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力量》:痛苦的根源
佛陀說人類的痛苦源於慾望或貪婪,如果你要擺脫痛苦,你就必須擺脫慾望。
思維不停地在外部或未來尋求拯救或滿足,以代替本體的喜悅。所有的慾望都來自於此。只要我有思維,我就會有慾望、需要、執著、厭棄等,離開了這些就不會有「我」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我渴望得到自由或開悟,那也是在未來尋求滿足或完整的一種慾望。所以不要努力解放你的慾望或試圖「達到」開悟的境界。請關注當下,並成為你思維的觀察者。不是引用佛的話,而是變成佛,成為覺醒的人,這才是「佛」這個詞的含義。(艾克哈特·托勒的《當下的力量》)註:慾望引入了未來的時間,使人不能關注當下。慾望本質上是某種對未來的要求或期待,尼爾在《與神為友》中,對「期望」有非常深刻的分析:
人生的秘密不是有你想要的每樣東西,卻是要你有的每樣東西。要有意圖,但別有預期,並且決不要有要求。別執著於一個特定的結果 。甚至不要偏愛一個特定的結果。將你的執著提升成偏好,將你的偏好提升成接受。這是心靈平靜之道。這是成大師之道。這叫作「放下而順神」( letting gonand letting God)。
我初二的時候沉迷於遊戲(那時候主要玩反恐精英和紅色警戒),每到周末,都會特別渴望去網吧,抑制不住的渴望。玩起遊戲來會覺得非常爽,時間過得飛快,一般黃昏才從網吧出來。那時候,天都快暗了,心裡也空落落的,開始責備自己。
現在想來,那些酗酒、吸毒的人,差不多也是這樣吧,快感與痛苦的不斷交替。
你的痛苦有兩個層次:現在產生的痛苦和過去產生的、但現在仍遺留在你的思維和身體內的痛苦。停止創造當下的痛苦並且瓦解過去的痛苦——這是我下面將要談的內容。(艾克哈特·托勒的《當下的力量》)
注: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那些「過去產生的、但現在仍遺留在你的思維和身體內的痛苦」。在《讓心自由》中,路易茲稱之為「情緒傷口」: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派克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述了類似的問題:每個人都有一個「情緒身體」,這「身體」的外面滿布著傷口。傷口傷沾滿了毒藥——那些讓我們痛苦的情緒毒藥。每種毒藥都有名字:仇恨、憤怒、妒忌、悲傷。
在接受教化的過程中,我們的心靈受了太多的傷,沾了太多的毒藥;但大家都認為這是正常的。人人都認為這沒有什麼奇怪,但我要告訴你:不對!帶傷的心靈一點都不正常!當我們周身都是傷口的時候,我們會發展出一套「否定系統」。「否定系統」里的謊言歪曲事實、騙人騙己,但它們能為我們的傷口提供遮蔽,從而減輕我們的痛苦。真相是一把解剖刀,它能無情地揭穿「否定系統」里的一切謊言。真相會令我們痛苦,因為它挖開了我們的傷口;但它使我們的傷口徹底癒合。當我們身上不再有傷;不再有毒藥時,我們就不再需要騙自己了。到那時,我們就不再有、也不再需要「否定系統」了。因為,健康的心靈和健康的皮膚一樣,是不怕觸摸的。健康的心靈渴望觸摸,也會從觸摸中得到快樂。
在某種程度上,人人都害怕承受痛苦,遇到問題就慌不擇路,望風而逃。有的人不斷拖延時間,等待問題自行消失;有的人對問題視而不見,或盡量忘記它們的存在;有的人與麻醉藥和毒品為伴,想把問題排除在意識之外,換得片刻解脫。我們總是規避問題,而不是與問題正面搏擊;我們只想遠離問題,卻不想經受解決問題帶來的痛苦。
規避問題與痛苦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有的逃避問題者,寧可躲藏在頭腦營造的虛幻世界裡,甚至完全與現實脫節,這無異於作繭自縛。心理學大師榮格更是明確地指出:「神經官能症,是人生痛苦常見的替代品。」替代品帶來的痛苦,甚至比逃避的痛苦更為強烈,神經官能症由此成了更棘手的問題。不少人為逃避新的問題和痛苦,不斷以神經官能症為替代品,導致患上各種心理疾病。所幸也有人能坦然面對神經官能症,及時尋求心理醫生幫助,以正確的心態面對人生正常的痛苦。事實上,如果不顧一切地逃避問題和痛苦,就會由此失去以解決問題推動心靈成長的契機,導致心理疾病越來越嚴重,而長期的、慢性的心理疾病,就會使人的心靈停止生長。不及時治療,心靈就會萎縮和退化,心智就永遠難以成熟。正確的做法是:我們要讓我們自己,也要讓我們的孩子認識到,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勇於承擔責任,敢於面對困難,才能夠使心靈變得健康。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通過自律,我們就知道在面對問題時,如何以堅毅、果敢的態度,從學習與成長中獲得益處。我們教育自己和孩子自律,也是在教育我們雙方如何忍受痛苦,獲得成長。
推薦閱讀:
※為什麼道教傳法甚密,而佛教傳法卻廣開方便之門,利益眾生?
※修行人該如何在入世,將自己修行的智慧運用於生活中,並且幫助到有需要的人?
※人們對於「靈修」通常有哪些誤解?「靈修者」通常會通過哪些事情來修鍊自己的內心?如何證明修鍊的效果是否有效呢?
※自我否定對修行的意義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