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至死 |

當Chanel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個2.55的時候,雙C標誌都不曾出現。放在你面前,乍一看,就是一個,樸實的,金屬鏈條做肩帶的,方形鎖頭的,包。

只是包,而已。

那麼包究竟是什麼?

卡戴珊和嘎嘎姐有錢燒包,買來的各種名牌包包隨便畫,隨便塗,美其名曰藝術。小貝嫂收集,每次出席必須換不同的包包登場。簡鉑金認為愛馬仕也不過是個包,裝東西最重要。至於什麼價值,不如拍賣得來的錢重要——她可以用這些錢繼續她的慈善救助事業。

這是名人眼中的包,看上去,她們好像把包身上附加的那些光環全部去除了。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奢侈品品牌與明星剝離開來。除開那些幻想,光環,故事。僅靠著工藝材質,普通大眾當真會為溢價買單么?

答案很有可能是會

在社會進化的任何一個過程中,階級永遠存在,不可消除。莊子講無為而治,人人都是聖人、人人都不是聖人。這樣的烏托邦顯然並不存在。階級既然存在,就需要符號來作為佐證。歷史中,階級的佐證曾經是居住地,曾經是力氣,曾經是血緣關係。時至今日,當今社會要求天下大同,不允許直接出現階級分層。然而棍棒打不過歷史經驗教訓,階級自有生存的空間,消費品就是它的新戰場和佐證。因為人類始終是群居動物,終不得獨善其身。

消費品接棒成為了階級的新符號。

同樣一支筆,一張紙,乃至一雙鞋,一件衣服,一份報紙,一個包包一塊手錶,總是有高價低價的分別。鍍金鑲銀之後,品牌溢價靠一個個充滿魅力的故事,或是明星代言來維持。與其說消費的是消費品本身,不如說我們始終在消費這一切背後的涵義。

而且並不是只有高價奢侈品在這麼做,就是廉價品和快消品也在這麼做。

想想傳統的廣告,總是試圖將一些具象文字和某一類消費者聯繫在一起。然而是誰賦予他們的權利,讓他們可以定義族群,定義階級?現時現日,廣告主熱衷於迷信大數據,還要描繪所謂「用戶畫像」,用戶畫像的本質是什麼?依然是在定義階級和族群。

時尚品牌就更不用說。當Victoria』s Secret用完美身材定義Bikini Body的時候,在英國引起軒然大波。可是,網上那麼多要麼瘦要麼死的口號,難道不是階級的一種區分么?控制的住的身材是能控制人生的階級,控制不住的是所謂的loser。還不夠涇渭分明?

而更可怕的是,人群的自動分類。

人們從未放棄過階級認同這件事情。消費品是隱晦的,深藏不露的,看上去自然不刻意。似乎它的本意並不是要去成為什麼准入證,看上去是人類自己自主的選擇。一個Goyard的包包被冠以上流社會名媛的代名詞,一種財富的象徵。擁有一輛超跑,就一定會被聯想起富裕,二代等等的圈子代名詞。昔日貴族獨享的消費品,現如今只要擁有足夠的金錢,就可以買到,並且得以進入所謂的「圈子」。

你說消費品不是故意的?我不信。

你說是人為選擇的結果?我不信。

這個年代,不知道是人決定了物件,還是物件決定了人。

因為這是一個消費至死的年代。


推薦閱讀:

該不該買iPhone X?
不好的消費觀是怎麼樣的?
東西貴不是它的缺點,是你的缺點啊
生活中需不需要省錢?應該有怎樣的消費觀?
為什麼知乎上的很多大學生都是穿的zara、優衣庫,現實中卻有很多都不知道這些牌子的大學生?

TAG:奢侈品 | 消费观 | K11艺术购物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