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老師的精力大都在「優等生」身上?原來是這樣

作者:毛志傑

「優等生」一直都是老師們關注最多的群體。說起「為什麼愛將精力投入到本來學習就好的優等生身上,而不是過多地投入到差生身上」時,一般的回答都是「愛學習的學生誰不喜歡啊?」。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那麼,今天我們就用經濟學的方法來分析一下,或許能發現連老師自己都未曾注意的事實。

其實,經濟學就是和我們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科學,可以解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很多事情,包括教育。

在這之前,我們先普及一個經濟學中的定義模型——生產可能性邊界:也就是在資源稀缺有限的情況下,一個經濟中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的各種組合。

為了更好的將這個定義結合到教育中解釋我們剛才提出的問題,我們不妨先用經濟分析的「假設」方式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比如說一個班級中有一名老師和三名學生,三名學生按成績區分分別是「優等生、中等生和差生」,而老師的資源就是其精力投入。

每個人的精力自然也是稀缺有限的,關注優等生多了,自然關注其他學生的精力就少;關注差生多了自然關注優等生就會少。很自然,老師就會在這之間作出權衡與取捨,這種行為也是符合經濟定律的。

那麼,什麼因素會影響老師的取捨呢?肯定不是「優等生愛學習,差生不愛學習」這麼簡單。

我們都知道,在經濟學中有這麼一條原理: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老師也是人,自然也不例外。

我們先用上面的例子做個假設,假設激勵不同的情況會對人有哪方面的影響。

比如,社會觀念認可或者考核指標定為「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再取平均值」的方式,那麼,在教育活動中,老師的精力就會更多的投入到中等生身上。

再比如,社會觀念認可團隊協作精神,用增加權重的方式將考核指標定為「有一名學生成績不合格,就會大幅拉低整體成績的均值」,那麼,老師的精力就會更多的投入到差生身上。

如果,考核指標是「看一個班級或學校出多少優秀的學生,看班級的平均成績」,那麼,老師自然會將精力更多的投入到優等生和中等生身上,因為,用同等的精力投入,這部分學生的成績會更穩定或更優秀。

當然,這只是舉個虛擬的例子,為了說明從經濟學角度講激勵方式會影響人們的行為。

而我們從「高考狀元」、「多少學生進入重點學校」、「某某同學獲得比賽大獎」等等這樣一些信息中就能夠得到答案:目前的教育屬於「優中選優的精英教育」,無論是學校考核還是社會觀念都是將「使優秀的更優秀」作為標準,在這一體系的影響和激勵下,老師也會自然不自然地地關心「優等生」的學習成績。這也和老師的切身利益有很大關係,當然這個利益是包括物質和精神多方面的:聲望、收入等等,這些都是無可厚非的。

我們教育是全民教育,需要全民素質與知識水平的提升,才有可能湧現出更多的優秀人才。誰又能保證,今天所謂的「差生」,未來不會成為優秀的人才呢?

而這些不僅僅需要老師們的努力,更需要的是教育政策的完善、激勵和引導。

推薦閱讀:

你們的醫學老師都毀過哪些食物呢?
家庭教育革命:登陸人工智慧時代( 7):高質量的思考
為什麼很多人提出教育改革,但並沒有太大的實際行動?
留學對人有什麼影響,在中國留學的人過的怎麼樣 ?
知識付費是進步還是倒退?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