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師家訪」還有堅持的必要嗎?

作者:毛志傑

談起「家訪」,估計很多老師即愛又恨,都有說不完的話。那麼,「老師家訪」到底是產生於什麼樣的背景?今天,還有必要堅持嗎?

多年前,通訊工具十分落後,發電報都是十分奢侈的消費,即使固定電話也只是在單位里重要部門才有。而老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又是「剛需」,老師要想和家長聯繫就只有這兩種手段:要麼「學生請家長」、要麼「老師家訪」,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

另外,不可否認的是,那時班級學生數量大都在45人左右,並且,當時社會對於精神追求方面的重視也十分關鍵。在尊師重教正能量氛圍的影響下,老師和學生之間、老師和家長之間關係也比較和諧、融洽,由此也為「老師家訪」建立了一個好的基礎。可以說,以前的「家訪」的確屬於不摻雜質、十分單純的互相溝通,其目的就是為了了解學生學習提高。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很多事物都發生了變化。比如說:人們通過網路購物而代替了到實體店購物的傳統習慣,而這種習慣的改變也是基於「效率」的提高。人們的習慣總是向高效率方面轉變,「老師家訪」的形式同樣不能例外。

當老師和家長間有了更高效的溝通手段時,就會淘汰傳統的低效率溝通方式。比如,電話、手機、簡訊,而且現在很多老師通過班級微信群已經能高效率的和家長及時性的溝通,比「家訪」更能儘早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也使得「家訪」成為了可有可無的溝通形式。

況且,現在一個班級的人數動輒70、80人,即使硬性規定也是很難強制進行「老師家訪」,畢竟,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況且,現在對「人情往來」的重視增加了老師上門家訪的時間成本、精力成本,乃至物質成本——老師來家了,你是請吃飯還是請吃飯呢?

但是,老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又是必要的,老師自然會選擇像微信、簡訊這樣更高效率溝通工具。而"家訪"只是作為一項輔助手段。

歷次的技術革新告訴我們,雖然我們不情願,但是新技術的產生總是會改變一些我們固有的習慣、觀念和行為方式。而順應技術發展的規律,我們的各項政策和規定才會真正落地,同時也為老師減輕負擔,提高教學效率。

「老師普遍進行家訪」的形式或許將逐漸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


推薦閱讀:

這才是「師生互毆」現象屢屢發生的真相
怎樣教育孩子正確理解死亡呢?
怎樣看待楊振寧娶了翁帆?

TAG:教育 |