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氣死你的積極心理學朋友?積極心理學掃盲FAQ
回國以後,大概這就是我和朋友們對話的日常,笑哭過,也無語過,我開始想明白一個問題:為什麼心理學是可怕的,而不是可愛的?因為大多數人對心理學存在這樣一個刻板印象:「心理學是治療心理疾病的,如果我和心理學人走得很近,那我就會被當成一個病人。」
1879年,隨著馮特在德國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心理學從哲學和神學的分支真正轉變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那之後的一百多年裡,心理學的研究話題大都是消極的,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探討了許多人類潛意識裡的性慾、暴力、童年創傷,臨床心理學和心理醫學主要關注如何治療神經症和精神疾病,即便是更偏大眾的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主要也是在反映人類愚蠢、醜陋的一面,像從眾心理、權威服從、偏見等。這也難怪我們對於心理學沒那麼好的印象,去看心理醫生都是見不得人的,甚至買本講如何戰勝恐懼的心理自助書,也要偷偷地,生怕被人當成神經病。學心理學的人自然也會被各種無端揣測,是不是本身心理有問題?是不是能看穿人心?
然而,這不應該啊!想想看,理論上,是不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心理活動?而是不是有心理活動的地方,就得有心理學的用武之地?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沒有心理疾病的正常人,他們在各個年齡段,在各行各業,難道不需要心理學的幫助?也許是心理學自身那種除病模式限制了它的發展和應用,讓普通大眾對它敬而遠之。其實,這就是「積極心理學」為什麼會產生的原因之一——關於人類幸福的問題,心理學家有話可說!……
在被各種奇葩回應逼出內傷之前,我決定必須寫一篇關於積極心理學的掃盲FAQ,確保你不會氣死你的積極心理學朋友。
積極心理學FAQ
1. 積極心理學是什麼鬼?
積極心理學(即Positive Psychology)是上世紀末心理學界推行的一場運動,提倡心理學應在保留除病模式的同時,發展積極的視角,了解人性中的善和卓越,探索如何實現美好而有意義的人生。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積極體驗、積極特徵,以及能夠創造這些積極體驗和特徵的機構、環境,而這些大都是傳統心理學所忽視的。
2.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全新領域嗎?
NO!積極心理學只是一種視角,一個籠統的範疇,將所有在這種積極視角下進行的研究歸攏於一處,並激發更多帶有積極視角的研究,從而更好地服務大眾,造福人類。事實上,在積極心理學這個詞被提出之前,就已經有一些關注人類積極面的理論和研究存在,比如羅傑斯和馬斯洛領導的人本主義心理學,Gardner和Sternberg提出的多種智商理論等,只是它們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積極心理學的提出更加明確了積極的方向。
3.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場革命嗎?
NO!積極心理學並沒有顛覆傳統心理學,並不是要否定傳統心理學的價值,而是對傳統心理學進行必要的補充,旨在矯正傳統心理學的消極傾向,讓心理學的發展更加平衡。
4. 積極心理學是不是無視人類的痛苦?
NO!儘管積極心理學注重積極視角,但它並不是無視人類的痛苦。它會探討消極問題的積極面,如防禦性的悲觀、創傷後的成長等;它也會留意積極心理的消極面,如盲目樂觀、心流的陰暗面等。而且,積極視角為解決問題、消除痛苦提供了新的策略。有時候,關注和分析問題不僅無法持久解決問題,而且讓人陷入悲觀和困苦,而關注真正要實現的目標,發展優勢,反而令人振奮並成就卓越。在此過程之中,最初困擾的問題已經自然化解。除病模式頂多只能達到沒病的狀態,而積極模式則不僅能防治,還能實現更富足的人生。研究已經證實,積極心理學的方法運用在病人或遭遇創傷的人身上,顯示出了很好的效果。
5. 那剩下的心理學都是消極心理學咯?
NO!積極心理學並不是要與其他心理學劃清界限,把它們都變成消極心理學,而是對傳統心理學做必要補充,矯正其偏向消極面的傾向。好與壞都是辯證的、相對的,因此並沒有絕對的積極或消極。當有一天心理學發展到足夠平衡的時候,這「積極」二字就可以去掉了。那時候,積極心理學就與傳統心理學融為了一體。
6. 積極心理學是幸福學/享樂主義嗎?
NO!目前,幸福的確是積極心理學當中研究最多的一個話題。但是積極心理學含蓋的話題並不局限於幸福,還包括創造力、領導力、積極人際關係等關於成長的話題。探索人性的積極面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領域,包括美德、優勢、興趣、價值觀等等。即便是在幸福這個話題之內,享樂的探討也只是一小部分,除了愉悅感,幸福還包括專註投入的狀態(如福流)、意義感、滿足感等等。因此,積極心理學不等於幸福學,更不是享樂主義。
7. 積極心理學是成功學/精英主義嗎?
NO!回答基本同上。成功只是積極心理學關注的一小部分,而且它並不是要每個人都成為精英,而是幫助他們獲得屬於自己的成長,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8. 積極心理學家都很幸福嗎?
NO!積極心理學家也是人,也會生病,生了病也要吃藥,難過了也會哭。不過他們可能離幸福的真知更近一些!我知道,一些積極心理學家之所以對幸福的問題孜孜求索,正是因為他們早年經歷過很大的不幸。比如我的教授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經在二戰中死裡逃生,並親眼目睹自己的親人被殘害,年輕時顛沛流離,做過各種各樣的苦事,最終才成為積極心理學的開創者之一,並提出了影響深遠的福流理論。所以,別指望每個積極心理學人都是笑靨如花,每天跟打了雞血一樣,或是逍遙得跟神仙似的。
9. 積極心理學科學嗎?
YES!積極心理學屬於心理學,所以當然是一門科學。它運用實證心理學的許多研究方法,包括量表法、實驗/干預研究、質化研究、橫斷面研究、長期研究等等,而且它還開發出適合自己的研究方法,比如經驗採樣法。科學實證研究的所有要求對於積極心理學都適用,積極心理學論文也是經過同行評審才發表在國際權威心理期刊中的。
不可否認,積極心理學目前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還存在不夠科學和系統的地方,某些研究所採用的方法不夠嚴謹,缺乏效度,或是存在共同方法偏差,一些概念的定義之間也有重疊或不一致,但是要知道,積極心理學誕生才不到20年,每個新生學科都要經歷這樣一個混沌的過程才走向成熟的,不是嗎?
10. 積極心理學目前有哪些發現?
儘管時間不長,但積極心理學已經有了許多有價值的發現。比如,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就總結出五個美好人生的要素,簡稱PERMA。Pleasure – 積極情緒,Engagement – 投入感,Relationship – 良好的人際關係,Meaning – 意義感,Achievement – 成就感。這一理論也被大量研究所證實。當然,積極心理學的發現並不僅限於此,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持續關注hquest。
11. 快樂的人難道不是愚蠢而膚淺的嗎?NO!這是件很諷刺的事,每個人的內心都渴望幸福快樂,但我們的文化卻使我們傾向於覺得追求快樂是件自私而難以啟齒的事情,並且把快樂與愚蠢、膚淺聯繫在一起,於是有了樂極生悲、阿Q精神這樣的詞語。研究的確發現,那些較悲傷的人更善於看清客觀現實並解決問題。然而,更多研究結果顯示的卻是另一回事,與不快樂的人相比,快樂的人幾乎總是更勝一籌——更成功、有更好的人際關係、更健康長壽、更樂善好施……相反,不快樂的代價則可能是心理疾病,甚至自我傷害和死亡。快樂的益處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12. 積極心理學帶有宗教色彩嗎?
NO!積極心理學沒有宗教色彩,而是基於實證研究的科學。積極心理學會去研究宗教中的實踐,比如冥想、感恩、慈悲,也可能會把宗教信仰、靈性成長本身作為研究對象,探索它們的積極意義,但是它本身並不是宗教。作為一門科學,積極心理學只進行客觀描述,產生客觀知識,而不賦予價值,積極心理學學者只報告研究發現和啟示,而並不宣揚某種特定的價值觀。這些知識要如何去理解和應用,取決於實踐者自身。
13.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發現難道不是基本常識嗎?「人活著要樂觀,要與人為善,要不斷學習……」這些不都是基本常識嗎?積極心理學和心靈雞湯有什麼不同呢?常識並不一定可靠,需要經過科學的檢驗才能得到應用和推廣,而且積極心理學的發現並不都與常識一致,事實上有許多是令人驚訝的發現。比如,快樂的人並非愚蠢膚淺,反而更加健康和成功,這個發現就挑戰了我們的常識。況且,即便是基本常識,也需要足夠的理論支持,明確前因後果,並知道如何有效地運用,這些都得依賴科學知識,不是一句雞湯就能搞定的。
14. 積極心理學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嗎?
積極心理學產於西方,但屬於世界。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確是在社會科學較發達的西方發起的,直至目前,積極心理學論文的數量依然是在美國佔主導,歐洲其次。由此帶來的文化問題當然不容忽視。美國人的幸福和中國人的幸福一定有區別。比如,美國人追求積極情緒、創造力更多,而中國人追求意義感、和諧社會更多。所以積極心理學也在呼籲更多跨文化的研究,並發展出本土的積極心理學。然而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大家都是人類,因此也存在一些心理上的共性,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為止的研究發現已經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
事實上,積極心理學的許多發現都與我們東方古老的孔子、老子、佛家智慧異曲同工,彷彿我廢了老大勁跑去美國尋寶,然後回過頭髮現,寶藏就埋在自家後院里……所以,我們還需更多挖掘自己的文化傳統瑰寶,讓它們歷經否定之否定的實證檢驗,最終變成普世的真知。自2008年以來,積極心理學在中國也迅速發展起來,我們已經擁有自己的積極心理學會,並召開了多場以積極心理學為主題的大會,如果你想了解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積極心理學,可以去讀一讀清華大學心理系主任彭凱平教授的新書《澎湃的福流》。
結束語
積極心理學從1998年在美國誕生至今,短短不到20年間已經顯現出強大的發展勢頭,蔓延至世界各地,論文發表數量飛速增長,其理念和研究成果也開始作用到上至國家政策、機構文化,下至公司職員、平民百姓。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在社會界,都有許多人贊它,也有很多人罵它。但也許這正體現出一個新生學科的重要性與生命力。不可否認,這項運動正在以勢不可擋的姿態鋪展開來。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1. Christopher Peterson (2006).《A Primer in Positive Psychology》.
2. Fineman, S. (2006). On being positive: Concerns and counterpoint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1, 270-291.
3. Sonja Lyubomirsky (2007). 《The How of Happiness》.
推薦閱讀:
※啊,原來你是這樣的心流!品讀《心流》的三重境界
※讓優勢成為你的名片
※有沒有社交心理學方面的書推薦下?
※如何讓自己變得不那麼敏感?
※在你們最困難的時候,是什麼想法拯救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