站能否給一座大約200萬人口,和上海差不多發達的城市提供全部電力?

TAG:马路 | 上海 | 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