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給孩子零用錢?給多少零用錢?這才是標準答案
作者:毛志傑
相信很多家長都曾有這樣的苦惱:該不該給孩子零用錢?該給多少零用錢?
不給吧,孩子平時和同學在一起時沒底氣,還顯得小氣;給吧,又怕孩子亂花,控制不住自己,買不該買的東西。
那麼,讓我們先看看小明的父母是怎麼做的吧。
小明今年15歲,手頭總有「不菲」的零用錢。但是,小明從沒亂花錢的壞毛病。相反,小明還十分珍惜手中的每一分錢,每當需要買東西時都要發揚「一分錢掰兩半用」的精神,仔細盤算是否值得。
原因很簡單,小明的這些零用錢都是自己「掙」的。
小明的父母對小明採取了「積分制」的激勵方式,其實,就類似於「小紅花」的激勵一樣,這也和商家用的會員積分獎勵制度一個道理。
每當小明做了家務,或者做了好事,或者考試成績比較出色,小明的父母就會給小明「積分」,等到周末按積分的多少給小明「金錢獎勵」。
當然,父母也不僅僅讓小明只知道掙「自己人的錢」,還鼓勵小明出去幫助商家發放宣傳單頁、幹些苦力活兒等等,每次也都能掙個幾十元錢。
並且,父母還告訴小明,一定要將自己小提琴特長堅持學下去,今後離家上大學時還可以靠小提琴演奏來勤工儉學。
小明的父母就是通過這樣一些形式讓小明體會到「掙錢不易」,那麼,在花錢時自然會仔細斟酌。
如果是父母讓孩子「不勞而獲」得到零用錢,孩子自然不會懂得珍惜,長大也很可能是個「啃老族」。如果從小就懂得「多勞多得」,長大才可能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和意識。
其實,在西方一直都有這麼一個教育理念:讓孩子坐享其成是父母的不負責任的表現,一定要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品嘗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苦澀。因為,成功和失敗本來就是人生道路上必須經歷的經驗和收穫,失去了任意一項,都是不完美的一生。
像蓋茨等這樣一些巨富寧願將自己的大部分財富捐給社會慈善機構,也不讓自己的孩子繼承,就是基於這樣的考量。
讓孩子「自己掙錢」的過程就是強迫孩子獨立思考的過程,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經常和孩子平等交談協商,並訂立「讓孩子自己掙錢」的規則。讓孩子認可該規則,才能便於實施。
2、具體規則可以用「積分制」、「獎勵制」,其實就是幼兒園「小紅花」獎勵措施的變化。不要以為激勵措施對孩子沒用。要記住,「獎、罰」在任何時候都會影響到一個人的行為和習慣。
3、為孩子尋找「外出掙錢」的機會。這和在家掙錢是兩個感覺,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體會到掙錢的不易,也會更加珍惜和體會父母的辛苦和付出。
4、鼓勵孩子用自己掙的錢支付一些自己的費用,強化孩子的思想認識。
「讓孩子自己掙錢自己花」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踏入社會之前就有一種獨立生存的能力和意識。
因為,孩子遲早要走出父母羽翼和學校象牙塔,進入到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中。與其讓孩子在大學畢業進入社會那一天才開始體驗「適者生存」的生存法則,就不如從小培養這種意識。
只有具備了獨立生存的能力和意識,才能談得上幫助他人,為社會做貢獻,才能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具備高度責任心的人。
(為了孩子的家庭教育,請「關注」!)
推薦閱讀:
※男子殺妻藏冰櫃自首該不該從輕?
※如何讓父母明白何為溺愛,以及溺愛帶來的害處?
※我為什麼要聽話?聽誰的話?
※為何現在流行討論原生家庭的傷害?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