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爽首倡-伍孚奮發
【前言:這是刺董案的前傳,很少得到後人關注。大家只知道呂布刺董,卻不知道荀爽、伍孚這些走在王允、呂布前面的人,所以我著重筆墨把這件事前因後果寫清楚,順便解決一個引起很多史家前輩理解混亂的一個難題,算是一點新意吧。】
在初平元年(190年)的三場戰鬥之後,初平二年(191年),由孫堅率領的討董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成功奪回雒陽,在後面的時間裡,三路反董聯軍發生了很多事,影響了歷史的走向。
在本節,我們還是先把目光轉到長安去,看看朝廷中的暗流洶湧吧。
初平元年(190年)三月,遷都之後,董卓坐鎮雒陽,東漢政府的運作則在長安,交給了司徒王允,直到初平二年(191年)三月,董卓才入長安。
我們可以從史書中看到,在這個時間段里,長安的若干要務還是需要傳遞到雒陽,由董卓核准的。然而,長安朝廷也並非是董卓的堅強後盾,這裡有部分人可不甘心做董卓的門徒。
在范書及陳志上分別記載了若干謀劃反董的事件,詳見范書《王允傳》及魏志《荀攸傳》。我在這裡運用數學統計法來綜合相關涉及人物傳記,可得出參與人物名單。
① 范書《何顒傳》:何顒、荀爽、王允。
② 范書《荀爽傳》:荀爽、王允、何顒。——①=②。
③ 范書《王允傳》:王允、黃琬、鄭泰、楊瓚、士孫瑞。
④ 范書《黃琬傳》:黃琬、王允。——④∈③。
⑤ 陳志《荀攸傳》:荀攸、鄭泰、何顒、種輯、伍孚【原文為「伍瓊」,而伍瓊早於二月被殺,所以當為「伍孚」之誤。詳見後】。
⑥ 范書《鄭泰傳》:鄭泰、何顒、荀攸。——⑥∈⑤。
我再將此六份名單按策劃反董事件的時間順序合併:
① 范書《何顒傳》、《荀爽傳》:荀爽、何顒、王允。——謀劃反董。
② 范書《王允傳》、《黃琬傳》:王允、黃琬、鄭泰、楊瓚、士孫瑞。——謀劃偽征南陽。
③ 陳志《荀攸傳》、范書《鄭泰傳》:荀攸、鄭泰、何顒、種輯、伍孚。——謀劃刺董。
我們先看第一條,荀爽+何顒+王允這三人的第一次謀劃反董。
按范書《荀爽傳》,是說在遷都之後,荀爽就著手策劃反董大計,但是,不就病逝,此事就被擱置了。
荀爽是逝世於初平元年(190年)五月,由此可以推出荀爽三人策劃的時間為:三月至五月間。
范書《荀爽傳》:(荀)爽見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舉皆取才略之士,將共圖之,亦與司徒王允及(董)卓長史何顒等為內謀。會病薨,年六十三。
范書《獻帝紀》:夏五月,司空荀爽薨。
雖然計劃夭折,但是拉開了刺董的序幕。荀爽是長安朝廷中第一個站出來的人,必須點個贊!我們再聯繫遷都之前,荀爽的表現,不難看出荀爽對董卓是陽奉陰違。
我的評價還是:別看荀爽在入朝前沒當過大官,但就他在官場上的表現而言,他的確是個人精!
荀爽為了反董,聯絡的搭檔是王允、何顒。王允時任司徒,荀爽是司空,兩位都是三公,而太尉是趙謙。荀爽為什麼不拉趙謙入伙?因為趙謙是益州人。縱觀董卓在遷都之後拉攏建立的世族圈子,只有益州人堅定的支持涼州集團(董卓及後來的李傕、郭汜)。荀爽沒有找趙謙入伙,說明荀爽把大家的底牌摸的很清楚。
王允是并州人,雖然并州屬於邊州【邊州即靠近國界的州,常有異族居住,以區別於中原地區。】,但是王允年輕時的名聲在士人圈子裡就很響亮,因為他從政以來,一直和宦官作對,幾次入獄,出生入死;八月政變之後,王允的政治地位擺在那裡,所以也得到了董卓的重視和提拔。
另外一位是何顒,這位出身南陽的名士,在黨錮時期就是屬於「逃犯」,但是得到了袁紹的庇護。等到黨錮解除後,何顒入朝為官,每逢三公府開會,大家都推舉何顒主持會議。以此看來,何顒的輩分資歷在同輩中屬於「精神領袖」。當然對於荀爽來說,何顒和王允都是晚輩了。
范書《何顒傳》:及黨錮解,(何)顒辟司空府。每三府會議,莫不推顒之長。
荀爽等三人商議的反董內容為何,史書上並沒有記載,我們只知道這個計劃隨著荀爽的逝世而夭折了。何顒和王允則繼承了荀爽的遺志,他們沒有合作,而是分別組織了各自的團隊來策劃反董。
王允找了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泰、護羌校尉楊瓚、執金吾士孫瑞組成了五人團隊,他們策劃的計劃內容是:
任命楊瓚行左將軍,士孫瑞為南陽郡太守(補張諮死後職缺),兩人率軍從武關出發討伐袁術。實際上是協助袁術這一路人馬去討伐董卓,以圖將董卓圍殲在雒陽。
王允派人將此任命奏章送到董卓手裡,董卓心生疑惑,並沒有批准,於是王允又將士孫瑞、楊瓚納入尚書台,方便日後繼續聯絡、策劃。
同時,衛尉張溫也屬於王允的團隊。
范書《王允傳》:(王允)乃上護羌校尉楊瓚行左將軍事,執金吾士孫瑞為南陽太守,並將兵出武關道,以討袁術為名,實欲分路征(董)卓,而後拔天子還雒陽。卓疑而留之,允乃引內瑞為僕射,瓚為尚書。
范書《董卓傳》:(張)溫亦陰與司徒王允共謀誅(董)卓。
伍孚奮發
王允的計劃約發生在初平元年(190年)末,因為此時董卓尚在雒陽。
初平二年(191年)三月,孫堅攻入雒陽;四月,董卓入長安,正式掌控朝廷。董卓入長安時的派頭非常大,讓文武百官在城外路邊跪拜迎接(羞辱皇甫嵩事就在此時)。隨後,董卓給自己族人大肆封賞。
九月,太史令(觀察天象以預測未來)向董卓彙報,說不久將有大臣要被誅殺,董卓一想,這位倒霉的大臣總不能是我吧!於是,他指使他人誣陷衛尉張溫(荊州南陽郡人)與袁術(時佔據南陽郡)有所勾結。
十月一日,張溫在長安市集中被活活鞭死示眾。如此,張溫死了,就印證了天象,董卓的生命就安全了。
——這就是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范書《董卓傳》:時太史望氣,言當有大臣戮死者。(董)卓乃使人誣衛尉張溫與袁術交通,遂笞溫於市,殺之,以塞天變。
張溫之死只不過是董卓亂政時的一個案例,在范書《董卓傳》中,這件事似乎成了另一個刺董案的導火索,也就是本節所要講的內容。
這個反董團隊的成員至少有荀攸、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孚這五人(王允、華歆可能參與其中,本文暫不討論)。在這個五人中我覺得論資歷,必然以何顒最為出名,自然也應該是總指揮。
何顒時任董卓相國府(或太師府)長史(或議郎),他參與了最早由荀爽組織的反董團隊。
排在第二位的應該是鄭泰,他在去年(190年)參與了王允的反董團隊,而本年(191年)的團隊中是沒有王允(沒有明文記載)、士孫瑞、楊瓚這三個人的。
另外三人就是晚輩了。
荀攸,這位後來被曹操奉為「謀主」的奇才,就是此次「刺董案」的設計師了。他也是荀爽的族人(孫子輩),自中平六年(189年)被大將軍何進征入朝廷後,就一直沒有離開朝廷。
侍中種輯在史書上沒有傳記,後來他死於建安五年(200年)的「董承反曹案」,本年,他也參加了「刺董」。漢末種氏里較出名的人物有種拂、種劭父子二人,他們是司隸河南尹雒陽人,種輯則很可能也是雒陽種氏的一員。雒陽種氏在東漢政府時有名臣種暠,很可惜,隨著東漢滅亡,雒陽種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並未再出現有名的歷史人物。
最後一位就是伍孚——本節的重點人物。裴松之做注時就把他與伍瓊弄混了,結果讓後世史家亂成了一鍋粥,甚至有人還去否定這段「伍孚刺董」的事。
事出有因。原來在陳志《荀攸傳》講述伍孚刺董案時,寫的是「伍瓊」,也不知道這是陳壽筆誤還是後人傳抄錯誤。因為我們知道伍瓊在初平元年(190年)二月就被董卓殺害了,而「伍孚刺董案」絕對是初平二年(191年)事,裴松之發現了問題,於是注道:
謝承(即謝承《後漢書》)記:(伍)孚字及本郡,則與(伍)瓊同,而致死事乃與孚【吳金華註:當為「瓊」字。】異也,不知孚為瓊之別名,為別有伍孚也?蓋未詳之。
實際上,只要把陳志《荀攸傳》中的「伍瓊」改成「伍孚」就沒有任何問題了;裴松之卻搗了一把糨糊,說「二伍同字同籍貫」,所以搞不清是同一個人還是兩個人【伍瓊的字和籍貫是出自陳志《董卓傳》裴注引《英雄記》,伍孚的字和籍貫是出自范書《董卓傳》李賢注引謝承《後漢書》。】。
伍瓊與周毖因為「忤逆遷都之議」及「關東聯軍將領多為伍瓊及周毖推舉」兩事,故被董卓殺害。
范曄在《後漢書·董卓傳》中寫此「刺董案」時,就明確寫成了「伍孚」,這說明範曄是清楚的。但是後來還是有人掉到裴松之的坑裡去了,例如司馬光。
司馬光做《資治通鑒考異》寫道:《魏志》云:(荀)攸與何顒、伍瓊同謀。按顒、瓊死已久,恐誤。於是他為了避免矛盾爭議,寫此事時還特地刪掉了何顒和伍瓊(伍孚)這兩人的名字,從此,這筆糊塗賬變的越發不可收拾。實際上,司馬光將此事放在初平三年(192年)以追述的方式記載,說明他自己都沒弄清此事的發生時間和細節!
到了清朝及近現代,又有人抱著「裴松之的疑問」和「司馬光的見解」繼續發酵。
何焯註:孚與瓊疑是一人,因其被害,時人造此事以歸之耳。裴注采謝承書,亦致疑及此。
陳景雲(清朝史學家,著《三國志舉正》)甚至提出:當日自有兩伍瓊……則孚為瓊之別名無疑也。
當然陳景雲還是注意到《三國志》里有兩個劉岱,表字皆為公山。
第一個劉岱為青州東萊郡的漢室宗親,劉繇之兄,「字公山」出自陳志《劉繇傳》,劉岱在初平元年(190年)任兗州刺史,後為黃巾所殺,曹操才有機會入主兗州;
第二個劉岱是曹操部將,陳志《武帝紀》裴注引《魏武故事》說此人亦「字公山」,不過籍貫是豫州沛國,所以可以與前者區分為兩人。
這裡的關係羅貫中卻不明白,在《三國演義》里就把此二人當成一人。
依我看來,陳景雲還是在搗糨糊。
最誇張的當屬姜宸英(清朝史學家),他就司馬光的見解繼續發揮,從否定何顒參與反董,進而再否定荀爽沒有首倡反董,最後把荀爽連帶荀彧一塊給痛罵了一頓,反正就是:荀家沒有一個是好人!——這叫什麼事!
正所謂「三人市虎」,黃山(近代史學家。王先謙之弟子)在《後漢書集解校補》里綜合這些錯誤的意見,洋洋洒洒寫了五百字的個人見解,狠狠的搗了一把糨糊,所以統統還是廢話!
周天游為《後漢紀》做注,對此,他也贊同司馬光的見解,我只能表示攤手了。
當然,明白人還是有的。惠棟(清朝史學家,著《後漢書補註》)註:
依范書《(董)卓傳》,則(伍)孚與(伍)瓊為兩人。
對嘛!事實本就是這麼簡單!
長話短說,此案本末就是:
約在初平二年(191年)末,何顒、鄭泰、荀攸、種輯、伍孚等五人同謀反董。
荀攸看出形勢癥結所在:董卓在長安沒有多少死黨和兵力,其主要死黨及部曲,如牛輔布防在長安至雒陽之間,李傕、郭汜、賈詡等人又率軍東征至豫州、兗州,遠離長安。所以,荀攸的意見就是,只要派人直接刺殺即可,然後派兵據守函谷關等關隘,阻斷牛輔等人西返長安,同時以朝廷號令天下,大事可成!
此團隊五人中只有伍孚是武官(時任越騎校尉),且受董卓親待【據范書《蓋勛傳》載,朝廷以蓋勛任越騎校尉,董卓不喜蓋勛掌兵,故將其免職。可見北軍五營校尉是董卓心腹所任,伍孚必受親待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有能單獨接近董卓的機會,此人「質性剛毅,勇壯好義,力能兼人(見范書《董卓傳》李賢注引謝承《後漢書》)」,於是自告奮勇擔當刺客。
行刺當日,伍孚在衣服里藏了一把佩刀去拜見董卓。董卓也不懷疑,親切接見伍孚。會見結束後,董卓還親自為伍孚送行,在閣道中,董卓還摟著伍孚的肩膀,十分親密。
伍孚突然抽出佩刀刺向董卓,別看董卓是個胖子,但是多年征戰練就了一身好本領,反應還是非常靈敏,躲過去了(請自行腦補洪金寶),連退幾步,並疾呼周圍的衛兵將伍孚制服。
董卓大罵:「你想造反嗎?!」
伍孚大聲說:「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亂國篡主,罪盈惡大,今是吾死日,故來誅奸賊耳,恨不車裂汝於市朝以謝天下。」
隨後,伍孚被殺。
此案一出,董卓立即讓人調查伍孚的同黨,何顒、荀攸就因此入獄,種輯沒有記載,鄭泰則是逃出了長安(這貨一直就是個善於見風使舵的人精!),同行的還有華歆等人(事見陳志《華歆傳》裴注引華嶠《譜敘》)。
陳志《荀攸傳》:事垂就而覺,收(何)顒、(荀)攸系獄。
范書《鄭泰傳》說「事泄」,也應該就是說董卓使人追辦此案的事。
何顒是此次刺董案的主要責任人,因此他心理負擔最大,以為自己難逃一死,不甘心受辱而死,乾脆在獄中自殺。
陳志《荀攸傳》及袁紀均載「憂懼自殺」,唯獨范書《何顒傳》書「憂憤而卒」,也就是范書這句話,讓司馬光和姜宸英等人都不明白「(何)顒以它事為卓所系」中的「它事」其實就是「伍孚刺董案」,故不承認何顒參與反董,甚是糊塗!
而荀攸則表現的非常淡定,因為他知道伍孚是當場死亡,死無對證,所以荀攸在獄中「言語飲食自若」,表現出自己與「刺董案」毫無關聯,這樣一來,董卓雖然知道荀攸與伍孚有來往,但無法確定荀攸有參與「刺董案」,於是就這樣擱置下來。
荀攸一直堅持活到初平三年(192年)四月,呂布刺董成功後才出獄。
陳志《荀攸傳》載「會(董)卓死得免」也可證此案在呂布刺董(初平三年四月)前不久,故推初平二年末。
王允也不過是繼承發揚了荀攸的策略,又說服了董卓身邊的另外一名親信擔任刺客——呂布;所以說荀攸的策略方向是對的,而且荀攸在獄中靠演技來讓自己活命,此時的表現真不愧於後來能成為曹操謀主。
最後點評一下伍孚。在建安年間,孔融與陳群曾坐在一起談論汝南和潁川名士的情況,陳群是潁川人,還是荀家女婿,於是首推荀彧,然後把荀氏一家人統統吹捧一遍,這樣也就吹捧了潁川名士。
孔融卻不以為然,他舉例證明汝南名士種種行為比潁川名士高出一等,其中一條是:潁川士雖尚節義,未有能殺身成仁如(李)洪者也。
我想,伍孚刺董,殺身成仁,也是汝南名士的一段佳話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