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論為何如此重要
沒有理論支撐的商業行為就如同沒有地基的建築
即使增長再快也總有一天發現還要回過頭找原點——理論原點
尤其是對於現在的營銷服務機構而言更是如此
現在大部分營銷服務機構所使用的方法
都是來源於創立者過往的行業經驗+我們所熟識的特勞特定位論、科特勒營銷論、邁克爾波特的競爭論(這三個理論是營銷人學習的基礎規律都該看看)
任何一個理論都因其所處環境而產生,同時又服務於其所處環境
這就給具體運用者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書上說的方法都對
為何在自己使用時總是感覺差強人意,我想原因就出在刻舟求劍的怪圈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呂氏春秋·察今》
換句話說:尤其作為營銷機構應該有自成一派的方法論
這種方法論是營銷機構的獨門秘籍
每一個營銷機構都應該有自己的獨門秘籍
產品營銷第一步是概念的營銷
對於營銷服務機構來說更是如此
營銷服務機構提供給市場產品的特殊性在於其服務屬性
什麼是服務:本質上服務產品是產銷一體化
也就是營銷服務機構產品的生產過程就是其產品的銷售過程
這類服務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
事前很難評價事後呢也只能說效果不理想
服務產品的特點就決定了
對使用者在購買前的預期管理決定了購買後的效果體驗
營銷服務機構設計服務流程本質上就是在管理服務預期
一是過程中比如:各種服務量表這點可以看看麥肯錫之類的
都是在提供服務過程中通過服務量表管理服務預期
為此,麥肯錫甚至細化到服務報告寫作這也是要經過嚴格的培訓
這一點是國內營銷服務機構應該學習的
正如我以前寫的營銷是科學而非藝術一文中所說
還有一點是在服務之前就已經開始管理服務預期那就是理論輸出
也就是所謂的營銷服務機構方法論
知識權利是最大的權利
很多人都忽略了自己有這個權利甚至不知道有
比如:我的微博#高嘉的實踐與反思#話題其實就是想
通過不斷持續的積累出我的方法論
對於營銷機構也是一個道理
無論你服務那個細分市場
首先就是概念的梳理、理論的輸出、圖書的出版
這樣一方面可以形成持續傳播:產品既廣告、產品既媒介
通過這樣一個媒介可以讓更多的潛在顧客知道你、認識你、認可你最終消費你
比如:以前的《聯想風雲》、《蒙牛內幕——一個高速成長企業的秘訣》
甚至是華為任正非的三篇文章
都可以看做是一種方法論、甚至是一種價值觀的輸出
這對於營銷服務機構就是一種產品既媒介、產品既廣告的做法
我的方法論:
小企業如果正面與行業內大企業競爭
贏得可能性幾乎可以忽略不記,即使是有也是鳳毛麟角,這種案例讀起來精彩。
就好比歷史故事以少勝多就顯得讓人嚮往百讀不厭,可複製性卻幾乎微乎其微
——人們總是喜歡特殊卻忽略一般,總是嚮往偶然卻不思考必然
小企業與大企業競爭只能在側面發生也就是——側翼戰
所謂側翼戰:是在主戰場的外圍切入戰場,而非上來就進入主戰場。
側翼戰勝利的案例很多比如:偉大的黨最開始也是上來就打主戰場——大城市攻堅戰。
因為十月革命是從城市開始,先佔領城市
而這點在中國顯然走不通,國民黨在城市有很大實力
秋收起義幾次失敗,黨深有體會——把目標變為國民黨力量薄弱的農村地區——側翼
才逐漸找到了小企業與大企業的競爭方法
那麼在商戰中什麼是側翼戰:在主流市場外圍切入市場的方式就是側翼戰。
1,選擇的側翼
面對大市場總是讓人興奮的,操作大市場不僅要有大思路更要有大資金
對於創業企業來說很多時候是望塵莫及,因為資金有限所以在開始時就要做出取捨
放棄城市佔兩廂、繞過主流選支流,通過側翼切入以使得資金更集中的釋放
至於如何選擇那就是個人對市場的理解程度與深度了
2,產品的側翼
大企業做市場,用長的產品線來創造更多的銷售可能
小企業如果和大企業選擇一樣的方法
必然給後期帶來更大的資金壓力這是可想而知的
產品的側翼戰是選擇儘可能短的產品
最好是單品切入市場側翼
用兩倍的性能一半的價格來做為側翼戰的第一步
3,側翼的縱深戰
單品切入後,逐步增加產品線長度,適當增加產品線寬度
以便形成縱深戰的初步戰局
如小米在以單品切入手機市場後,先是通過迭代逐步增加產品線長度米1、米2……
看節奏適當增加產品線寬度,小米電視,小米手環……
後記
知識權利是最大的權利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推薦閱讀:
※最近的思考
※一個點子挽救了一家餐廳
※量化投資團隊成員之間是如何合作的?
※領導者的性格是天生的還是可以培養的,讓人打從心底敬仰的老闆是什麼樣的性格呢?學生求解
TAG: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