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中國有技術而無科學?

編者按:本文來自9月3日慧田微課堂(課題為「科學與技術芻議」)的部分討論,由元寶老師主講。元寶老師為武大博士,高校教師,當下治學熱衷於先秦名學,中西方比較哲學、比較邏輯諸領域,講課風格言簡意賅,思路清晰,不拖泥帶水。轉載請註明來自原創專業哲學公眾號「philosophs」。

問:為什麼一般來說廣大技術人員理性不彰?

答:這種狀況與中國近現代以來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歷史場景有關,更為直接的因素是當代教育理念使然。

先說前者,雖然明朝末年耶穌會士把西方科學著作引薦到中國,但基於文化差異與政治進程,積極自覺地接受科學理念的文化導向並未形成。

伴隨鴉片戰爭的堅船利炮,在民族屈辱與保國保種的呼聲中,中華民族迫於生存壓力才開始科學進程,而其直接訴求就是促進生產力進步,其直接手段就是「洋務運動」的實業救國。

此與明朝末年《幾何原本》、《名理探》等學術著作的引入截然不同。

再則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經歷亦為坎坷,五十年代文科合校,六十年代大學停辦等,以及過於功利化的教育訴求,使得「理性」作為人的認知機能並未充分思考與反省,而僅把理性作為促進科技進步的手段,其關注不在理性自身,而在於技術進步進而促進生產力發展,故此理性不彰在所難免。

2.為什麼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不是人文精神?

答:「生產力」本身也是中國近代史的命運造成的既成訴求,對生產力的熱衷並非是人類文明的普遍特質。

後工業化時代的發達國家對如此觀念已然深刻批判,如海德格爾,法蘭克福學派等。

中國粗放式發展的不良後果亦促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回溯歷史,科學與技術在西方語境截然不同的內涵。

其歷史進程也大相徑庭,不過牛頓,伽利略等開闢實驗科學路徑以後,工業革命順理成章登上歷史舞台,這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根源。

不過政治口號並非科學精神,實驗科學發生亦為希臘自然哲學與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對人類理性高揚,衝破宗教教義,探索人類智慧邊界的產物而已。

直接表象而言此命題成立,深刻剖析則生產力所依賴的技術進步源自科學發現,而科學發現中實驗證明不過手段而已,引領科學方向的只能是人類思維的單純求知慾,而非生產力。

3.您剛才提到創新,那麼什麼是創新」?

答:今日之「創新」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不過此亦為功利主義的主張。

創新乃突破人類既往知識的邊界,此包括兩個緯度,其一在既成知識體系與理論框架下延伸,其二墊付既往知識結構與思維方式。前者為科學進步,後者為科學革命。

創新對生產力的促進顯然是外在效應,以促進生產力為歸旨絕非科學理念。

創新其本質既為認識論與知識論的議題,不過科學實證主義使其具有因果效應的表象而已。

4.創造力與性慾,死亡有直接聯繫嗎,其關係是什麼?

答:創造力是多維度能力的概括而已。藝術創作,科學發現為其顯著領域。

就藝術創作而言,藝術品之區別於工藝品,工藝品之區別於產品,便在於承載審美特徵與可複製性,藝術靈感自身既不可複製,亦不可控制。

性慾乃突破經驗教條,倫理規約,社會風俗的興奮劑,故而其對藝術創作顯然有效。

但科學發現與童真童趣的詫異和興趣更多有相似,其同樣排斥世俗導向,但其對外部世界之熱情與探究訴求顯然同性慾的本能衝動無直接連帶。

5.中國幾千年有技術無科學,此與政治體制有必然聯繫嗎?

答:古代中國有技術無科學的判斷基本達成共識,無論「李約瑟難題」「錢學森之問」「愛因斯坦之惑」等對中國古代科學皆持否定態度。

研究古代中國文化的學者,如胡適,張東蓀亦如是。當代大量西方科學史,技術史作品的引入,使得這個問題更加明晰。

科學純粹的理論構建與精神冒險的特徵,與東方文化循規蹈矩的社會教化截然不同,湯川秀樹,利根川進,中村修二等日本科學家皆有相關反省。

科學冒險本身既為蔑視權威,突破邊界的叛逆精神,故而政治特徵對古代中國科學難產顯然負有責任。

技術進步在中國始終為生產生活的實踐領域促成,大量促成技術進步的人士並無受教育背景,而技術進步理論化的途徑由此破受影響。

推薦閱讀:

異化的教育,前路渺茫的高學歷文科生

Via:慧田君編|有異議請私信其微信「cc2cc-net」
推薦閱讀:

生活中有哪些東西讓你感嘆:現在的人真聰明?
這種動態二維碼是怎麼實現的?
當今社會,技術還是不是第一生產力?
打造機器鑒黃師,圖普科技未來要讓 10000 個唐馬儒都失業 | MindStore

TAG:教育 | 科学 | 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