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客納博科夫:寫小說的蝴蝶分類學家,影響了超文本的進化之路

除了寫出《洛麗塔》,他還為一項計算機技術提供理論原型,為一群昆蟲物種做了基礎分類工作,一生都在探索科學與藝術的共同邊界。

您正在閱讀 OFFLINE Issue 26《極客納博科夫》,成為離線會員,您將收到每周一期電子雜誌,閱讀會員專享內容。

作者:劉浪

1968 年 12 月 9 日,在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約有 1000 名計算機專業人士在寒冷冬日彙集一堂參加秋季聯合計算機會議。在此期主題為「增智研究中心」(A Research Center for Augmenting Human Intellect)的大會上,人機交互領域大師、「滑鼠之父」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向參會者展示了一座稱為「on-line system」的「現代計算機」終端雛形。恩格爾巴特通過會場上 6.7 米高的大屏幕,在 90 分鐘內現場演示了一系列計算機技術:電腦滑鼠、文字處理、動態檔案鏈接以及超文本。這些技術日後被革新、完善,引領我們走向信息時代。

回顧技術史,我們會發現,點燃一場技術革命之火的不僅是那些具有創新精神的領袖,還有一些不為歷史所關注的幕後者。這些無名氏有著各自的學科背景,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為技術所成長的土壤提供了養料。知識、經驗與方法論像滾雪球一樣凝聚,業餘與專業的碰撞,各種學科的交錯融合,都為一項新技術、新思想的誕生提供了環境。

俄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便是一位在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幕後者」。這位享譽世界的著名作家無疑是文學層面上的傳奇人物,然而,他還為 20 世紀 60 年代一項計算機技術提供理論原型,為一群昆蟲物種做了基礎分類工作,一生都在探索科學與藝術的共同邊界。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未來技術與先鋒文學

超文本不是技術,是文學。——泰德·尼爾森

在展示大會上的未來技術中,有一項技術——超文本(hypertext)是如今互聯網的基礎。超文本將各種不同空間的文字信息彙集,使互有關聯的文本以網狀式、交叉式相互鏈接,形成一個龐大複雜的網狀文本結構。這項技術後來讓我們能在網上衝浪,點擊網頁上不同的鏈接跳轉至別的網頁,快速瀏覽一個詞條背後的相關信息。

事實上,演示大會舉辦的 5 年前,超文本這一概念已經由 26 歲的社會學研究生泰德·尼爾森提出。這位投身計算機革命的文科生一直憧憬利用計算機技術創造一個全新的寫作系統——能存儲、展示文本,並且可以編輯的機器語言系統,它不同於一般的文字處理,以網狀型替代了傳統的線性文本表述方式。他甚至還曾計劃建立一座全球化、平等化的超文本資料館——「上都計劃」。

在 60 年代之初,早於尼爾森之前,剛剛憑藉一部爭議性小說《洛麗塔》展露美國文壇的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也對超文本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納博科夫寫作秉持一個很自我的特點,從不迎合時代、社會,專註於藝術的獨創性。1962 年,繼《洛麗塔》之後,他又創作了先鋒小說《微暗的火》。這篇小說的形式非常怪異,甚至當時的一些先鋒派作家認為它根本就稱不上是一本小說。《微暗的火》由前言、一首四篇章 999 行的長詩、注釋、索引組成。這本小說的主體是一位虛構人物約翰·謝德在臨終前創作的自傳體長詩,而後由其鄰居金波特編輯,為其補寫前言和索引,又妄加揣測、穿鑿附會地加上了注釋。

《微暗的火》以前言、詩篇、評註和索引組成,詩篇僅佔全書的十分之一,餘下都是為長詩所做的大量詳盡注釋。該書中文版由著名文學翻譯家、梅蘭芳之子梅紹武譯介至中國。

四種截然不同的文本形式(詩歌、前言、索引、注釋)經過納博科夫的組合形成了一個三維式的故事結構。文本間的關聯詞相互指引,相互關聯,閱讀這部小說如同在一座龐大的迷宮裡探險:讀者既可以閱讀謝德的自傳詩,了解他的一生;也可以跟隨金波特的線索,窺視這位同性戀者對謝德的崇拜與愛戀;還可以根據文本提供的信息,自己摸索出作者特意隱藏的一條主線,兩人背後的命運糾葛,誤殺、陰謀、逃亡,一個令人戰慄的發現之旅。

《微暗的火》中有明確的 504 條鏈接,其中 37% 的注釋有關主體詩,餘下 63% 的注釋相互關聯。由此可見,該小說的超文本結構之複雜。圖:Simon Rowberry

例如在《微暗的火》的前言,金波特講到謝德完成整首詩的時候,插入了一句話:「參見我對 991 行的注釋。」在此,讀者可以選擇繼續閱讀前言,之後再補看注釋,也可以直接跳轉至注釋看看到底補充的是什麼信息。在「991 行注釋」部分,金波特稱自己去謝德家做客就如同「纖弱而謹慎的情人兒趁機利用一位年輕丈夫獨自在家時忙不迭地趕去幽會」。而這則注釋中又有文本指引到其他的注釋,形成了多重關聯。類似這樣的種種細節都要依靠讀者的自我選擇來慢慢展開。超文本結構的小說在當時美國文壇是不為多見的。當時的文壇普遍認為古往今來的文體都已經被作家嘗試過了,但是《微暗的火》讓這個論斷不攻自破。

超文本在 60 年代同時出現在文學與計算機科學領域,兩個截然不同的學科不謀而合,對未來文本結構作出了相同的嘗試。但可惜的是,技術與藝術的融合直到 20 世紀末才成熟落地。1969 年,泰德·尼爾森計劃利用《微暗的火》對超文本進行技術演示,儘管得到出版方的同意,但最終因為資助的問題無果而終。直至 1987 年,美國計算機協會第一屆超文本會議,作家麥克·喬伊斯(Michael Joyce)發布了第一篇「技術意義上」的超文本小說《下午,一則故事》(afternoon, a story)。這篇小說從創作到出版發行都完美展現了日新月異的計算機技術為文學帶來的變革——寫作是通過超文本軟體 Storyspace 完成的,存儲在磁碟上由東門系統公司(Eastgate Systems)公開發行。

至此以後,隨著萬維網技術日漸成熟,超文本小說的形態也在不斷變化,由紙質書、期刊等傳統載體轉向網路載體,文本形式上也不僅僅局限於文字形態,已經擴展到圖片、影像、音頻。

20世紀 80 年代東門公司開發的超文本寫作軟體 Storyspace,至今已有第三代產品。圖:eastgate.com

卡片寫作、蝴蝶、解剖

我一直認為應該有一種特殊的印刷體符號來代表微笑,比如一種凹線,或者橫過來的圓括弧 ? ——納博科夫,1969 年

雖然尼爾森的展示計劃在 70 年代沒有實現,但並不影響《微暗的火》在超文本領域的地位。正如莎翁《哈姆雷特》是所有復仇題材的原型小說一樣,《微暗的火》至今都是文學界、計算機技術界的超文本原型研究主要關注的對象。

《微暗的火》是一個網路交錯、相互聯繫的開放文本,但是讀者的閱讀體驗(非文本意義上的)並不是很好,要貼滿書籤以便前後翻閱,還要根據文本提示查找注釋索引。如果閱讀者尚感如此繁瑣,那麼寫作者納博科夫是如何理清文本之間繁複的關聯,又是如何在沒有技術的幫助下完成文本之間的互聯呢?答案就是納博科夫獨特的卡片式寫作方法。

納博科夫曾在接受採訪時談到了自己的創作方法。他並非一章接一章地從頭寫到尾,而是完成整部作品的構思後,在卡片上寫下各個段落,再像小孩子玩拼圖遊戲一樣,將這些卡片按照自己的思路拼合成一部完整的小說。如果這些卡片以非線性邏輯拼接而成,那麼實際上,納博科夫通過自己的超鏈接,將這些卡片拼合成了一個超文本。

納博科夫在 1938 年創作《斬首之邀》之後,便將寫作用的稿紙替換為索引卡片。作為基本的寫作工具,納博科夫的卡片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存儲工具,還能幫他從大量的寫作素材中尋找各種文本間的「互文性」,讓他的小說結構以立體空間的形態呈現。讀者可以選擇遵循他所指引的路徑閱讀小說,也可以在各種文本的互見指引鏈接中穿行於不同的世界。

一個簡化的超文本結構示例,擁有六個節點、九處文本相互關聯。圖:Thorsten Schreiber

n除了卡片式寫作,納博科夫還將其運用到了科學領域——蝴蝶分類學。事實上,納博科夫在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學家之前,還是一位專業的博物學家,專註於南美眼灰蝶分類研究。

納博科夫 1899 年 4 月 23 日生於俄國聖彼得堡,出身顯赫,童年時期便受父親的影響,開始學習蝴蝶採集與標本製作。1920 年,21 歲的納博科夫進入劍橋大學攻讀動物學專業。1941 年至 1948 年,四十歲出頭的納博科夫任職於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在這 8 年間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利用生殖器解剖的方法為南美眼蝴蝶進行了系統分類、發現並命名了許多眼灰蝶。納博科夫從少年時代起,一直到 1976 年去世的前一年,才停止外出捕蝶,手中拿著捕蝶網、頭戴布帽、身穿短褲長襪,不是在深山老林中追趕蝴蝶,就是匍伏在顯微鏡前觀察標本。他在成名之後不斷拒絕授予的各種榮譽博士學位或成員資格,也從未參加過任何團體、組織,唯一同意隸屬卻又不列入成員名單的機構只有鱗翅目昆蟲學家協會。

納博科夫 1945 年發表在 Psyche 上的論文《新熱帶眼灰蝶註記》(Notes on Neotropical Plebejinae)體現了他在鱗翅目分類學上的先見之明。

n作為一名專業的蝴蝶分類學家,納博科夫也同樣運用獨特的「技術方法」解決科學研究上的難題。

在納博科夫的時代,許多著名、權威的蝴蝶分類學家往往通過蝴蝶翅脈的樣式來為蝴蝶進行分類,這種方法在某些情況下會造成分類的混亂,比如將兩個不同種的蝴蝶劃分為同一屬。為此,納博科夫在蝴蝶分類研究上,不僅考慮翅膀特徵,還對蝴蝶生殖器的內部構造進行解剖定量分析。之所以開始關注蝴蝶生殖器,是因為法國博物學家杜費(Léon Jean Marie Dufour)於 1844 年提出的鎖鑰學說。該學說認為,同種昆蟲雌雄兩性的生殖器應當如同鑰匙和鎖一樣精確匹配,不匹配的生殖器會存在生殖隔離,屬於不同物種。

納博科夫堅信這個理論,並在蝴蝶層面進行了實踐。解剖觀察這些微小生物的生殖器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他有時一天要在實驗室耗上 14 個小時。有了觀察成果,如何分析總結又是一個問題,主觀性的文字論述顯然是不行的,只有將這些差異通過精確量化的數字表達出來才有說服力。

因此,他想出了一個頗有創意的分析技巧,就是在蝴蝶生殖器官的平麵線條圖上,畫一個三角形,它可以測量出該器官的相關尺寸,將蝴蝶間的差異量化,方便相互比較蝴蝶生殖器。當時蝴蝶分類學界還沒有人想到用這種方法,他是首創者,並且在圈內四處推薦這種方法。目前這種定性研究技術大部分已被精確的定量數據分析所替代,但那時候可還沒有如今的 DNA 測序分析法。

納博科夫的魔力三角形,用來量化分析蝴蝶生殖器差異。圖:《納博科夫的蝴蝶》

卡片寫作也同樣被運用在了蝴蝶分類上,他曾建立了個蝴蝶卡片資料庫,把蝴蝶生殖器的詳細記錄和手繪圖都記錄到卡片上,方便做研究時用來檢索。

在有限的技術條件下,納博科夫一直不斷思索如何用這些「微不足道」的創新克服障礙。

科學與藝術的複雜人生

我認為,藝術作品是兩種東西的融合:詩歌之精確和純粹科學之激情。——納博科夫,1962 年

幾乎在每一本納博科夫的小說中,我們都能看到描寫蝴蝶的片段,蝴蝶彷彿就是他個性化的文學烙印。相比於其他的大型動物,蝴蝶似乎更有一種神秘感,而且經常在文學、電影中以隱喻的形式出現,與情色、性慾聯繫在一起,就像在驚悚電影《沉默的羔羊》中那隻翅膀帶有骷髏頭的恐怖蝴蝶——鬼臉天蛾(Acherontia lachesis)。相反,在納博科夫的筆下,蝴蝶不代表罪惡與醜陋,他也更不願意將蝴蝶膚淺地訴諸為神秘主義。

納博科夫身為一個鱗翅目分類學家,儘管他所研究的南美眼灰蝶個頭瘦小,不像鳳蝶那樣長著一對艷麗的翅膀,但在他的眼中,蝴蝶都是優美與高貴的,化繭、羽化也不是冰冷的昆蟲變態,而是生命力的自我超越。就像納博科夫閑暇之餘創作的蝴蝶博物畫,這些畫用色彩、線條展現了眼灰蝶之美,如果與實際的標本圖對比,我們會注意到科學世界與藝術世界,在展示真實的細節(比如蝴蝶翅展)上有驚人的相似,恰似納博科夫對藝術作品富有禪意的定義:它應當是「詩歌之精確與純科學之激情的融合體」。納博科夫晚年還一直準備完成一部關於「藝術中的蝴蝶」的著作,上溯至古埃及底比斯陵墓上的蝴蝶壁畫,到 17 世紀荷蘭的靜物畫,通過蝴蝶繪畫與標本解決蝴蝶生物學演化方面的問題。

納博科夫關於蝴蝶翅脈的研究手繪圖,比較蝴蝶間的翅脈。圖:Fine Lines: Vladimir Nabokov』s Scientific Art

n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在納博科夫的文學中也有體現。小說《洛麗塔》中,女主人公多洛蕾絲·黑茲是一位充滿魅力的性感少女,尚未成年,被繼父亨伯特昵稱為「洛麗塔」。納博科夫曾在小說中借亨伯特之口,將洛麗塔這樣的年輕女孩定義為 9 到 14 歲的「仙女」(nymphet)。

英文「nymphet」的詞源來自希臘神話中的「nymph」,特指神話中居于山林水澤的少女,大多是善良的女性形象,被大自然賦予了山、水、草、木之精華,虛無縹緲,難以捉摸;她還是年輕貌美的使者,因此這個詞還常用來指適婚年齡的處女或新娘。

而在生物學上,「nymph」是一個昆蟲學術語,經常用來指半變態昆蟲的幼期階段,亦即蛹、蝶蛹(pupa)。在此,納博科夫利用詞源學、暗示、雙關語,將洛麗塔比喻為一隻尚未羽化的蝶蛹。書中對她痴戀欲佔有一生的亨伯特,實際上就像對蝴蝶近乎瘋狂的蝴蝶分類學者:洛麗塔像蝴蝶一樣逃離了亨伯特的魔爪,而亨伯特數年的追尋就如同捕捉一隻轉瞬飛走的蝴蝶。

納博科夫的蝴蝶博物畫,藝術視角下的蝴蝶生態圖。圖:Fine Lines: Vladimir Nabokov』s Scientific Art

從超文本結構小說到蝴蝶分類學,在納博科夫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科學與藝術的高度融合。以往,我們普遍認為科學與藝術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前者是理性的,需要數理性的嚴謹邏輯作為支撐,反映的是亘古不變的客觀世界,後者是感性的,通過情感、想像力等元素的主觀表達,塑造了天馬行空的精神世界。

對兩者關係的討論,往往陷於傳統觀點的窠臼,在一個層面上討論科學與藝術究竟誰影響了誰,而很少分析兩者背後的交集。著名博物學家史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認為,納博科夫的科學與藝術人生,恰好反駁了這種對於人類不同認知領域存在知識性衝突的傳統偏見。他認為,沒有人像納博科夫這樣,「在科學與藝術層面的智力活動中,挖掘兩者共同的、統一的創造特質......無論各種分割的學科需要怎樣不同的學術要求,只關注於外部上的差異性,而忽略內在的一致性,不能幫助我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人類創造活動。」

在古典博物學層面,納博科夫被科學史界譽為灰蝶研究領域的奠基人;在文學領域,他塑造了經典的洛麗塔形象,為超文本小說提供原型文本。納博科夫的創造精神是打通兩個學科的橋樑,為我們展現了與文學家、蝴蝶分類學家截然不同的形象——一個科學的發明家(creator)、文學的發明者(inventor)。

菲利普·哈爾斯曼拍攝的著名黑白照片,昆蟲視角下的納博科夫和他的捕蟲網。圖:《納博科夫的蝴蝶》

參考文獻及相關閱讀:

  1. 《納博科夫傳》,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2. 《微暗的火》,時代文藝出版社,1999

  3. 如對超文本小說及寫作感興趣,東門系統的網站提供了協作工具及該公司出品的超文本結構的虛構、非虛構作品(電子版)。

  4. 《納博科夫的蝴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

  5. 關於納博科夫的科學與藝術,參考史蒂芬·傑伊·古爾德的文集 I Have Landed: The End of a Beginning in Natural History

  6. 俄羅斯聖彼得堡有座納博科夫的博物館,收藏了大量遺物、手稿、蝴蝶收藏標本。

您正在閱讀 OFFLINE Issue 26《極客納博科夫》,成為離線會員,您將收到每周一期電子雜誌,閱讀會員專享內容。

推薦閱讀:

TAG:纳博科夫VladimirNabokov | 蝴蝶 | Hyper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