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 為自己翻譯的書做個硬廣:《詩意的原子》
這個故事我很愛跟別人講,後來才發現其實自己是多此一舉,因為幾乎有點化學基礎的人都聽過這些有關化學武器的歷史,而這個故事不僅可以反映出化學的「反動性」,更能夠展現出人性,畢竟,真正的「毒」既不是氯氣,也不是光氣,而是把它們放出來貽害人間的那些人。
我於是開始找那些始作俑者,但只有一個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不是一戰期間的某個將軍,而是一位化學家,並且是位榮獲過諾貝爾獎的化學家——弗里茨. 哈伯。1915年,第一場毒氣戰就是在他的指揮下完成的。
所以,後來再聊起相關話題時,我喜歡強調的就不再是毒氣的可怖了,而是常常故作深沉地玩笑道:不要隨便惹我們學化學的……
哈伯的人生非常傳奇。如果不是戰爭,將20世紀最偉大的榮譽頒發給他,大概他也能承受得起——因為他發明了合成氨工藝,這是讓我們如今大多數人都不需要為填飽肚子而發愁的科技。和愛因斯坦一樣,他也是德國猶太人,兩人還是好友。然而不同的是,他們對於戰爭的選擇卻不同,愛因斯坦是著名的和平主義者,在二戰期間雖然提議了原子彈研製,但眾所周知,他沒有加入曼哈頓計劃,並且在自己的眾多頭銜之中,最反感的就是「原子彈之父」;相反,哈伯認為,科學家在戰時是有國籍的,必須要為了國家利益拋頭顱灑熱血,哪怕狠毒一些,也是在所不惜。不過,在元首上台之後,身為猶太人的他卻還是因為血統而被他深愛的祖國拋棄。
這樣的劇情,講起來雖然傳奇,卻還欠缺了一絲感悟,畢竟戰爭期間,科學家們的故事我們早就不陌生,直到我翻譯了這本書——Your Atomic Self。
去年的幾乎整個下半年,我都在和這本書鏖戰,而書中並不意外地又提到了哈伯,但角度卻有了一點變化,那就是還有個她:
我們常常會忘了一點,科學家首先是社會中的一個人,他也是有家庭的。但我們在評價他們的時候,卻總會過分地強調他們的社會屬性。
上面這位美女是哈伯的太太克拉拉。我看過那麼多遍哈伯的事迹,卻未曾注意過她(也許提到她的故事裡都應該貼上照片,這顏值在越來越看臉的知乎大概可以吸不少粉)。就在她聽說哈伯監督的毒氣戰讓無數人遭受苦難後,她用哈伯的手槍在自家後院結束了生命,而哈伯回到家後,丟下13歲的兒子料理後事,自己又奔赴前線。btw,她也是一名化學家。
這大概是我在翻譯期間,最讓我沉默的一個情節。
我頭一回去想,科學家們的內心究竟可以有多痛苦?
這種沉重一直伴隨到了後記,讀到了愛因斯坦和他的伴侶在薩拉納克湖度假的一些小細節。我們大概也曾八卦過愛因斯坦最愛的人是他的堂姐,而且他們居然還衝破各種阻力結婚了。我們樂意去講述這些花邊新聞,其實也是因為,我們並不會去真正想著理解他們,就像看哈伯夫婦那樣,不過只是個故事罷了。然而,本書的後記當中,很多的一些細節,讓我們有幸知道愛因斯坦在艾爾莎臨終前那種微妙的感情,而這也成為本書另一個讓我變得有些多愁善感的一段——儘管用「多愁善感」來形容自己,我是非常拒絕的。
所以,當這本書順利「殺青」,樣書也已經寄到我的手中時,這一次,我決定恬不知恥地做一回硬廣,安利一下這本書。書的內容不長,18萬字而已,不過我不建議按照讀小說的速度那麼看完。如果緩緩閱過,我相信當您合上書的那一刻,一定會有一些衝動,讓原子為自己代言,連接你我,也連接你和這個世界。
對了,大家一定會關心翻譯水平吧——怎奈這也是我的第一部,應該多有不成熟的地方,還望多多包容,如有再版,我會敦請出版社勘誤。至於內容嘛,大概風格是這樣的:
之前有在知乎上徵求過大家有關中文書名的意見,不過出版社方面最終還是選擇了現在這一名稱:詩意的原子,很抱歉沒能用上大家的智慧。非常感謝各位知友的貢獻,我會銘記。對了,銷量其實和我的稿費是無關的,所以,我這篇硬廣,也只是出於內容而推薦。如果看完此書還滿意,又覺得我們譯者掙點辛苦錢不容易,打賞點鋼鏰,我就很知足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目前我們了解到的原子結構會像太陽繫結構?
※為什麼太陽不可以把大於氦原子的原子核聚變?
※氫原子的電子云圖裡是否蘊含了宇宙中的一個絕對方向?
※為什麼要測半衰期而不是全衰期?半衰期是固定的值嗎?為什麼?
※電子雲長這個樣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