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食咩嘢?

香港美食博採眾長、融會貫通,香港人對吃也是熱情洋溢,以至於創作出來的動畫形象麥兜都跳不出愛美食的畫像。

除了雞包紙紙包雞的幽默,麥兜的媽媽麥太更是用食物包裹著愛心:麥兜不喜歡吃菜,聰慧的麥太便把菜藏到肉——也就成了大肉羅漢齋的發明者。

而麥兜的爸爸麥炳是曾經的菠蘿油王子,在離家出走前,他帶麥兜食咖喱食拉麵,帶麥兜去食叉燒瀨粉食燉奶。

香港不大,但美食卻恆河沙數,可以讓麥兜吃到沒有腰,也讓不少初到此地的人一臉N次方懵逼:食咩嘢?

企鵝君這就為大家探探此地美食路。

目 錄

Ⅰ. 美食聚集區小盤點

Ⅱ.街頭小食檔好好味

Ⅲ. 香港人都係喺茶餐廳長大嘅

Ⅳ. 豉油西餐是此城濃情

Ⅴ. 晨起一大事,飲茶佔位去

Ⅵ. 客家圍村,潮州打冷

Ⅶ.一口氣吃掉世界地圖

Ⅰ. 美食聚集區小盤點

尖沙咀:國際美食吃不停

此處交通便捷,環球美食一應俱全。天文台道與金巴利道交界處的諾士佛台,日本料理、意呆梨餐廳、西班牙餐廳和英式小酒館,要啥有啥,熱度爆表。

銅鑼灣:血拚之外港風濃

作為饕客不得不來。時代廣場附近小巷子里,有雲吞面、車仔面、墨魚丸粉、營業至深夜大排場龍的甜品店。美食不分貴賤,魚翅菜館和西洋美食自然也是有的。

九龍城:從此吃遍東南亞

美食天堂,由福佬道、太子道西和啟德道所組成,最勁的標籤是「發哥(周潤發)出沒地」。各國料理雲集,其中泰國餐館佔了大半。整個街區的空氣里都是東南亞的味道,地道又有樂趣。

長洲南丫和大澳:海島漁村海鮮宴

在長洲,企鵝君吃到了人生中最難忘的大串魚蛋;在大澳,企鵝君品嘗了70港幣一隻的焗烤龍蝦;在南丫島,亞婆豆腐花可僅僅是遊客的選擇。品嘗香港一地海鮮,不從中環碼頭出發暈個船,好意思嗎?

SOHO蘇豪區:越夜越美麗

在蘭桂坊附近,嘿嘿嘿,且聽後文分解。

此外,紅磡、日月星街、鯉魚門、愉景灣D Deck等等皆是尋覓美食好地方。

Ⅱ. 街頭小食檔好好味

你有零錢,我有好胃口

19世紀初,香港開埠前,香港就已經出現了街邊檔口售賣小食,種類繁多,價格很抵(划算)。為了照顧下層人士的飲食,也為了維持自己的生計,檔口夥計們夜以繼日做生意。

除檔口外,大牌檔也已經在20世紀20年代步入歷史舞台。大牌檔也是在街頭擺賣的,但是是領有政府牌照而擁有比小販更大面積的擺賣地方。

▲20世紀70年代,車如流水馬如龍的北街露天街市

粵語中「為食「意為」貪吃「,最早的「為食街」就出現在士丹利街(Stanley Street)與嘉咸街(Graham Street)交界。

士丹利街是港島中環一條人流量極大的街道, 1950—60年代,街內有多個售賣早午晚三餐及宵夜、糖水(甜湯)的熟食小販,平、靚、正。

香港街頭小食的種類很多,要是編進相聲報菜名兒里,大概能說上三分鐘:雞蛋仔碗仔翅臭豆腐魚蛋砵仔糕牛雜格仔餅炸魷魚鬚串燒燒賣煎釀三寶腸粉貢丸糯米糍……

▲早在2002年的時候,就有報道稱「香港人每天便吃掉55噸,約375萬粒的魚蛋」

廣東宴席上的名菜鮑魚和魚翅在香港也有了模仿戲謔的版本:有用麵粉製造的素仙鮑魚,和用粉絲代替的魚翅,變成了路邊零食,價錢非常便宜,受到市民的歡迎。

因流動攤販的衛生問題且日日吆喝聲吵鬧不已,上世紀 40 年代,曾經的街頭小食和大排檔被逐步驅逐,開始進入店鋪內繼續經營。雖然不再是路邊」推車仔「,經營狀況仍舊是熱鬧非凡。

Ⅲ. 香港人都係喺茶餐廳長大嘅

情結比食物本身更重要

來看看下面這段話你讀得懂多少:

「全世界淨得香港有茶餐廳,喺外國根本搵唔到。可能物以罕為貴啦,返嚟我就開始鍾意去茶餐廳,因為喺呢度你可以搵到一個完全無裝飾嘅世界,啲人好真實、好親民,坐嚇觀察嚇呢度啲人做乜,偷聽嚇人哋講嘢,可以攞到好多靈感。「

棟篤笑表演者黃子華說的這話不假,以及你要一定用TVB腔讀出來——

「全世界只有香港有茶餐廳,外國根本找不到。可能物以稀為貴啦,回來之後我就開始鐘意去茶餐廳,因為在那裡你可以找到一個完全沒有被裝飾過的世界。那些人好真實、好親民,坐下來觀察那裡的人在做些什麼,偷聽一下他們在講些什麼,可以尋找到很多靈感。」

茶餐廳前身為「冰室」,是西方人殖民香港後所設的餐廳,提供咖啡、奶茶、紅豆冰、三明治等等。現在街頭見到的「冰室」、「冰廳」、「餐室」大多都與茶餐廳性質相同。

二戰後,香港人受到西式飲食文化所影響,開始創新地融合廣東小菜,形成了較為便宜實在的茶餐廳菜品價位。

▲起初茶餐廳文化並未進入公共敘述,上世紀90年代經由明星撰稿人美食家等發散懷舊,才慢慢被寫入香港飲食文化之中

蔡瀾先生曾經說過,「食家唔可以淨係講鮑參翅肚,嗰啲不是食家,只是暴發戶(美食家不可以只講鮑參翅肚,這不是美食家,只是暴發戶)」。

▲一杯奶茶,就能試出冰室水準

茶餐廳非常本土,與香港人一日三餐密不可分,所以吃飯的時候俚語多多、規矩不少。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應該窮講究:不可嘲諷廁所不幹凈,不可發牢騷說茶杯裂了縫,就算有蒼蠅飛落都應當處之泰然。對這一切,要「食得撚手(拿手)」。

在茶餐廳里點了餐品,店員落單時會在賬單上寫外星文,其實都是茶餐廳才有的專門用語,企鵝君作為老司機來帶帶你:

Ⅳ. 豉油西餐是此城濃情

瑞士無雞翼,星洲無炒米

香港人是fusion(融合)鼻祖。豉油西餐,也就是粵化了的西餐,以粵菜材料配以西式煮法混合而成。

二戰結束後,香港傳統的西餐廳依然以當時社會地位較高的英美外籍人士為主,一般香港的華人大眾都負擔不起傳統西餐廳的消費。

香港人的戲謔小馬達再次開啟,在當時為了能夠滿足香港大眾對品嘗西餐的期望,港式西餐應運而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風靡香港。豉油就是醬油,也是中式料理的醬中之王。

▲昏暗光線、紅白格子桌布、木製傢具或是咖啡色皮面卡座等等,基本上是這一類餐廳的標配

豉油西餐還有個特點,下單到上菜的時間比傳統西餐短太多,減少客人的等候時間,以一種適度的講究來應對香港高速的生活節奏。最重要的是,價錢相對比較親民,接地氣又洋氣。

因為豉油西餐廳大多供應牛扒,百來塊港幣吃牛排不是夢,所以人們常常稱之為「扒房」。這類飯店多是老店,講究足料炮製,又要相當抵食。

▲豉油西餐的烹飪過程仿照西餐,再用上豉油搭配本地常見的食材和調味料

說完牛扒,不能不提瑞士雞翼。瑞士雞翼是豉油西餐的傳奇,精髓在於豉油配以雞骨和其他香料,煮成豉油汁。

然(企)鵝,瑞士雞翼中的瑞士汁與歐洲的瑞士沒有任何關係,只是最初的人們將 「 Sweet 」 和 「 Swiss 」 混淆了。

上世紀80年代,茶餐廳還未興起,只供應炒粉面飯之類,想吃鐵板牛扒人們要去豉油西餐廳。但隨著時代變遷,茶餐廳也開始供應鐵板餐,甚至如Pepper Lunch這般的快餐連鎖店也供應類似食物,港式西餐廳便逐漸失去優勢,近年來多家老店相繼停業。

比如文藝少年青年中年們耳熟能詳的《花樣年華》取景地金雀餐廳,在去年突然結業,讓無數人扼腕。好在今年6月,餐廳又低調地原址重開,只是鋪面比原先小了一半。

▲2016年6月,金雀餐廳原址重開

Ⅴ. 晨起一大事,飲茶佔位去

早茶夜茶下午茶

汪曾祺曾經這樣寫香港:「香港鳥很少,天空幾乎見不到一隻飛著的鳥,鴉鳴鵲噪都聽不見,但是酒席上幾乎都有焗禾花雀和焗乳鴿……對於某些香港人來說,鳥是可吃的,不是看的,聽的。」

不管乳鴿是哪裡來的,鵝君只知道香港的乳鴿是真好吃,從米芝蓮(米其林)摘星酒樓到人均五十港幣的食家,在乳鴿的水準上比起其他地方真是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香港一向以簡單、地道的小食店聞名,米其林特地為這座城市量身定做了「供應地道美食的小餐館」(即「必比登美食」),這些餐廳所供應的三道菜式只需港幣300元或以下,實惠好味。

▲美心翠園的點心車藏滿了寶貝

在香港,茶室的開放時間有些特別,傳統的早茶時間跨度可以從早上清晨3點到下午2點,下午茶時間與我們印象里的並無二異。

這裡最奇妙的是夜茶,一般從晚上9點營業到凌晨3點,在年輕人中風頭正勁。飲茶不再是周末上茶樓霸位的苦差,而是忙碌一天放工後與好朋友們把茶言歡、品嘗一盅兩件的樂事。

▲新興食家店面狹小、常常需要拼桌,卻顧客盈門

蒸籠點心、香脆酥食、甜咸糕點,伴隨著一聲聲禮貌又輕鬆的問好,不論早晚,這一籠一籠的點心,才下筷箸,就上心頭。

怕你到非常local的點心店懵掉,企鵝君特為你準備以下飲茶用語:

Ⅵ. 客家圍村,潮州打冷

山珍海產不敵家鄉味

香港的傳統菜系裡繞不開客家菜和潮州菜

客家人隨遇而安、勤儉樸素,客家菜也素粗野雜。從前的客家人生活清貧,田間地頭勞動量大,吃飯以補充體力為主,鹽分和油的攝入量需要得到保證。因此客家菜的口味偏濃郁、咸香,野菜雜根、梅菜扣肉、炸大腸、豆腐煲、鹽焗雞等等都是客家的拿手好菜。

香港上世紀50年代流行的客家菜,以東江菜為主,來港後在圍村發展的圍頭客家菜。 新界圍村的盆菜是客家名菜,客家人在重大節日或是集體慶典時,都會發動村民力量,以一隻大盆,將煮好的菜疊疊樂那樣一層層放在盆中。

傳統的家常盆菜食材至今日,早已進行全新演繹,材料包括粵菜永恆自帶光環的第一梯隊:鮑魚、海參、魚翅、魚肚、大蝦……

▲鵝君流著口水問:不是說好客家菜「重山珍、輕海味」的嗎?

而說起潮州菜,上海的朋友們對潮汕火鍋一定不會陌生,單去年一年就有無數店鋪拔地而起。

在香港,吃潮州菜有個動詞叫「打冷」。上世紀50年代,潮汕人在香港兜售夜宵和滷味,扮相一般是挑著扁擔和籮筐。老鄉見老鄉(扁擔里的食物),兩眼淚汪汪,便會呼喚一聲「擔籃啊(擔籃子的人啊,音近粵語打冷)」。

講粵語方言的人學著叫,後來「打冷」就有了「吃潮州菜」的意思

潮州人由廣東東部沿海陸續遷入香港,起初處境較為艱難。上世紀40年代偷渡來港的潮州人會落腳三角碼頭,以一條小魚或幾條鹹菜伴粥喝,鹹菜滷味等易於保存的食物就留存下來。

傳統的潮州菜在香港上環發展,後來擴散至各個街市(菜市場),變為潮州大排檔承包了冷盤式的宵夜。滷水鵝,腌制河蟹、蚝仔粥還有粿條,都口味出色。

Ⅶ. 一口氣吃掉世界地圖

洋風十足蘇豪區,重慶大廈是個迷

香港早早就是自由港,異國美食也遍地開花。這裡僅舉兩例,一是異國調情——哦不,是異國情調十足的蘇豪區(荷南美食區,SOHO=South of Hollywood Road),二是鵝君好奇滿滿的重慶大廈,以管窺香港道地的異國菜

香港的異國餐廳全局配置是:侍應生國籍與菜系匹配、外語店名與菜系匹配、菜單文字語言與菜系匹配、店內裝潢與菜系匹配。缺一不可(裝——)!

蘇豪區

蘇豪區位於寸土寸金、揮金如土、紙醉金迷的中環金融中心地段,一旁即是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大量出入的西方人士使得異國風味餐廳陸續入駐,又恰巧在蘭桂坊以西,嘿嘿嘿!

街道兩旁布滿雅緻、小巧的餐廳和酒吧,姿勢水平比蘭桂坊要高。除了我們貫常吃到的美式西餐和歐陸菜館之外,尼泊爾菜、阿根廷菜、西班牙菜、北非菜、地中海菜甚至滿洲菜,蘇豪區都有,來到這裡彷彿在吃世界地圖!

這裡的所有店鋪,都滿足上文的異國餐廳全局配置。

重慶大廈

位於尖沙咀彌頓道的重慶大廈,是一幢神奇的樓宇。它一度被稱為「非官方非洲駐香港辦事處」,而對於愛吃的你來說,它可能是印度之外,咖喱店最密集的地方——一座大廈十七層樓,有三十多間咖喱店分散在各層各單位

▲ 重慶大廈內部

重慶大廈原本是住宅樓,印度人在半個世紀前開始聚集在尖沙咀做生意,離不開咖喱的他們開始在重慶大廈買咖喱。咖喱飄香,附近居民都來品嘗,從此大廈內咖喱店越來越多。

大廈內的咖喱與咖喱也有不同,莎莎瑪的北印度菜咖喱偏甜、咖喱王用的是巴基斯坦咖喱,如果沒能提前做好功課,就很可能被攬客的外國服務生圍住安利啦!

鵝君曾經有一次在中環晃蕩,一位美國記者朋友說要帶大家去吃非常地道的日本菜,名字Yoshinoya聽起來頗高級,滿心期待後發現是——吉野家。

作為一個有追求的社會主義純良好青年,企鵝君必須要聲明,那些有水準的日料店和越南菜遍布大街小巷,從灣仔到九龍,真的是遍布。

香港人始終以真誠和開放的態度接納各國美食,飲食文化極為多元。

以下附贈幾個香港人最常用的美食APP,enjoy your stay like a local:

以及,Timeout Hong Kong(網站)。

當然,最重要的是,跟著企鵝吃喝指南走著!

一口氣科普結束,香港城中撚手小菜分類別探店大賞,且聽下回分曉!

文|沒有馬

製圖 | Candy 、Min

編輯 | 阿七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現今香港的社會治安怎麼樣?
為什麼會有人叫「*翹」?
內地學生如何去香港工作?

TAG:香港 | 香港美食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