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
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看了一篇很有道理的文章,或者聽了一些很正確的話,自己明明懂了,但就是不想去做。
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臣妾做不到」的行為呢?
首先,從人性上來看,我們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我們做事情之前,會判斷一下,做這件事有好處還是有壞處,有好處才會去做。
所以,很多事情我們做不到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對好處和壞處的體驗不夠。也就是說,如果一件事我們一直沒做,一是感覺不到做了的好處,二是感覺不到不做的壞處。
這兩種情況同時起作用,你就會有一種感覺,這件事請「不做也不太壞,做了也不見得有多好」,這樣你就很難體驗到做的好處了。
很多事情我們做不到的第二個原因,是缺乏理性和感性的通達,也就是沒有悟性。
比如,看到一段話,有悟性的人,就會從道理中引發感受的變化,這種感受會讓他想去行動。
但缺乏悟性的人,只能理解字面上的意思,很難引起情緒上的共鳴,就不容易真正地接納,於是就不願意做出積極的行動。
那你肯定會說,就算感受不深,但道理上是對的,做了也有好處,也應該去做啊,為什麼就是不行動呢?文章給了三個解釋:缺乏目標感,缺乏立竿見影的回饋,以及不安全感下的守舊。
第一點,所謂的目標感,說的是你有沒有一個真心想要努力的目標。
比如,你控制好情緒,當然對你有好處,但需要你付出努力,還可能要面對一些困難。當你沒有目標的時候,就很難做下去。
但為什麼男人追女人的時候就能控制情緒,因為這個階段男人的目標感很強。看過琅琊榜的人都知道,梅長蘇可以寵辱不驚,是因為他有強大平反目標,他的利益點很清晰;
譽王明知道梅長蘇不待見自己,還能和顏悅色,三番五次地去探望梅長蘇,就是因為梅長蘇能幫自己成就帝業。
作為普通人,就算沒什麼高遠的目標,也需要珍惜人生的每一分鐘,所以避免糟糕的情緒體驗就是你的目標。從這一點上來看,能道歉解決的,就別吵架;能用錢解決的,就別用情緒。當你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就更容易去行動。
第二點,缺乏立竿見影的回饋。很多人之所以不去努力,是因為他們需要及時的回饋。
比如,一個妻子和諮詢師交流之後,努力調整情緒,理解丈夫,並且試著和丈夫溝通,但如果丈夫還是不溝通,這個妻子就會和諮詢師說,「我做了,沒用,他還是那樣」。
這樣,她就很容易放棄努力。所以,大家都希望付出就有回報,看不到回報的事情就不願意去做。缺少及時的回饋,我們做事情的時候就容易點到為止。
第三點,人都是守舊的,因為人有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讓人更願意選擇現有的東西,而不願意改變。
比如,很多人和心理諮詢師聊過之後,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就是「如果我做了,他還不改怎麼辦?」所以,控制情緒千好萬好,很多人卻不去試著做一下,就是因為做了之後不知道有什麼結果。甚至還有人擔心,做了也沒用,還是沒辦法改變對方的情緒,結果自己還是吃虧了。
所以,這種對付出沒有回報的恐懼,也是很多人明報卻不去做的原因。
所以,想要快速行動起來,你可以找到一個真心想要努力的目標,在行動的過程中,及時從對方那裡得到反饋,提高自己的安全感。或許這樣,你就能從臣妾做不到,變成一個積極行動的人。
推薦閱讀:
※不玩手機我們還能幹什麼?
※關於高山野廟和名山大廟佛修和遇廟燒香的行為的一些探討?
※有沒有一些人們普遍認同,但是實際很荒唐的理論?
※什麼叫內心的感受比外在的大道理更重要?
※有哪些道理是你步入社會以後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