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的8個把戲
上大學時,我和另一個姑娘(某理科高考狀元)經常搭夥做飯。有天我倆一起去超市買油,站在玲琅滿目的貨架前,我直接拎起一瓶,沖她叫:「就拿這瓶吧,最便宜!」姑娘白了我一眼,轉頭說道:「克單價一點都不便宜好不好!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吧?」接著眼睛刷刷兩下掃完整個貨架,心算完畢,拎起另一瓶說:「這克單價最便宜,拿這個!」我當時就囧了,訕訕的拎起油,念叨著:總金額不便宜呢……
大千世界當中,我們總是需要「數據」去輔助下判斷、做抉擇。生活當中,可能僅需要描述性數據就足夠了,比如你買油是看克單價還是總金額。但工作當中,卻必須深諳各種複雜的數據分析方法,數據成為建功立業、獎懲論責的重要手段。數據本身是客觀的,但如何捯飭數據,卻是主觀的。數據可以「作弊」,可以有「偏見」,也可以用來糊弄別人,麻痹自己。
所以,知道數據的把戲,比機械的完成數據,對工作的實踐意義更大,至少可以保證我們不會被數據「玩弄」:
第一,數據的計量單位和範疇很重要。
你買油是按照克單價?還是總金額?這個例子比較簡單。實際工作中比這個要複雜很多,比如銷售人員的績效如何評估——應該按照總銷售額,還是可比店的銷售額?是按照所有產品的銷售額?還是新品的銷售額?是按照單店績效?還是單人績效?是按照工作時間內的績效?還是不計工作時間、將加班時間也計算在內的績效?如果是跨國公司,還涉及到用人民幣、還是美元計算?
計量單位的不同、測算範疇的不同,得出的結果也就不同——所以,公司開績效評估大會或者任務指標分配大會,一般就是打數據仗,然後你會發現,結局往往不取決於最準確的數據,而取決於最大的嗓門……
第二,中位數和平均數是有區別的。
平均數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描述性統計數據,也被廣泛用於各種判斷當中,比如時不時會有新聞說「房價在漲」、「我國平均收入水平上升XXX」,「某某學校的升學率高達90%」……平均數最大的問題是,忽略了偏離方差的「異常值」——比如馬雲的收入就是個異常值。這個時候,就需要再看一看中位數。
每一次銷售會,我們會看幾個主要數據,類似「單人產量」「單店產量」「流失率」等等。然而,在對這些數據下結論的時候,我們得萬分謹慎,因為一方面,它取決於計量單位和範疇,另一方面,還得均衡的看平均數和中位數。如此才能甄別出來,哪些是由於「異常值」造成的偶然現象,而哪些是一直存在的普遍現象,防止看錯問題冤枉人。當然有一種情況是不需要區分中位數和平均數的,比如今年北大古生物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就一個姑娘)。
第三,權重很重要。
每個企業的績效評估方法可能不一樣,但邏輯應該相似,對所有衡量指標設置不同權重後,進行綜合評估。當然,對於那種只有一個指標(老闆心情指標)的公司,統計學表示很無力。
除了績效評估,最常用「權重」的就是生意預測。不同要素對生意結果的影響力不同,且隨時間而變,比如打廣告、公關活動、或者店內促銷,哪個對生意貢獻最大?哪一種具體的廣告形式對生意貢獻最大?是不是贊助《中國好聲音》就一定比投放傳統電視廣告,帶來的銷量更大?只有我們知道不同因素的權重,才會做成更加科學的投資決策。
第四,數據往往只能說明現象,很難說明動機、或者背後原因。
銷售額下降了,怎麼辦?相信大多數銷售都會抓狂,開始馬不停蹄的琢磨問題解決之道了。但去年我聽到了一句特別洒脫的話:「銷量下降,有時候只是個現象,並不一定是問題。你怎麼知道這不是我們有意為之的呢?」呃…好吧,這豁達和深刻,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理解的。
數據往往只表達一種結果。如果想要知道數據背後的動機和原因,還要藉助更複雜的統計學手段、或者非數據手段。主動為之的「壞數據」以及被動承受的「壞數據」,兩者之間的動機差異,會造成迥然不同的行為結果。比如有一次銷售會議,某區域負責人指著自己慘淡的員工流失率指標,輕描淡寫的解釋說:「高流失率是我主動淘汰了一些人,因XXX原因,下個季度新人馬上到崗。」想像一下,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動機,可能這位區域負責人就要蹲小黑屋了。
第五,數據的精確不一定代表準確。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收入數據。經常有報道說:公務員收入其實很低,勸大家不要錯怪公務員。但問題是,工資收入是低,但非工資收入可能不低。當然,這種情況不僅限於公共組織。其實無論任何組織,只要掙的花的不是自己的錢,就都可能出現這種「工資不等於收入」的情況。
在具體業務中,「精確不等於準確」可能出現在兩種情境中——總結歸納、分析預測。
比如消費者調研,一般都會有定性和定量兩種方法。如果沒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就可能陷入「虛假精確」的陷阱。如果你的調研對象有問題,那麼,就算再辛苦的計算和再精確的數據,其實都沒有意義。又比如廣告測試,精確的測試結果真的有實際意義嗎?
又比如銷量預測,每個人心裡都明白,這是無法準確預測的,你只能無限接近,卻不能完全準確,因為「預測未來」本來就是上帝才能搞定的事,所以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在保證方向準確的情況下,盡量精確。但也不必過於花費力氣、苛求預測數據的精確,因為這不會增加多少實際意義,還不如花多點時間研究其他可操作性強的數據。
總之,盡量避免追求虛假的準確和錯誤的確定性。
第六,相關性不一定是因果性
我老闆的經典口頭禪就是:「你們這些人,總是自說自話、以果推因分析法,錯把相關性當成因果性,把偶然性當成必然性。」這句口頭禪可真是太強大了,因為可應用範圍頗廣,躺槍幾率也頗高,導致我們現在不得不日省三次:「有沒有自說自話?有沒有以果推因?」
以前還聽過一個段子,一個領導手下的兩個部門同時做生意報告。A部門搞不清楚自己生意為啥漲,B部門搞不清楚自己生意為啥降,結果最後的生意報告中,兩個部門不約而同,提到了同一個原因——天氣。只不過,A部門說,因為這段時間按天氣冷導致A產品需求增大;B部門說,因為這段時間天氣熱導致B產品需求減少。我現在覺得吧,多虧這領導不是我老闆,否則這兩部門可以一起蹲小黑屋了。
這就是統計學最重要的價值——可以幫助我們排除無關因素,因為這些無關因素太容易讓大家混淆了因果性和相關性的區別。
第七,被忽略的「大數定律」
有公司做新品上市的消費者調研時,最後需求是:只要超過45%的人喜歡,就決定上市這個新品。其實這壓根不用調研了。如果這個新品和對照組的產品本身差距不明顯的話,且樣本量足夠大,肯定會有50%的人喜歡,這就是大數定律的基本常識。
第八,數據是可以作弊的、是可以有偏見的。
初三接近中考時,老師突然要調座位,而且這次不按學號、不按個子、也不按「好幫差」原則,而是直接按成績調座位——成績好的人坐左邊兩組,成績不好的坐右邊兩組。當時我還很懵懂,不明白為啥非要在複習備考的緊張時刻折騰調座位,因為和我關係非常好的小夥伴們都被調到右邊兩組了。
後來我終於懂了。因為接下來的兩周,右邊座位的同學們,一個接一個的被老師叫走談話,然後,又一個接一個的,退學了。我想我這輩子都忘不了,那些同學一聲不吭的低頭收拾完書包,佝僂著腰沉重的走出教室前,回頭望過來的最後一眼。那種悲傷和無奈的眼神,讓我至今想起來都心酸喉梗。然後,當年我校的升學率就非常高。
企業當中數據作弊和偏見也不少見,比如通過壓低頭一年的數據、使得第二年增長率更高;比如選擇錯誤的樣本數據做市場調研;又比如常見的會計數據作弊。
總之,數據的把戲大有乾坤。一方面,我們需要數據去分析問題、印證結論,沒有數據的虛談是沒有意義的,也是很難有定論的。另一方面,數據不是全部,我們不能成為「數據教」的人。過於追求數據的完美精確,容易讓我們忽略那些無法用數據表現的關鍵要素,比如人的態度、動機和精神氣;也容易忽略企業的最終目標。其實,在不該使用數據的使用數據,可能比在該用數據的時候沒有數據,結果更可怕。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號【麥青雜文鋪】(ID:mqzwp2015)——只分享最真實的職場管理、營銷經驗與美妝真相,偶爾心血來潮,也會碼點情感雜文。如要轉載,請聯繫mqzwp2015@126.com. 麥青Mandy, 北大才女,資深的品牌營銷專家,歷經世界500強外企與私企,現SEED UNIED互聯網營銷公司合伙人。)
推薦閱讀:
※【李叫獸】品牌包裝:你把用戶感動哭了都沒用
※定位的6大陷阱
※有些人對大眾這一品牌持負面評價,但是為什麼大眾桑塔納等車型家喻戶曉甚至被稱為神車?
※B2B 公司如何打造品牌?
※作為甲方如何選擇全案代理的營銷公司?
TAG:品牌营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